《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精选3篇)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 篇一
《哲学与人生》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书籍,它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哲学的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引导我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作者通过探讨人类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道德责任等概念,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的存在和价值。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来实现更有意义的生活。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思考不断创造和追求的。这种思考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并努力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其次,这本书帮助我理解和接纳人生中的困境和痛苦。哲学告诉我们,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挑战。而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和面对,而不是逃避或者否定。书中提到了苦难的存在和解决苦难的方法,让我明白了困境和痛苦是一种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我开始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此外,这本书还引导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哲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他人。在书中,作者讨论了社会正义、个体自由和社会责任等问题,让我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读完《哲学与人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哲学思考的框架和工具,还引导我思考人生的意义、面对困境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这次阅读,我对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愿意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 篇二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给了我一次深入思考人生的机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作者通过探讨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道德责任等概念,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的存在和价值。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来不断创造和追求的。这种思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并努力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其次,这本书帮助我理解和接纳人生中的困境和痛苦。哲学告诉我们,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挑战。而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和面对,而不是逃避或者否定。书中提到了苦难的存在和解决苦难的方法,让我明白了困境和痛苦是一种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我开始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此外,这本书还引导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哲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他人。在书中,作者讨论了社会正义、个体自由和社会责任等问题,让我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读完《哲学与人生》,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哲学思考的框架和工具,还引导我思考人生的意义、面对困境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相信,这些思考和认识将对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会继续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追求更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 篇三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
用了大概三四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不怕大家笑话,这是自己有史以来读完的第一本理论性的著作,符合导师要求的书目,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但我丝毫未感到厌倦,连以前读书时忠告自己的“坚持一下”都没来得及出现,这本书就被我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一块非常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无法自拔,沉醉其中.把我的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说的具体点大家可能更能体会,3月6日我去教师资格证体检,因为我发现左眼有点疼,顺便去医院检查我的眼睛,医生帮我检查之后说我的左眼“眼角膜”有点发炎,遵医嘱的话,不能过度用眼,而我却没能照顾好自己的眼睛,每次看书会一直看到书上的字重影了实在看不清了,才会停下来休息一下,朋友,你们可以想象这本书之于我的魅力了吧.
首先,我想说的是读书这件事.
读书是我一直没什么好感的,因为我一直没发现读书的乐趣,本科阶段也只是随兴所至的读一些书,很多时候都是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书,一直到读研究生,碰到导师,导师说的第一句关于读书的话是“要读书,而且要读理论性的书”.其实当苏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对我有什么影响,也不觉得这理论性的书有何妙处,苏老师也没做解释,我感觉还是迷茫,所以很遗憾一直也没去读相关的书.这本书是我姨介绍给我的,我从中受益很大,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先说一下这个书名中的“哲学”二字,大家都知道它是“爱智”的意思,爱好智慧代表的就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就说“人类的天性渴望求知.”而求知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所以从人类天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人是不热爱读书的.所以当苏老师谈到“一定要见一下我姨,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他这个这么不爱读书的学生感化的爱读书了”的时候,我说“苏老师,你错了,我内心一直渴望读书,只是一直没能找到进入书的海洋的路径”,我想有些同学可能也存在着我当时存在的困惑,也可能有很多同学已经完全领悟了读书的妙处.在此我以自己作为一个既反面又正面的例子,给大家以参考.
读书的意义到底何在?以我现在的理解是这样的: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那么我们一定会疲惫的.这句话在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从而摆脱烦恼与束缚.”即启明之知而已.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渴了需要喝水,饿了想要吃饭一样,如果我们感觉思想上存在困惑,那我们就需要去读书.读书可以帮我们解除很多的困惑.讲一个书上提到的一个小故事:“《吕氏春秋》中记载着一个叫宁越的人,他十几岁时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很是辛苦,工资却仅仅能维持温饱.他眼看着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就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的读书,十五年之后变的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做家教,生活就此改观.”宁越因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特例,我也不是说大家读完书之后都可以去富庶的家庭做家庭教师,而是想说明读书对我们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些时候读书带给我们的改变是难以想象的.
理论性的书是自己以前一直很排斥的,就是因为以前没有领略到它的妙处.临近毕业才爱上读书,说来惭愧,同时也遭到一个爱读书的舍友的“耻笑”,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为时不晚,因为读书,接受教育,这些都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我二十五岁顿悟了,那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我充实自己的机会.所以对于时间我会倍加珍惜.当你真正的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你的意识会在著者的引领下慢慢流转,直到忘记时间,只觉世上只有你在和著者在对话,很美妙的一种感觉.
