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英雄事迹观后感优秀范文【优选3篇】
杜富国英雄事迹观后感优秀范文 篇一
杜富国英雄事迹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杜富国》让我对这位普通的农民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杜富国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从小就知道世界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
在外打工期间,杜富国了解到许多农民工的困境,他们工作辛苦,待遇却很低,被剥削和歧视。这种不公让杜富国愤怒和心痛,他决定为农民工争取权益。他开始组织农民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更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然而,他的行为引起了当地政府和雇主的不满,他们对他进行了打压和迫害。杜富国被关进了监狱,但他并没有放弃。在监狱里,他继续为农民工发声,为他们争取权益。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成功地改变了农民工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被杜富国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但他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事迹让我明白,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改变不公和不平等的现状。
杜富国是一个英雄,他为农民工争取了应有的尊严和权益。他的事迹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我希望能像杜富国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正义和公平而奋斗。
杜富国英雄事迹观后感优秀范文 篇二
杜富国英雄事迹观后感
杜富国是一个普通人,他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事迹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杜富国从小就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他深知贫穷的痛苦和不公的现实。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
在外打工期间,杜富国了解到许多农民工的困境,他们工作辛苦,待遇却很低,被剥削和歧视。这种不公让杜富国愤怒和心痛,他决定为农民工争取权益。他开始组织农民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更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然而,他的行为引起了当地政府和雇主的不满,他们对他进行了打压和迫害。杜富国被关进了监狱,但他并没有放弃。在监狱里,他继续为农民工发声,为他们争取权益。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成功地改变了农民工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杜富国的事迹让我明白,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就能改变不公和不平等的现状。他的事迹也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不在于个人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只有通过为他人谋福利,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杜富国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我希望能像杜富国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正义和公平而奋斗,为他人谋福利,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杜富国英雄事迹观后感优秀范文 篇三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下面是5068儿童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杜富国观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杜富国观后感(一)
向杜富国致敬
时间回到2018年10月11日﹐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人工搜排的最后一块雷场,在这次排雷中,杜富国为保护战友,被一枚突然爆炸的加重手榴弹炸成重伤。“你退后,让我来”是他负伤前留给战友的最后一句话。而他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杜富国的事迹传开后,引发了全军乃至全国的关注。2008年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12月20日,他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2019年2月18日,杜富国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2019年5月16日,杜富国成为“全国自强模范”。201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国宣传发布杜富国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不管是在极为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较为安稳的和平年代,英雄始终是我们学习和致敬的榜样。杜富国作为英雄,值得我们永远记住;“让我来”作为一种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你退后,让我来!”杜富国每次与死神打交道时,都会对战友说这句“口头禅”,杜富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了战友,换来一方百姓的安全。他用生命担当使命,用青春书写荣光,诠释了新时代的英雄精神。
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直面磨难的刚毅品格,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大力发扬忠于使命、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积极投身改革事业,为强军梦、强国梦贡献力量。让我们向杜富国致敬,向每一位甘于牺牲奉献的英雄致敬!
