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秀作文(推荐3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秀作文 篇一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所著的小说,它以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爱德华的描述,展现了自由与责任、成长与选择之间的关系。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主人公爱德华是一个富有才华的年轻人,他天生具备音乐天赋,梦想成为一名钢琴家。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和自己内心的各种压力和选择。在父母的期望下,爱德华进入了医学院学习,成为了一名医生。尽管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追求自由的渴望。
小说中,爱德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一位钢琴家约翰·格洛奇,这位曾经因为一场意外而失去了双手的音乐家,在他的引导下,爱德华重新找回了对音乐的热爱。爱德华开始在音乐方面努力,并最终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自由。他辞去了医生的职位,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事业中。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爱德华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从不放弃,坚持走下去。最终,他成功地在音乐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钢琴家。
通过爱德华的成长经历,这本小说给我启示良多。它让我明白了自由的真正意义。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需要我们承担责任和付出努力。爱德华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辞去了医生的职位,放弃了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去追逐他内心真正渴望的自由。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责任感和毅力。
同时,这本小说也提醒我要坚守自己的梦想。爱德华拥有音乐的才华,但他却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直到他结识了约翰·格洛奇,才重新找回了对音乐的热爱。这让我明白,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压力,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总的来说,《自由在高处》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它让我明白了自由的真正意义,以及追求自由所需要的责任和付出。同时,它也提醒我要坚守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左右。读完这本小说,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信念,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在自由的高处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秀作文 篇二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所著的小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追求自由的年轻人的成长历程。通过主人公爱德华的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由与责任的紧密联系,以及追求自由的困难和价值。
爱德华是一个富有音乐天赋的年轻人,他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钢琴家。然而,由于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进入医学院学习。尽管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追求自由的渴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德华遇到了一位失去双手的钢琴家约翰·格洛奇,这位音乐家的坚持和热爱让爱德华重新点燃了对音乐的热情。他决定辞去医生的职位,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事业中,追求他内心真正渴望的自由。
然而,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爱德华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他需要面对家庭的不理解和反对,需要面对贫困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同时还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但爱德华从不放弃,他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最终,他战胜了困难,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钢琴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本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与责任的紧密联系。爱德华追求自由,但他并不是盲目地放弃一切责任,而是通过努力和付出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辞去了医生的职位,但他并没有对自己的责任逃避,而是选择了用音乐为他人带来希望和快乐。这让我明白,自由并不是无责任的放纵,而是需要我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同时,这本小说也让我明白了追求自由的困难和价值。爱德华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从不放弃,坚持走下去。这让我明白,追求自由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困难的道路,但只有经历过这些困难,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的珍贵和价值。
总的来说,《自由在高处》这本小说让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自由与责任的紧密联系,以及追求自由的困难和价值。读完这本小说,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信念,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在自由的高处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秀作文 篇三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1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2
静谧的冬夜里,把脚泡在热水中,手中捧读着熊培云的新作—《自由在高处》,温暖的感觉自下而上,顿时涌遍了整个身心。
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我再次感受到了熊氏那种欧氏风格的大气、宽容、积极乐观的思考,以及文字中汩汩流淌的温柔和安宁。
熊培云在这本书的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中写道:“我承认,我更喜欢胡适的那份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以及‘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烂漫与纯朴。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人生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更愿意看到阳光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零,独自叹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读了这段话,我不禁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触,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诸多问题似乎一下子解决了,内心充满宁静,心灵得到释放。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在《国家与玫瑰》中,熊培云通过“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巴黎玫瑰”这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强权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梭罗的森林》一文中,熊培云针对现代人的浮躁、功利,整天在为房、车、名誉等忙碌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是呀,在这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其实生活不一定要走得如此匆忙,那些外在虚华的东西,带不走的。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索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我们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散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我已深深地喜欢上它。熊培云的文字总能沟通理性与心灵,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3
从今天开始看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带给了我久违的感动。
今天看完了前言和第一部分,此书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远超乎于我的想象。说来也算机缘巧合,11月的时候,当当做活动,我看价钱公道,
便采购了一批新书。作者的文字既有理性又有心灵。私以为,这是文章的最高境界。诸如托克维尔在谈到历史与传统的珍贵时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又如在描述法国农民如何珍爱他们刚刚获得的土地时,他说,“他终于有了一块土地,他把他的心和种子一起埋进土里”。沟通理性与心灵的两极,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而文字么?
读他的文字,你会感觉很温暖,很平静。从作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其深受适之先生的影响,秉持宽容理念。同时,以自由,尤其是个体自由为标杆,来论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与思想。
同时,作者从未想过要去说服读者。他说:“是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征服故我在。我不必通过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有理有据的平和表达永远比声嘶力竭的互相争论要有力量的多并且更能给人以深刻影响。
在表达其志向时说:“其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这又是怎样的志向与情怀?
倘使书生都如此,“百无一用是书生”则不攻自破。
在论述社会发展时,他说道:“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进阶,由低级向高级之演进,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我中学的一位老师说过’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想来社会改造也是如此吧。是的,它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了照顾更多人的而利益呢?暴力革命如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这个观点改变了我以往对于渐进式改良与暴力革命相关问题的思考。
渐进式的改良,虽然缓慢且漫长(相对于每个个体有限的生命而言),但是在社会整体的改良过程中间,的确照顾了更多人的利益。暴力革命则不然,撇开暴力革命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不谈,但就暴力革命的形式和其自身的发展而言,对于社会,其实并无益处。君不见,被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伟大尝试的’巴黎公社‘“,不过就是流氓无产者们假借革命之名行龌龊之实;君不见,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借革命之名,行恐怖统治之实;君不见,十月革命,在它所谓伟大意义的背后,却把苏联民众带向了黑暗和专制的深渊。尽管苏联的领导人们把苏联建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普罗大众的生活呢?我想,凡是看过乔治·奥威尔《1984》的朋友们,都应该有所感悟吧。
革命,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在论述国家与生活时,他说道,”你可以剥夺我的自由,却不能剥夺我对自由的不死梦想;你可以摧毁我的美好生活,却不能摧毁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句话是我看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同时,这句话也是我瞬间想起了老赵。”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再次向老赵致敬!
在前言部分,还有一段话也深深打动了我。“我听到了一个来自内心的声音:“嘿,你为什么要在这里等机会呢?你年轻,你还有梦想,你能为自己决策。那个有决策权的你为什么不给有梦想的你一个机会呢?你为什么不让他去试试呢?如果连你都不肯给自己机会,谁还会给你机会呢?”
是啊,人就应该趁着年轻,多给自己去实现梦想的机会。人一旦上了年纪,先不谈心理状况如何,光是生理上的衰老就足以把你实现梦想的激情消磨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