下面我再谈谈书该如何来读,因为以前我一直没能理解该如何来读书,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在这里我也不谈具体的读书方法,因为当你真正遇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就会爱不释手,直到领会它的全部思想.但我谈几点在读书时应该具备的意识.首先,读书也应该处于一种不断的思考中,读到一段话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也很难形成所谓的“创造力”.苏老师关于读书说的很好“觉得很多书中谈到的观点是对自己很有启发,并不迷信书”,但似乎我还没到那种地步,因为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豁然开朗”,可能思考的力道还不是很够,还需要不断的修炼.第二,要掌握整体的观点,也就是说对任何的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第三,确立价值取向.取向的英文单词是orientation,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及时为它牺牲生面也在所不惜.相反,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的活着,则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价值取向的意义.第四,力求知行合一.我们在选择一种价值之后就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这种要求是由内而发的,所以只能向内探寻.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养成一种习惯,要多地去学习与思考,掌握整体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证于生活之中.以上思想来源于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
下面开始正式介绍这本书,它给我的最大的裨益,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说的话,就是“它帮我认识了我自己”,这话说起来很轻巧,但认识自己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有些人可能目前已经对自己认识的很深刻,但有些人还没能清晰的认识自己,但它在努力的让自我变的清晰起来,最可悲的是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要认识自己,一直到离世,也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谈到这里就必须讲到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克尔凯郭尔,他提出人生有三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真正的绝望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无关乎外在的目标达成没有,所以跟失业,失恋,落榜无关.具体三绝望的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这本书.
继续说“认识自我”,说它不容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读这本书之前的我与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自我”发生了变化,那我对自己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不然我的自我认识就会出现问题.在这引入戴尔菲神殿,“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其中供奉的是阿波罗神,阿波罗神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着光明、理性、形式,以及各种安顿的力量,因此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个解决人生谜题的地方.人生总是充满困惑的,而古代的教育又不够普及,因此一般人有迷惑时都会到戴尔菲神殿去求签,请神殿中的祭祀加以解释.由此可知,戴尔菲神殿对希腊人来说,可以算是信仰的中心.戴尔菲神殿上刻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可见“认识自己”,是大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其实世界很大,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是不可能足够,也不可能停止,所以自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才是最切身的,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这反而是一个出发点.
既然认识自我如此的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认识自我呢?下面我谈一下尼采的“精神三变”,我想他的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每个人认识自我可能会有一定的启发.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和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在这里我做详细的解释.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现在的中小学生就是处于这个阶段,沉重的书包,家长的严加管束,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能否最后变成狮子,需要看在这个阶段以及以后的生命过程中的外界因素的引领(导师的作用在这里凸显)以及个人的觉悟.而且骆驼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的骆驼期太长,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之后进入狮子阶段.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其实也就是狮子阶段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做选择,选择之后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所以很多人很害怕自由,还是拿自己举例来说就是,以前我非常羡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8年)以前的大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就有部门直接会负责给他们分配工作,而我们现在是自主择业,我一直很遗憾怎么没赶上好年代,这就是害怕自由的表现.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非常可笑的.请大家记住,自由与价值相关,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的生命价值是无法体现的.我的狮子阶段非常短暂,更多的是一种骆驼阶段结束之后的迷失,生活的片段中夹杂着一些狮子的影子.第三个阶段是婴儿阶段,狮子阶段结束之后就是婴儿阶段,在这里“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很美妙的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抵达婴儿阶段,就代表着心灵回归到了原点,可以重新再出发.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就已经进入到了婴儿阶段,马上要步入社会,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旅程.这种感觉很好.
这就是尼采的精神三变,由此我又想到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他认为教育是“风格之培养”.进一步指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其中小学阶段称为浪漫期,此期的心态充满想象力与好奇心,并且要求对任何事件都有比较完整的表述,借此对无法理解的现实世界保持距离.所以他们认识世界总是从一些漫画、卡通、童话开始.初中高中的六年称为精密期,在这个阶段要奠下知识的基础.每门学科都有基本知识,学生必须丝毫不能松懈,感觉苦也是应该的,但要让他们明白这种苦到最后是值得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感觉前两个时期我过渡的很顺利,除了在精密期数学学科学习的不是很顺畅之外(
