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译文赏析(经典3篇)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篇一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中国历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抗金词。这首词以写景的手法,表达了岳飞对于祖国沦陷、国家危难的忧虑和自己忍辱负重、誓死抗敌的决心。以下是对该词的原文和译文进行的赏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译文:
古人已乘黄鹤离开,这个地方只剩下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白云千年空空漂浮。
明亮的川流汉阳的树,茂盛的草丛鹦鹉洲。
夕阳西下乡关何方?烟雾笼罩江水让人忧愁。
这首词通过描绘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岳飞对于祖国沦陷的忧虑。词的开头,岳飞以古人乘黄鹤离开的形象来暗示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而此时却只剩下黄鹤楼,寓意着祖国的衰落与国家的危险。黄鹤一去不再回来,白云千年空空漂浮,生动地表达了岳飞对于国家状况的担忧,以及他对于国家复兴的期待。
词的下半部分,岳飞以汉阳树和鹦鹉洲来描绘家乡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然而,夕阳西下乡关何方,烟雾笼罩江水让人忧愁,预示着国家的困境与他所面临的困难。这些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交融,使词呈现出悲壮的氛围,表达了岳飞对于国家危难的忧虑与愤怒。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以简练而凝练的语言,通过写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祖国沦陷、国家危难的忧虑和自己忍辱负重、誓死抗敌的决心。这首词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感,饱含着作者对家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敌人的坚决抵抗。
总的来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通过描绘景物的变化,抒发了他对于祖国沦陷、国家危难的忧虑和对抗金的决心。这首词以简练而凝练的语言和悲壮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对于敌人的坚决抵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篇二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一首抗金名篇,以其激昂的词句和深刻的情感震撼了世人。以下是对该词的原文和译文进行的赏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译文:
古人已乘黄鹤离开,这个地方只剩下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白云千年空空漂浮。
明亮的川流汉阳的树,茂盛的草丛鹦鹉洲。
夕阳西下乡关何方?烟雾笼罩江水让人忧愁。
这首词以简练而凝练的语言,通过描绘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岳飞对于祖国沦陷、国家危难的忧虑和自己忍辱负重、誓死抗敌的决心。首先,词的开头以古人乘黄鹤离开的形象来暗示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而此时却只剩下黄鹤楼,寓意着祖国的衰落与国家的危险。黄鹤一去不再回来,白云千年空空漂浮,生动地表达了岳飞对于国家状况的担忧,以及他对于国家复兴的期待。
词的下半部分,岳飞以汉阳树和鹦鹉洲来描绘家乡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然而,夕阳西下乡关何方,烟雾笼罩江水让人忧愁,预示着国家的困境与他所面临的困难。这些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交融,使词呈现出悲壮的氛围,表达了岳飞对于国家危难的忧虑与愤怒。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以简练凝练的语言,通过写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祖国沦陷、国家危难的忧虑和对抗金的决心。这首词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感,饱含着作者对家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敌人的坚决抵抗。
总的来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通过描绘景物的变化,抒发了他对于祖国沦陷、国家危难的忧虑和对抗金的决心。这首词以简练而凝练的语言和悲壮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对于敌人的坚决抵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译文赏析 篇三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宋词: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译文赏析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白话译文】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
险。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扩展阅读:岳飞轶事典故之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明代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流传最广的则是“精忠报国”。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精忠报国”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而产生。
始修于明代的《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为岳飞所刺,但《宗谱》晚出,此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岳母刺字”的演义故事则最早见于清抄本《如是观传奇》与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说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响广泛,传诵不绝,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