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精简3篇】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篇一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是一场充满温情和力量的盛会。在这个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让我不禁泪目,深深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首先,我被节目中许多感人的故事所打动。比如,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默默无闻地在农村办起了一所小学,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资助贫困学生。他的行为虽然平凡,但却温暖了整个村庄,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还有一位年轻的医生,他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的偏远山区,为那里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人的故事让我感到,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的脊梁,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改变。
其次,我被节目中的表演所震撼。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现出了无限的魅力。尤其是一位盲人钢琴家的表演,他用灵巧的手指弹奏出了美妙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无声的坚持。还有一支由残疾人组成的舞蹈团体,他们通过舞蹈展现了自己的自信和坚强,向世人传递了正能量。这些表演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它可以超越身体的局限,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存在。
最后,我被节目中的主持人所感动。他们用真诚和温暖的语言,向每一位获奖人表示敬意和祝贺。他们的话语简洁而又有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对每位获奖者的尊重和认可。主持人们的表现让我觉得,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通过传递温暖和正能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通过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我深深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迷失自己,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而这个节目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改变的勇气和动力。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爱和温暖去感动这个世界。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篇二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是一场让人热泪盈眶的盛会。在这个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更激励着我们在平凡的日常中追求梦想和奋斗。
首先,我被节目中许多普通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变了他人的命运。比如,有一位年轻的志愿者,他放弃了优渥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偏远山区为贫困儿童提供教育帮助。他的付出让孩子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让他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勇气。还有一位妇女,她自愿承担起照顾孤寡老人的责任,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其次,我被节目中的音乐和舞蹈表演所震撼。音乐和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们能够将人们的情感传递出来,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存在。比如,有一支由残疾人组成的舞蹈团体,他们通过舞蹈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世人展示了残疾人的坚强和自信。他们的表演不仅感动了观众,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超越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有一位盲人钢琴家的演奏,他用纯净的音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魅力。这些表演让我明白,艺术可以打破身体的局限,让我们的心灵自由飞翔。
最后,我被节目中的主持人所感动。他们用真诚而温暖的语言,向每一位获奖者表示敬意和祝贺。他们的话语简单而又有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对每位获奖者的尊重和认可。主持人们的表现让我觉得,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通过传递温暖和正能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通过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奉献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坚持追求,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身边的人,用爱和关怀去感动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改变的勇气和动力。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爱和温暖去感动这个世界。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篇三
感动中国2017颁奖晚会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7颁奖晚会观后感
(一)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二)
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浙东海域上,矗立着12座灯塔。这里留下了叶氏家族五代灯塔工的足迹。
自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上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一守就是五代人。
年复一年的守望,必须冒着风险,克服无边无际的孤独。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只见海水。
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家人为灯塔付出了很多,叶家有三口人因为灯塔失去了生命,但他们没有气馁,一直坚持下来。
