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经典3篇】

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篇一

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望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望月的佳作,其中不乏表达着深情与思索的诗句。下面将通过赏析几首经典的望月诗歌,来感受其中的诗意。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望月诗之一。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在每个远离家乡的人心中都能找到共鸣,使人们对故乡的怀念更加深切。

《月夜忆舍弟》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也是他对亲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以戍鼓的声音、飞越边疆的孤雁、明亮的月光等形象,描绘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月光也成为了对故乡的思念的象征,使人们对远方的思念更加深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他通过描绘月夜下独自饮酒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诗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诗中的酒、月、影,构成了一幅幽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作者与明月对饮,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交融。

以上这些望月诗歌,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和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望月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是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诗人通过描绘望月的景象,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受到了诗歌中蕴含的深情与思索。

望月诗歌中的诗意不仅仅体现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上,还体现在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上。望月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它象征着远方、希望和寄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矛盾,而望月诗歌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望月诗歌中的诗意,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美感,从而对生活有更深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望月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在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望月的赞美和表达。这些新的表达方式使望月的诗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也使人们对望月的赞美和热爱有了新的形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妨抽出一些时间,在夜晚仰望明月,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诗意。无论是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生活的思考,望月都能给我们带来一种超越尘世的美感。让我们在望月的时刻,感受到其中的诗意,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望月有感的诗意及赏析 篇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望月有感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原文:

《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诗意: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

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章

再读王小波有感(优选3篇)

《王小波传世经典》系列近日全面上市,是目前选取作品最全最精,编校精良的版本。该系列收入王小波最受推崇的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2013年5月,王小波诞辰62周年,文集的出版,是对王小波最好的怀念。...
读后感2013-06-01
再读王小波有感(优选3篇)

盘古开天地读后感(精彩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盘古开天地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盘古开天地读后感范文1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有三位...
读后感2017-05-05
盘古开天地读后感(精彩6篇)

读《红瓦黑瓦》有感(推荐3篇)

最近,我读了《红瓦黑瓦》这一本书,内容十分精彩,十分有趣,更多的是感人!这本书的作者叫做曹文轩,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我最喜欢看他的作品了!里面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在油麻地中学,红瓦房是初中部,黑瓦房是...
读后感2017-02-09
读《红瓦黑瓦》有感(推荐3篇)

《腾讯传》读后感(精简3篇)

书看完了,掩卷回想,理了一下思路,能留下的部分就是被拨动的,拨动的地方很多,突然有一种剧情感,一个文雅的少年怀揣梦想纠集了几个拥有各种能力得小伙伴,有的魁伟有力,...
读后感2017-08-07
《腾讯传》读后感(精简3篇)

《宇宙的最后一本书》读后感(精彩3篇)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宇宙的最后一本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书,是人类进步...
读后感2018-07-05
《宇宙的最后一本书》读后感(精彩3篇)

外国名著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实用3篇)

最初拿到校长发给我们中层学习的《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我只是如同其它书一般将其束之高阁心想等要交读后感了再瞄一眼吧。可今天下午偶尔翻了这本书却一口气将其读完心情也是久久不能平静。感谢李校长向我们推荐了这...
读后感2012-08-08
外国名著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