“ 让我来 ”:雷场上的担当
同一个班的战友说,在雷场上,叫别人靠后,“ 让我来 ”,是杜富国的一种习惯,尤其是面对危险性大的爆炸物时,更是抢着上,表现出一名军人不怕死、勇于担当的精神。
2010年入伍的杜富国,最初在驻防云南省的一个边防连队。2015年,得知要在中越边境地区开展第三次大规模扫雷,杜富国主动报名,要求 “ 去最前线 ”。
2016年,部队在马嘿雷场搜排时,杜富国和时任班长许猛在一个组。4月的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危爆品。这时候,许猛对他说:“ 杜富国,我来,你走开 ”,但杜富国却抢着要去,说 “ 班长,让我来 ”。两人争了一会后,杜富国戴上防爆头盔,转身走进雷场。
就是这次,杜富国搜排出一枚反坦克地雷,也由他运出雷场,亲手引爆。这种威力极大的地雷,是杜富国所在的扫雷大队四队扫除的第一枚反坦克地雷。
据扫雷大队领导介绍,第三次大规模扫雷至今,扫雷大队总共发现的这种反坦克地雷,总数也不过10枚。“ 这种地雷,能炸断坦克的履带。如果设置诡计后,人走过同样能触发,且威力非同一般。” 他说。
还有一次,在搜排过程中,六班发现了一枚防步兵地雷。因工具不够,六班长马玺君想到杜富国平时带的工具全,就在对讲机里喊他。杜富国过来后,说“ 让我来 ”,还在跟马玺君争论时,说自己对付这种地雷有经验,排雷更有把握,从其他班 “ 抢 ”雷排。
另一次,是在十分复杂的4号洞雷场。当时,杜富国和唐世杰在一组,他们在扫除4枚火箭弹后,又发现10多处报警声。“ 我比他小4岁多,入伍晚2年。他说自己的经验丰富些,让我往退到50米以外。” 唐世杰说,顶着40多度的高温,杜富国在这里又扫除20多枚火箭弹,还有6枚地雷。
“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能以生命相托的战友。雷场上,他们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战友。”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一位从1992年起,就在中越边境参与扫雷行动的老兵,每次说起这些情节,眼眶发红、声音颤抖。
他说,自己为能有这样兵、这样的兄弟,感到自豪,“ 这也将是我一生的荣耀 ”。
杜富国观后感(二)
一句“你退后,让我来”,感动无数人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全国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精神品牌栏目,自2002年以来,已举办17年,其推选的都是在全国范围内令人动容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故事温暖人心,他们身上的勇敢、善良、担当、坚强,体现了人性中的最美丽光辉。
27岁的杜富国是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杜富国自2015年7月进入云南扫雷大队后,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2018年11月24日,杜富国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2019年2月,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杜富国为边境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英雄壮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
杜富国,临危岂顾生
昨晚,杜富国出现在荧屏,在主持人敬一丹的鼓励下,他现场唱了一首歌《当个英雄》:“我们都很普通,来自南北西东,无论在祖国的海角天涯,肩负着使命相同,崇尚荣誉当个英雄……”
随后,主持人白岩松充满深情地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辞:“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越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杜富国,临危岂顾生。”
当天晚上,遵义武警支队湄潭中队的官兵观看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白岩松宣读完颁奖辞后,杜富国抬起残臂,敬了个特殊军礼,这时全体武警官兵响起热烈的掌声。
今年的春节对于遵义儿女来说可以是城市精神的全新升华。除夕之夜,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黄大发荣登春晚 向全国观众拜年!正月十四,遵义英雄杜富国荣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遵义这块红色的沃土不断孕育被时代铭记的楷模,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城市文明时代风潮的缩影,也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更是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杜富国观后感(三)
无悔的青春 无悔的选择——学习杜富国先进事迹有感
当年的战场,已经没有了对峙的双方,没有了你来我往的炮火;国境线上曾经的争端,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硝烟却任然没有远离: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保卫国家的利益,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在边境线上埋下了大量各种各样地雷,直到1989年敌我双方在中越边境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地雷战。在和平真正降临后,为保障边境群众的正常生活,我国在边境的扫雷行动从1992年至今已持续25年,在排雷行动中,已经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排雷英雄,而我们的家乡人——为保护战友,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年仅27岁的杜富国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扫雷时,杜富国面对半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对同组的战友呐喊一声:“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下意识地挡向了战友一侧……。他用这一挡书写了新时代青年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杜富国诠释了什么叫“舍生取义”,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虽然让他失去了可以仰望天空的双眼,失去了灵巧的双手,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初心和立志当高远的先进做法,他也身体力行展示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青年共产党员的工作作风。
危险发生的时候,他的心里可能也是害怕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革命的先辈,正是用这句话,解放了中国,带着中国人民真正的走向的强大。
无悔的青春、无悔的选择。面对自己的选择,杜富强没有后悔,他坚强的面对失去双手双眼的现实。人们去探望他的时候,他躺在病床上,蒙着双眼,任然保持良好心态,心里仍然惦记着雷场的排雷进度、担心着百姓的生活能否尽快恢复平静,他偶尔还会开夏玩笑。
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中国科技工作者选择的是为了突破国家社会的科技封锁,为中国经济发展添加动力;青年学子选择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每个人都应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保持初心,并实时求是的身体力行,在中国共产的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民族有英雄,国家有先锋,杜富国同志等英雄把他们热血挥洒在了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把无悔的青春奉献给那一生执著的信仰;我们也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守纪,恪己奉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杜富国观后感(四)
面对生死雷场,是“进”还是“退”?杜富国选择“让我来”;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安慰亲人战友,“我一定会坚强”;面对授勋,他抬起残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军礼;他在病房顽强锻炼、学习播音、练习写字,坦然面对伤残后的人生……这位年轻战士的情怀与担当源于何处?