ps:数学学习的不好直接导致我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好,对我现在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坏的影响,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整体的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很遗憾的是接下来的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就进入展望期,这个阶段要开始学习高瞻远瞩,去发现自己同社会、群体、整个人类、历史,甚至宇宙的关系.换言之,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与意义.整个大学本科时期我是非常混沌的一种状态,自卑,怯懦把自己紧紧的包裹起来,当然这些都是来源于当时自己的价值观的问题加之很多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在这里不做细解.虽然当时大体上是混沌的,但是有一个信念是对的,就是读研.研究生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虽然我体会到它所具有的价值是在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但很庆幸,它来到了.还记得在上个学期去实习之前,我来办公室找到导师,当时主要是想看看导师对于我们的`实习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但我印象很深刻的记得我跟苏老师谈到“我觉得自己没有自我,可能是应试教育对我影响太深了,很多事情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独立的去思考或判断一些问题或是观点,很多时候人云亦云.”苏老师当时给我的回答是“不,我看到了你们的进步,跟刚来读研时比,你们都已经进步了”,虽然苏老师当时肯定了我的进步,但我当时一直没意识到,因为我觉得自己仍旧是一片混沌,不清晰.但以现在的我看那个时候的我,我觉得我确实是进步了,因为我发现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竭力的去探寻自己了,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我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认识我自己”了,而且那种心情很迫切,但这种反思在本科阶段是没有的,一直混沌的过了四年,也没想过要认识自己,当时的自己负面情绪太多了,干扰到了自己.很庆幸,我来读研,遇到有思想的导师,虽然导师话不多,但我觉得导师有一种力量,人文关怀的力量,而且我觉得导师的思想深处很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很美好的色彩.唯一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我觉得苏老师如果能像孔老夫子那样做到因材施教就非常完美了.不做细解.结合上面尼采谈到的精神三变、怀特海的学习的三阶段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我想可以把我认识自己的过程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知不觉;第二个阶段:无知有觉;第三个阶段:有知有觉.但我想应该还会有第四个阶段,但由于我目前的生命经历体验和认识水平受限,先只能想到这三个阶段.我想每个渴望认识自己的人也应该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但由于影响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因素有很多,每个人的这几个阶段到来得早晚,长短都是不一样的,我就我个人来谈谈我的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知不觉,我觉得我从出生一直到本科毕业都是出于不知不觉的状态中,从来没思索过任何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东西.但大学期间跟之前也还是稍有不同,偶尔会感觉到痛苦,但仍然把原因归结于外在的这个大环境,没有从自身来寻求痛苦的根源,盲目的自卑,不健康的价值观严重束缚了自己,一直没能向内探寻答案,正因为如此,我的痛苦并不深刻,偶尔存在的痛苦也是浅层次的痛苦.当时也一直没能养成思索的习惯,一直被课程考试无聊占据着,但当时有一个唯一的坚定信念就是考研,考研对于当时的自己连决定都算不上,因为我觉得那是很自然地事,之所以感觉是自然地事也是因为那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召唤,没有任何原因,而且那个召唤告诉我,我一定可以能继续读研.所以我没有想过任何去找工作的事.虽然是经过调剂,但还是来到了现在的地方.我想来自内心最深入的那个声音是灵验的.下面我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无知有觉阶段,即认知水平很低,但已经开始反思,开始觉悟.这是这三个阶段中最痛苦的,因为在受到外界批判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开始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我发现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和自我的观点,而且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我碰到那种很有见地的人时,我就会很羡慕,而且自己会非常的自卑,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跟自身有很直接的关系,我开始向内探寻,那种犀利的思想让我像刺猬一样慢慢地蜷成一团,而且来自外界的刺激越多,缩的越紧,直到自己把自己刺的遍体鳞伤.很容易理解,当你意识到问题在自己而不在于外在时,那种痛苦是深刻的,痛入骨髓的.而且由于你认知水平不够指导你的内心感受,无法消除你的困惑,所以你无法解除这种痛苦,一直痛着.但是这是一个准备期,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就像蝶儿破茧而出之前需要经历的痛苦一样.它在为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做充足的准备.第三个阶段是:有知有觉.这是一个很美好的阶段.当你在痛苦中不断思索,不断积累,当你突然受到外界强烈的刺激时,你会突然顿悟,这个刺激与在无知有觉阶段的外界刺激不是一种,这个阶段的外界强烈的刺激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安顿的力量,你的身心全方位的放松,来倾听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的领引,让所有的一切运动的东西都停滞下来,静静冥想,你想要的答案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大脑中.就像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什么我最好的灵感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出现”,这就是转换的一刹那的重大意义.有时候,一个人需要先回到空无的阶段,重新出发,才会开始灵光浮现.这个时候再配合上在认知这个层面来自大师的指引,知觉得配合达到完美,你会豁然开朗,体会到以前从未体会到的身心的愉悦感.(我现在突然感觉语言相对于内心的感受来说是如何的匮乏,我极力的想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但总是觉得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现在面临毕业,也就面临迈入社会,选择自己的职业,很多人会为此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最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这也是没能认识自己的一个表现,而且就目前来看劳动力市场是严重的买方市场,特别是如果你是外地户口想留京的话,指标很困难,但现在年轻人的理想工作状态是“到体制内去”,所以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状况.紧迫的形势,让我们来不及思索,我们到底适合做什么,而是一门心思的想,只要谁给我解决户口编制,让我做什么工作都没关系.还有一些盲目的观点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类的教育,而且我们是教育硕士,那么我们理所应当的就应该去做教师,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呢?对,就是热爱,必须要达到热爱这个程度,这是你一辈子的职业,你必须选择你热爱的,如果你做一辈子不喜欢的工作的话,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一定不会在你所在的领域有什么大的成就,而且你会很容易感觉到疲惫与厌烦,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生活状态,无聊、痛苦与乏味.