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水位读后感5篇(最新3篇)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5篇 篇一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思维和观念的启蒙读物,通过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帮助读者提升思维的水平和扩展自己的观念。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认识到了观念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首先,书中强调了观念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观念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方式,它决定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如果我们的观念局限于狭隘和固化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思考就会受到限制,难以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而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开放和灵活的观念,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面对挑战,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其次,书中通过实例和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观念的重要性和变革的力量。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是由于某个人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而那些坚守旧观念的人往往被囚禁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性。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观念的变革和更新是我们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最后,书中还强调了培养和发展观念的重要性。观念的水位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交流和思考来拓宽视野和丰富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同时,书中也提到了观念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我们要尊重并借鉴前人的观念,但同时也要敢于挑战和超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观念。
总的来说,读完《观念的水位》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观念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意识到观念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它可以限制我们的思考,也可以开启我们的创新。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拓宽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和面对挑战。我相信,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和取得成功。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5篇 篇二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思维和观念的启蒙读物,通过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帮助读者提升思维的水平和扩展自己的观念。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观念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强调了观念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观念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方式,它决定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如果我们的观念局限于狭隘和固化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思考就会受到限制,难以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而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开放和灵活的观念,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面对挑战,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其次,书中通过实例和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观念的重要性和变革的力量。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是由于某个人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而那些坚守旧观念的人往往被囚禁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性。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观念的变革和更新是我们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最后,书中还强调了培养和发展观念的重要性。观念的水位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交流和思考来拓宽视野和丰富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同时,书中也提到了观念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我们要尊重并借鉴前人的观念,但同时也要敢于挑战和超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观念。
总的来说,读完《观念的水位》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观念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意识到观念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它可以限制我们的思考,也可以开启我们的创新。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拓宽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和面对挑战。我相信,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和取得成功。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5篇 篇三
读罢《观念的水位》,会让人觉得心里有一种淡淡的轻松感和压抑感,轻松在于刘瑜的笔法很熟稔,笔调偏向于轻畅明快,能将政治话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滥用官腔。下面给您带来观念的水位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
要读到一个作者的书并不容易,因为人们通常不会在第一次被介绍的时候就会去读,还要看机缘巧合。第一次听到刘瑜的名字是刘苏里得到专栏的《名家大课》,第一本经典就是《多元政体》,由刘瑜导读,我第一次有点明白了不同政体的优劣;第二次被介绍到刘瑜,是在2018年的一次论坛上,一位嘉宾提及她的《观念的水位》,并且赞赏有加。直到2018年底跨年在机遇中心的书架上看到,不假思索拿下。春节期间读完,没有辜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要评价完全没有能力,本文记录此书中我印象深刻,对我有触动和帮助的几个地方。本书是作者为《南方周末》等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的集结,每篇短小精悍,有些振聋发聩,有些让人拍案叫绝,有些角度独特,语言犀利,隐喻和比喻形象生动,让人大呼过瘾。
观念的水位
