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读后感【实用4篇】
《守望教育》读后感 篇一
《守望教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通过讲述作者在教育领域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的责任。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并对教育者充满了敬意。
在《守望教育》中,作者用真实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普通的教育场景。他提到了很多教育中的问题,例如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通过这些案例,作者深刻地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在阅读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考试成绩。这本书提醒了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
同时,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兴趣。教育者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情感的智慧,用心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成长。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我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指导。同时,我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守望教育》是一本思想深邃的书籍,它提醒了我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在阅读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动。我相信,只有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守望教育,我们才能共同努力,让教育更加美好。
《守望教育》读后感 篇二
《守望教育》是一本令人深思的著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这本书充满了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在《守望教育》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经历和见闻,向读者展示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提到了很多教育现象和问题,例如学生缺乏动力、教师缺乏激情等。通过这些案例,作者试图揭示教育的本质,探寻教育的真谛。
在阅读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格。教育应该是一种启迪,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独立创新。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教育应该是一种陪伴,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和支持。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情感的智慧,用心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成长。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指导。教育者应该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人。
《守望教育》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书籍,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在阅读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动。我相信,只有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守望教育,我们才能共同努力,让教育更加美好。
《守望教育》读后感 篇三
《守望教育》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当我们拒绝理论的、或者权力的威权简单地凌驾于教育实践之上时,并不意味着实践中的教育怎么都行,怎么都好。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
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于是,在《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中,他在肯定魏书生“能在那个时期就有着还算独到、丰富的教育思考”的同时,敢于说出“他的教育改革大都是那种不越雷池半步的技术性改革,而不是整体教育理念的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出“让魏书生从神话中走出”;生在农村,在乡村学校教过书,成为大学教授后,他依然心系农村教育,在《建立农村支教体系的一点设想》中,他提出“在投入硬件的同时,以合宜的方式投入优秀的人力资源,也许是更关键之所在”;面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老掉牙的问题,他“把不便说的也说出来”了,在《我看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他提出“理论研究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同时还应保持适当的距离,有距离才可能有宽广的视界”……”
《守望教育》读后感 篇四
《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著作。在书中,刘铁芳教授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是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教授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共有六辑,本书充分展现了在当今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我非常欣赏这一段话。是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不是教学改革的先锋者和勇士,但是并不代表我不锐意进取,我坚持每节课都做教学反思,不断反思自己我班级教育管理,尽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作为教师,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仅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我们书香校园的建设。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