遵义,是一座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的英雄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色基因注入了杜富国的灵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红色基因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滋润着他不断成长。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走上军旅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35年1月19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同样在这个地方,带领部队完成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后,告别湄潭的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继续长征。
杜富国家门口的小路,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就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听前辈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三爷爷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了失散的红军战士。
参军出发那天,杜富国和湄潭籍的新兵们仰望红军塑像,他知道这些穿着青灰色土布军装和方口布鞋的前辈,就是和家里爷爷一起说过话、患过难、打过仗的长辈,心里平添几分亲切与敬意。向这些红军爷爷敬了第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杜富国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
小时候听到的红军故事,杜富国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在他的家乡娄山关战斗中喊“跟我上”,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还坚持走完了长征路。
杜富国说:“和战争年代相比,我们排雷的危险要小得多,受了伤治疗条件也好得多。想一想先辈们,我做的事不算什么。”
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将面对另一种人生。他有了新的目标:“虽然没了手和眼,耳朵也受了伤,但我还有嘴。如果可以,我想做一名播音员,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扫雷战士。”
杜富国观后感(五)
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从海拔、地貌、位置上说,这座山并不是最高,也不是最险。但这座山的精神高度,远远超越1422.2米的海拔高度,成为屹立于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山。
2015年11月,扫雷大队四队来到这片英雄之地扫雷。在30多年前的战争中,先辈们与边疆人民在这里浴血奋战,铸就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杜富国所在的扫雷队,每年清明都要组织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长眠于这里的900多位烈士,人人都有感人心魄的事迹。看到韩跃奎烈士墓碑上刻的生平事迹,杜富国和战友们深感震撼。
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烈士,系老山主攻团5连尖刀班班长。在老山作战中,他主动承担了最关键、最艰难也是最危险的开辟通道任务。当其他排雷手段失效时,他带领战士以身踏雷,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终于在冲击主峰的战斗发起前,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雷场通路,被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同样是排雷,同样是士兵,同样20多岁,同样在老山。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扫雷兵,多了无畏,多了豪迈:我们扫雷历的险,算得了什么!韩跃奎老班长,我们踏着你的足迹来了!
在这片浴血之地,杜富国和战友们穿着厚如棉衣的防护服作业,一天下来汗水能把防护服浸透,第二天又穿着还没干的防护服上山作业。日复一日,防护服汗迹斑斑,汗味浓厚。3年来,杜富国和战友们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没餐桌,没午休,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啃下了老山雷场这块“硬骨头”。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续写着英雄的故事。一年前,杜富国和战友排雷作业后,排着队手拉手通过雷场,将四号洞雷场交还给边疆群众。如今,一棵棵树苗、一片片草果在倔强生长,给边境乡亲们带来了脱贫攻坚的新希望。
扫雷英雄杜富国虽然为人民利益失去了双手双眼,可在他的憧憬里早已装下这最美丽的画卷。
?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