观念用水位来比喻,非常形象,水涨船高。不要老是说,过去怎样,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很多事情的期望和要求不一样了。观念的水位上升了,船自然也会上浮,如果硬要保持原来船的吃水线,则船迟早就会进水。一个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时代在进步,为什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观念的水位?不提高,船就会搁浅。无论搁浅,还是进水,都是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读完这篇短文,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对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惜,为什么人要虐自己?为什么人们不喜欢快餐和鸡汤文字?为什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你可以不费力气就可以获得一笔财富,比辛苦靠自己的打拼得来,你会选择哪种?当然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作者是政治学博士,她想要表达的是有选择的权利比被安排更重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并不是父母所有的为子女的好,子女都会买账,孩子要的是可以有选择的自由,在一个国家生活的民众也是如此,他们需要选择的自由。
从经典到经验
去年的读书经历让我对读经典第一次产生了困惑,因为我一直都是读经典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可是去年在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这样的经典吗,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懂,即便我花了时间,事实上为了要领读其中一个章节,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虽然受益匪浅,但我心生困惑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意义?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提到一点让我大受启发:“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
不能同意太多,带着经验和问题意识出发的读书态度,也是我一直秉承的。我们并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道理,我们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证可以告诉别人的道理。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2
这本书不是能一口气看完的那种,连看几篇就要停下来,不然浑身总有一种血液充斥的焦灼感,甚至于感到用力过猛。因为都是随笔,更多的是思考的吉光片羽,欲言又止,偶尔作者笔锋一闪,让人寒意阵阵。
认识刘瑜,是因为之前看过她写的一篇杂文,读完立刻心生敬意,同时惊异于一个女人能对政治、民主有如此深刻尖利的认识,不是柔声细语,也不是高声呐喊,是气沉丹田,字字掷地有声的对社会,对人性的审问。一个理性的女人是很可怕的,因为她能够比男人看到事物更深刻的一面。
“观念”是某一时期形成的固化在人脑中的思维模式,它如同“本性”一样难移。顽固如此,终还是要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起进化演变。这便是观念的水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缓缓上涨。当下中国人的各种观念,不是处于这个极端,便是那个极端。广阔的中间地带人迹罕至。观念的水位,何时突破这个过渡时代,谁也无法预测。
刘瑜却说,她感到乐观。这也是为什么看完此书,除了尖锐,理智,犀利,我却更觉得她幽默亲切,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她从不用生涩隐晦的文字去诠释精英视角。看到有人评价说她是文字里“夹枪带棒”的小清新,我颇以为评价的很准确。
书中提到一句西方谚语:Think out side the box。我想刘瑜就是这样始终在追求盒子之外的思想与世界,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找到一扇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窗户;一条通向自由通向民主的道路。她论法制与民主的关系,阐述权利制衡的重要性;她谈论历史,说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她认为司法的独立,不仅要独立于政府,也是独立于民愤;她举例英国的言论自由,即使帝国从老虎变成了家猫,而言论自由从耳边的苍蝇变成老鹰,政府也从不剥夺民众的质疑自由;她认为拒绝乌托邦与追求它一样需要勇气。
她主要是在讲民主。会为了一个观点而满足得意畅快呼喊、会那么容易愤怒生气忧愁,但同样热血。热血就是责任心,就是在见识多种人生、领略各家风采之后从容微笑着,不悲观不逃避,有着自己的生活重心。
所说的“开茅塞、除鄙见”指的大概就是此类书了。《观念的水位》里,没有大而空泛的“德先生”与“赛先生”、“自由”与“民主”,有的是“给理想一点时间”、“黑暗消失之前”,没有道学先生的伪善和让人生畏的严厉措辞,有的是“恶之平庸”、“善的理由”。
外行人不知道什么才是中国,什么才真正适合中国。但只要有作者这样的存在,这样的表达,这样来展现她所期望的世界。便不需争辩是非黑白,在像她一样的众人的絮絮叨叨下,时间之下,自然会显现,平衡下的道路。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
《送你一颗子弹》是朋友让我推荐书时我心里推荐排行榜的佼佼者,看刘瑜的书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但是在这其中都会忍不住被她带动着去辩证性思考一些问题,收获颇丰。所以在网易蜗牛上看到有这本《观念的水位》,就立刻加入了书桌,细细读了起来。这本书读了很久,也记录了很多,我试着能不能把其中的感悟和收获都理清楚。
《观念的水位》,在看这本书之前去豆瓣搜了一下评分,瞥了一眼评价,位列前面的有好几位评价给了1星或者2星。其中不外乎两种声音,一是觉得刘瑜作为学者,这本书的出发点有点太低了,这大概是另一位学者或者对民主对政治有点研究了解的同学,这点我没有发言权,但针对我这样的受众,我恰恰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开智的作用。第二种声音是,“在刘瑜这样的人眼里,欧美的屎都是香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之前也想过,也和达先生讨论过。达先生常说我,看问题的时候容易没有立场。我说,我不是没有立场,我是觉得从一个理科生的角度出发我忍不住会有带着苛刻的眼光去看立场,所以会觉得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立场,所以哪个都不值得我支持。举个例子,手机等智能科技的发展养成了一批低头族,所以手机这种智能的发展是好的吗?于是会有很多人群起而攻之,倡导丢掉手机,回归丛林。
但是工科生如我,心里又有一个小人在呐喊着,那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呢,你们怎么就不看了呢,你们这不就是高晓松说的没有一以贯之价值观的那种人吗?但是,后来我在某本书上看到一个观点之后想通了。诚然,没有一个观念是完美的,没有一个立场是经得起重复推敲的,但是还是需要有像刘瑜这样始终坚持宣扬一个立场的人,即使我们知道她的立场也并不是严谨的经得起层层推敲的。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上需要有这么一类人来提醒我们从另外一个观点看问题,把历史大方向再往回拉一点,而历史正是这么一步步螺旋式上升发展的。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民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选举,但是如刘瑜所说,民主制度并不是选民投下一张选票然后翘起二郎腿等待政治家给我们端茶倒水的懒人体制,而需要民众对政治经年累月地巡逻促成点滴改良乃至水滴石穿。然而我们国内最缺的恰恰是对民主的关注,更别说对政治的巡逻促成改良。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4
《观念的水位》是她近年来的专栏和随笔集,之所以要集结成册出版,还是出于作者对于启迪民智、传递心得的迫切需求。
刘瑜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梁文道评价她的文字是替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作者环顾四周,发现习惯性谎言对人的智力羞辱还在继续;一句“制度的问题”反复被用以推卸作恶中的个体责任;经济问题道德化,为民粹主义培育着延绵不绝的土壤;以儒家观念或西方极右话语否定“平等”之价值,将自身设置为精英然后翘着兰花指赞美前现代式的精英主义;对精致品味与审美旨趣的追求遮蔽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真问题意识。
这本书试图传递的信息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的骄矜说“不”。这本书以一种不艰深不晦涩的讲述,传递着作者对于民智启迪的决心。
刘瑜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上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所以所谓的启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蒙蔽理性的擦拭。
那么作者是如何对蒙蔽的理性进行擦拭的呢?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呢?
