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智慧》有感(优质6篇)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一
《教育的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深刻见解。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教育的智慧》中,作者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这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另外,作者还提到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指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他认为,学生应该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教育的价值观。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这一观点让我深思,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通过阅读《教育的智慧》,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二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的观点和方法,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阅读。
在《教育的智慧》中,作者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即探索式学习。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现,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来学习。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提出了一些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通过阅读《教育的智慧》,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成为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三
教师,每天都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的程度怎么样,就能如实反映出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耐心是一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耐心可以说成是对因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工作压力等方面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的控制力,是耐性在心理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如果一位教师的耐性差,那他就教不好学生,不是一名好老师。
学生的接受速度、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我的教学中有这么一类学生,我们必须重视,那就是:态度端正,反应较慢。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接受知识慢的特征,而对这类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在辅导这类学生时,我们必须做到心平气和,不可着急。因为这类学生心里是很想做出题目的,在试了几次都做不出来后,自己心里已经非常着急,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放松,而要真正做到让他放松,那首先不能着急,也就是要有耐心,否则,当学生看到老师也着急后,他自己心里会更乱,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体现。教师担当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当然不可能轻松完成。所以,当自己面对后进生的顽固不化就要火从口出、恨从手泄时,要提醒自己,再讲一遍。当自己面对后进生出现反复就要灰心丧气、甩手不干时,要提醒自己,再给他耐心的讲一遍,教师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对有关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必须做到有足够的耐心。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四
感受一:成绩成功成长
作为一位教师,究竟追求什么?读后《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我想成绩、成功、成长这三个词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境界。我们不必太看重“成绩”,成绩并不一定导致成功;也许,我们不必太看重“成功”,成功并不一定导致幸福,不幸福的成功只能是暂时的成功,甚至是虚假的成功。我们应当看重的是成长,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长这两个字。成长是超越成功层面的东西,因为成功了,我们可以成长;失败了,我们也可以成长,失败了有时会导向更好的成长。人要坦然地面对成功,也要坦然地面对失败;不怕失败,这才是最大的成功。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如果把教育的最高境界定位于成长,就会使教育变得非常有趣。我觉得我们的孩子成长一定要跟幸福、快乐相联系,只要成长就快乐,只要成长心里面就觉得踏实。那么,成功和成绩就成了成长必然会带来的副产品。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要站在成长这个层面上去理解,确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教育生态理念,确定人可持续成长的理念。人的一生,你只要关注成长,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绩的问题。一棵小树,健康地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还用担心它不结果吗?还用担心它不成材吗?可悲的是现在有很多树,刚刚长出一点,我们就急切地摇晃着它,抱怨它为什么不结果,为什么不成材,最终导致它结不了果,也成不了材。
教育,既要开发生命潜能,又要保护生命资源。在教育目标上,要定位得高一点,远一点,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快乐与幸福;在教育过程上,要从现在就重视快乐,重视幸福,要让孩子们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感受二:师 德 与 师 爱
16位教育家的师德与师爱诠释了教育的灵魂。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况其内涵。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全国劳模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功能。因此,师爱是魂。但我认为师爱只是师德的一个真子集,对教师来讲,真正的爱,是对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的爱,它需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观察。当发现学生需要温暖时,不要直接给他温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对他说:“你可以去打柴。不会打?我告诉你怎么打。”你可以远远地看着他——如果他不能划着火柴,可以给他做一个示范,再让他自己做。绝对不要代替他去做该由他自己做的事情。这种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对他一辈子负责的爱。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五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收获颇多。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它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
所谓教育的智慧,我可以简单的把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育方面的智慧,即育人的智慧;一个是教学方面的智慧,即教书的智慧。
一、育人的智慧
首先,我们来说说德育方面的智慧。为什么先说育人,而不先说教书呢?因为,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应该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早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素质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可能现在的实情是,很多教育都成了应试教育。那么,身为高职的老师,显然,少了很多应试教育的嫌疑。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固有特性,他们大多是原来学校、班级的“问题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真正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面对高职的学生,他们可能没有普高的那些学生乖巧、听话。相比之下,更多了几分叛逆,个性更加鲜明。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差异,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尊重”在这里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根据学生自己独特的个性予以因势利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他们可能并不是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最好学的。班级里五十个学生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我看过我们班级五十个学生他们每一个人的五年目标,其中一部分人是想努力学习,在学业上取得新的进展,考上本科;也有一个部分人只是想五年大专毕业,拿着文凭去找工作当白领,或者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总的等等。其实,个性本身在价值上就是中性的,它并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它只是每个人因其天生基因和后天环境不同所造成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面对的这些学生,在我们初识他们之时,他们的心灵绝对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而我们教师的责任首先应该在于发现并且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正由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在学生原本肥沃的田地上的加工,学生心灵这片田地上的每一株幼苗又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育在爱心的基础上,要多一点耐心,切忌拔苗助长,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材施教,让我们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和谐发展,茁壮成长,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培养成幸福的人,而不是仅仅在他人眼中最优秀最成功的学生!
二、教书的智慧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提到了一个关于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的问题。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然后才能成为艺术。而能否将教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则要看每一位教师自身的能力了。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从古至今,教师的职责里都少不了教学这一块。因此,教学的基本功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修炼提升的内容,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在经验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基本功的学习和提升。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如何板书?如何……这些都是技术活儿。
关于课堂,我非常赞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讲到的“共享式”课堂师生关系。这种模式下,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这也正体现了我们民主教学,科学教学的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是比学生“多半壶水”的学习者。对于科学,对于知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面对高职的学生,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在教学过程中,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开一切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无疑是问号。知识传授绝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治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治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思考是一个人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能否学会独立思考,能否进行更高效成功的思考,是一个人能否更好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有怀疑精神,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敢于怀疑,学会怀疑是进步成长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达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和收获远不止这些,在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会不停地学习,并不断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提升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六
一本真知卓见的好书,一个敢于说出真话的学者,精彩处太多,选择几处谈谈收获。
也许是由于奥运会正在进行,也许由于自身体质不太好,所以对这一篇更加关注,每次升旗仪式只要时间稍长一点我们的医务室就会被送满晕倒的学生,而这些学生问题在什么地方,营养不会缺,只会过剩或不均衡,最主要的是缺乏体育锻炼,而实际上体育的价远远不仅与促进身体发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培植、释放和提升人心灵深处潜存着的狂热与痴迷,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投入生活,是心灵丰满和生活圆融。所以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重视体育运动,我们自己也应该投入健身活动。
民主是保障全体公民充分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政治制度,但民主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态度,他是为人处事的个性与风格,而这种个性和风格一般在0~20岁通过民主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氛围来严惩。所以民主的课堂很重要。我们教师要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均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当然还要有能力调控课堂,引导课堂的进程。再举一例,在学期末的各项评优活动中,教师能当堂唱票也是民主的体现。
肖教授列举的几条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条条真实,条条无奈。我们常常叫苦连天是否是教师已经不再崇高?在面对过多的课时,还有那么多的检查、考评之后,我们有多少真正静下心来备课,全心考虑学生收效的时间呢?难怪教师的职业倦怠慢慢成为了一个不再陌生的词语,难怪我们还没有下班两条腿已经不想再走了。
每篇都很精彩,但我真正想说的我觉得还是书中说得更好,所以不再多说,还是慢慢吸收滋润自己的心灵从而通过课堂滋润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