但如果你认识清楚自己,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把自己的兴趣与你的职业结合到一起,你就会显示出无穷的创造力,激发出你无尽的潜力,相信这样的职业会发展为你未来的事业.之间的差异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更是涉及到了你生命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来选择职业呢?这本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到一对师徒的两个观点.很有意思,不管你是否相信.苏格拉底在最后接受审判时,特别提到一点:“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有一种特别的现象,亦即每当我要去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时,内心都会出现一个声音叫我不要做.”苏格拉底称这个声音为代蒙.“代蒙”是指希腊人相信的精灵,随着人的降生而出现,预示了人的命运.他的徒弟柏拉图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精灵,它像是上天为人注定的天命,让人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达成一个目的,完成生命的拼图.我们每做一个抉择,就好像加上一片拼图,而在尚未完成之前,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一个人如果想将人生拼成美好的图案,一定要有愿景.如果没有愿景,拿到什么拼什么,最后的成果可能令人难以辨认,有的地方灿烂,有的地方晦涩,整体看来不成一个构图.所以我们强调生涯规划而非单纯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要想做好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自己的潜能入手.说到潜能的开发就又涉及到了尼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权利意志”,简单来说“权利意志”就是指的一种生命力扩张的状态.他认为人类只是一个桥梁,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当然他是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的影响.“超人”就是他针对“人类最后将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新物种?”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而他所谓的“超人”指的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的肯定,亦即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当然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生命的潜能全部释放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尽量多的挖掘和释放我们自身的潜能.这很重要.谈的似乎有些远了,但总结师徒二人的两个观点,可以看出有些东西是伴随着人的出生而同时出现的.那就是你心灵最深处的召唤.
有了以上的认识之后,我们正式进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最恰当的职业方向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用萨特的观点是最合适不过的.这个观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我最近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大.所以思考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也离不开它的帮助.我现在是一个坚定的“存在主义”追随者,但可能随着我的接触的思想越来越多,认识的越来越深刻,最终也可能会背弃它,但这些都是在变化中的,很难预料.不细说.接下来继续回到这个话题.我先解释何为“存在”?“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亦及在运作“存在”这个动作时,我们尚未成为“自己”.我们必须先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才会变成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人特别想做教师,考大学就选择师范类的院校和专业,而且阅读相关的一些书,经过努力最后从师范类的院校毕业选择职业的时候顺利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教师就是这个人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就是他过去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换句话说,一个人先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每个人都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抉择,选择之后才会得到结果.由此可知,一个人的本质是在选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先作选择,永远不会有后来的那个结果.也就是说,人不是“已做成”之物,而是不断在“造就自己”.在萨特看来,许多人找到固定的生活模式,就此安顿下来,表示他们接受了“坏的信念”,放弃了作为一个“人”的天职.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我们最后想做的那个职业,已经在我们很多抉择,或是说在“存在”这个动作运行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也就有你现在这种存在状况的合理理由,“存在即合理”,所以那个存在的理由很重要,如何来寻找呢,最关键的是你要回顾,自己整个的生命历程,结合着你的困惑,努力去思考,把很多零散的碎片集合到一起,那么最后,你发现的那个图案一定是最适合你自己的.
可能大家觉得还是有些抽象,我们可以试着找一些具体的办法,首先一定要把生命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想了解自己可以具体留意三个问题:“什么事情使我感动?”“什么人的作为使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么?”当看到一件事情而觉得感动时立刻把它记下来,因为这是内心的召唤,代表内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同样的事.同理,如果羡慕某个人,代表这个人的作为与成就引发自己内心像他学习的愿望.然后问“我对自己满意么?”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对自己是不满意的,那就试着去了解不满意的理由是什么,就能由此找到奋斗的方向.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也就是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又却是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也就是孔子关切的害怕做不完美的地方,换句话说也是他向奋斗的方向.这些只是一些建议性意见,老子曾说“道,可道,非常道”.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白的这些事经过我语言的表述已经跟我的内心感受有了一定的差距,而且传到我们每个人的耳朵经过我们每个人的思索就又多了一段距离,所以语言的表述只会让人败坏胃口,不足取.大家慢慢在生活中去领悟,进而产生自己的体悟才是最可靠的.
其实这本书上还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地方,比如在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中提到的人生的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和超越界,特别是超越界这个概念是很值得去接触了解的,但鉴于时间有限就不再赘言.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人的认知往往是从模糊到明显,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临界点,当那一个点出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点就是你生命转弯的关键.请保持好自己心灵的开放,准备好迎接这个点的到来吧.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