在如何读书、读什么书的体验上,你我或许都有着这样的经历,打开豆瓣,亦或是点击当当、卓越准备补充精神食粮的时候,往往都有一瞬间不知所措的茫然。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阅读噩梦,当在阅读一部非常艰深晦涩的经典著作时,寸步难行。大多时候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坐在那里两个小时只能翻四页这种体验,好像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车。
类似的阅读体验,刘瑜经历过许多,每每都有大声质问作者的冲动。后来细想,与其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既然自己读的这么痛苦,为什么要读呢?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她好在哪里,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她好在哪里,一定是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仅要接着读,还要在餐桌上不经意的讲道:“其实福柯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种意指共生的关系,而罗兰巴特晚年对欲爱的诠释,构成了对这一关系最好的回应……”
以至于刘瑜有段时间很偏激的相信,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这句话当然过于傲慢,更准确的表达方式说则是:一个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她,而是她真的能帮助你认识所处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暂时还不够去读懂她,要么是她真的也没什么。
所以刘瑜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
这个转变还基于一个认识:大多数哲学与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那个时代缺乏大规模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的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可能性。
所以作者的读书历程,是一个不断从经典下降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论证的历程。不是说经典失去了其吸引力,或者我们停止阅读经典
事实上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不是的重返经典并从中获益,并且吸引我们去重读经典的,是问题意识的箭头,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例如,作者这样谈到,她以前若是关心“资产阶级的民主是不是虚伪的”这个问题,可能去读马克思、卢梭和施密特,而现在可能去读关于议员投票记录和民意测验对比的研究、投票率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的研究等书籍、文章甚至新闻报道。
这些研究也许讨论的都是小问题,但是他们往往用一种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方式来抵达那些小结论。这种虽然微观但严密的论证方式,在我看来,比虽宏大但浮空的论断要有力的许多。
类似的,我的阅读体验也是,从大型的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各个亚组分析之间的差异,从而探索发现最佳效益风险比人群,合理个体化用药。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好书?
所以我们现在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有什么神明。
真正的好书,都向着证伪敞开,而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
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我们要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才能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她的玷污。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5
读完刘瑜先生的观念的水位,令我最有感触的,是在“观念·此处”一栏中,与书同名的一篇《观念的水位》。
在此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社会变革应当是水涨船高的过程。读完此篇,不禁让我立刻联想到国内今年的女权运动。
在起初,我并不明白为何女权的势力如爆炸般的膨胀,似乎是我国的女性地位已被压榨已久。但作为一名温和的平权主义者,读完观念的水位这一设定,让我找到了些头绪。究竟是女性的确被更严重地物化歧视,还是广大人民中,观念的水位出现了落差?
为了寻找答案,我便从臭名昭著的“中华田园女权”开始分析。田园女权,又称伪女权,女利主义。她们擅长用逻辑不通的诡辩进行煽动民众,哭诉女性地位低下,不被尊重。她们运用何种手段暂且不提,但是维护女性权益这一点似乎还是符合时代的政治正确,也正是因此,她们站在观念水位的至高处,从而战而不败。
而当今被曝光多次,堪称女权之敌的一个群体,他们叫做滴滴司机。近几个月的犯罪不断确实是事实。这些司机,显然普遍学历不高,观念未必跟上时代,在网络上发言权很低,鱼龙混杂。就在几日前,女权主义者又针对一起性质严重的案件,曝光多个滴滴司机群聊内容,加以愤怒的言辞诉苦捍权,田园女权趁此在一旁进行无差别人身攻击。在包括我的旁人看到,第一反应自然是惋惜,而对于部分偏激言论也无力反驳,谁都不想与女权势力作对,稍有不慎便会拉低自己观念的水位。
毫无疑问,女权主义者
迫切希望一场社会变革,只是唯欠的一场东风却迟迟不能盼来。民众的观念似乎也已经到位,再不济,想必也没人敢公开发声支持大男子主义,那这场理想中的变革,还缺些什么?纵然社会的怒火释放给施害者,可这似乎改变不了既成的现实与未知的将来,滴滴平台赔偿了事,下架顺风车,未必能杜绝潜在的犯罪,悲剧的根源,究竟是对性别的歧视,还是其他?在我看来,这些事情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男性欺负女性,而是强者欺负弱者。我们看到司机欺负乘客,我们更应看到,是平台在欺负乘客。如果不是因为滴滴现在基本垄断了网约车市场,他们又怎么敢在空姐出事之后依然一切照旧?为什么把当司机的门槛放的如此之低,为什么?
我们发声,根本不仅仅是在维护基本的权利,而是在控诉被纵容的人性,以及被资本侵蚀的人性。女权主义者没有推动实际的变革,但又想让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滴滴平台正是因此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施加不可抗的暴力。只要人人都在用滴滴,滴滴平台就不愿耗费重资进行大型整改,十几条人命对于资本家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而潜在的罪犯也就得以在这个平台上喘息。观念的水位又何以阻挡这种势力呢?仅靠观念,阻止不了被资本家割宰,没有群众站起来反抗,仅靠网络舆论,再高的观念水位也都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