感动中国2017颁奖晚会观后感
在我国,医术高超的专家比比皆是,梁益建凭什么入选?
今天,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梁益建时,他是这样回答的:“遇到别人不愿意收的病人,我愿意收,遇到能够帮的病人我愿意帮一把。”就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页上对梁益建的介绍“四川爱心医生”,这就是他的上榜理由。
在我国,脊柱侧弯发病率为2%至3%,而在成都三医院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都是脊柱侧弯超过130度以上,也就是重度和极重度患者。很多患者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求医无望后,找到了梁益建。
超过一定角度的脊柱重度畸形的矫治,曾经是医学上的禁区。为了那些信任他的患者,梁益建开始了向“禁区”的出发和挑战感动中国2017颁奖晚会观后感感动中国2017颁奖晚会观后感。
梁益建说不是因为我胆子大,是因为这些病人确实需要治病,很多病人是带着呼吸机来的,你想呼吸机一取是什么情况,他都会立即死亡,所以这些病人来了,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想到起能不能把他救下来。
当患者以生命相托之时,医疗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梁益建从一例例手术做起,逐渐攻克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禁区。今年21岁的瘫痪女孩吴佩,怎么也没想到,经过梁医生不到一年的治疗,她就可以下地走路了感动中国!。
不仅是吴佩,从2008年到现在,在梁益建的主刀下,1000多名脊柱重度畸
形患者重新站“直”了。照理说,医生的工作就是治病,但梁益建却愿意做得更多。对于脊柱重度畸形患者,一年的治疗费至少得10多万,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患者,梁益建又是联系公益组织,又是向亲朋好友募捐.目前,梁益建已为近200位患者争取到500万左右的资助感动中国2017颁奖晚会观后感读后感。得知自己成为2016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20名候选人之一,梁益建说很意外,自己只是一名小小的医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手术成功率向100%的成功率靠拢,让更多的脊柱重度畸形患者获得新生。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投票将持续到明年1月5日,评选结果将在春节后公布。让我们一起为梁医生加油,他是四川医生的骄傲。
感动中国2017颁奖晚会观后感
三位亲人献出生命,灯塔依然亮着
全国最佳灯塔工、全国劳动模范……故事的主人公叶中央是叶氏家族的第三代灯塔工,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他的名字。75岁的叶中央头发花白,回忆起灯塔工的生活,叶老一下子变得健谈起来。
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1944年,叶中央4岁。他和父亲叶阿岳一起生活在鱼腥脑灯塔上,那时候父亲已经是一名灯塔工。有一次刮台风,一艘补给船要进港避雨,父亲一头扎进狂风暴雨中去帮忙,结果一个海浪扑来,船被打翻,父亲被卷入大海。
掩埋黑发人,祖父带着孙儿上了白节山,祖孙俩守着灯塔相依为命。叶中央在祖父熏陶下,爱上了灯塔。19岁那年,他成为一名新中国的灯塔工。
1971年春节前夕,几名灯塔工打点行装准备回家过年,叶中央却自告奋勇留下来,写信让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到灯塔来过年,没想到等来的竟是噩耗。途中,小船不幸翻沉,除大女儿被人救起,年仅29岁的妻子和5岁的小女儿双双遇难。叶中央的妻女离世后,他本可以要求组织将他调离守塔一线,但最后叶中央只说“给我换一座塔吧”。这一回,他去了爷爷曾经守过的白节岛。
叶静虎是叶中央唯一的儿子。他本可以当一个合格称职的`拖车司机。1982年,他接了父亲的班,成了白节山灯塔的一名灯塔工。
孙子叶超群是个“90后”。2013年4月,大专毕业的他在爷爷和父亲的支持下,登上了位于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灯塔。
惊心动魄的一夜
冒着12级台风,爬上塔顶排除故障
“做我们这一行,经常会碰上海难,生离死别见得多了。”小时候,叶中央就跟着爷爷在白节山灯塔值班,最早听到的一次海难就是“太平轮”沉没。
“刚好是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听爷爷说海上有一艘大船沉没了,就在驶离吴淞口不久,在灯塔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哭喊声,但越来越微弱,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一早看到,海面上泛着油光。”叶中央说,后来得知这就是让世人震惊的“太平轮”沉没事件。
他曾在舟山群岛最北端的花鸟灯塔守了3年,那里被称为“远东第一灯塔”。“以前根本没有网络,有没有台风,只能靠听收音机。对灯塔工来说,碰上险风恶浪是常有的事,我们早就习惯了。”叶中央和记者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有一年夏天,白节海峡遭逢12级台风,我们在灯塔值班。一阵电闪雷鸣过后,灯塔电器被击坏。灯塔失明,船舶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我冲入暗夜,匍匐着爬向塔顶。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灯塔亮起来。最后,故障顺利排除。别看从值班室到灯塔只有100米的距离,但我足足爬了半小时。我们会在值班室和灯塔之间拴一根“安全绳”,抓着绳子爬行,稍有疏忽可能就被狂风吹落海里。
“看得多了,就越觉得灯塔是不可或缺的。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中央说得很平静。
无边无际的孤独
一上灯塔就是11个月,只有海风只见海水
叶超群,这个家族最年轻的守塔一员,仍在镇海坚守着传自父辈的这份灯塔情怀,“我刚踏上灯塔的时候,就倍感亲切,可能骨子里头就和灯塔有一种不解之缘吧。加上我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的地方。爷爷提议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新一代的灯塔工,生活不再像原来那样艰苦,电视机、电脑已经普及。但白天看海浪,晚上看星光,孤独如影随形。刚到七里屿灯塔的那段日子,叶超群却有些不适应,“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整个岛上,走上一圈只要五六分钟。除了熟悉的几张面孔,只能听大海的声音。很难想象,爷爷一辈子呆在灯塔是怎么熬过来的。”
记者注意到,叶超群用了一个字眼——熬。没错,那个年代的灯塔工要艰苦得多。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所需主要依靠补给船,每月一趟。如果碰上台风天,补给船来不了,他们只有挨饿的份。“有一次刮台风,补给船到不了。当时岛上只剩一个冬瓜,五个大男人就着一个大冬瓜,吃了整整一个多星期。”叶中央说,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与外界联系,只能点烟,“有一次我发高烧,连着烧了三天,到后来整个人昏迷了。他们就在岛上放三把火求救,我算躲过一劫。”
然而,最难熬的还是无边无际的孤独。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只见海水,“唯一能解闷的就是抽烟,那时候烟瘾很大,一天要抽三包,现在落下了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