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电影观后感1500字【经典3篇】
余华《活着》电影观后感1500字 篇一
《活着》是一部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由张艺谋执导,李保田、姜文等主演。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通过他的苦难与坚持,揭示了人性的悲凉与力量。观看完电影后,我被剧情所震撼,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
电影以农民福贵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农村历经数十年的变迁,通过福贵一家的命运,展示了先后经历了战争、饥荒、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对人民生活的冲击。福贵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次次的起伏和磨难,从家族的兴衰到个人的悲喜,他经历了家人的死亡、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变迁,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与希望。福贵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和奋斗,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无数农民的代表。
电影中的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但他拥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灵。无论面对怎样的苦难和困境,他从不放弃,始终相信生活会变得更好。他的信念和执着让我深受触动。在电影的最后,福贵回顾起自己的一生,虽然遭受了许多痛苦和不幸,但他依然感激生活赐予他的一切。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令人敬佩,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电影中还展示了人性的悲凉与力量。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残忍。在饥荒年代,人们为了活命,不惜吃掉田地里的种子,甚至吃掉自己的孩子。这种生死存亡之间的残酷选择让人心寒。然而,电影也展示了人性的力量和善良。福贵的儿子小福贵在最困难的时候,拿出自己的肉去换取一些粮食,这种亲情和善良让人动容。电影中的种种场景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选择。
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及它的电影改编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通过福贵一家的故事,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奋斗,也看到了人性的悲凉与力量。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光明。
余华《活着》电影观后感1500字 篇二
观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影后,我被剧情所触动,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冷漠。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描绘他的苦难与坚持,向观众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
电影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一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然而,命运对他却一次次的不公。他经历了战争、饥荒、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冲击,亲眼目睹了家人的死亡和生活的艰辛。尽管如此,福贵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执着与希望,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生活会变得更好。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希望,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电影中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冷漠。在饥荒年代,人们为了活命,不惜吃掉田地里的种子,甚至吃掉自己的孩子。这种情景让人心寒,也让人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在电影中,福贵的儿子小福贵为了换取一些粮食,拿出自己的肉去交换。这种亲情和善良让人感动,也让人看到了人性的一丝光芒。电影中的种种场景让我明白了人性是复杂而多样的,既有丑陋与冷漠,也有善良与温暖。
《活着》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冷漠。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容易被物质的诱惑和利益的驱使所迷惑。然而,福贵的坚持和希望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光明。电影中的种种场景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选择。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
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及它的电影改编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通过福贵一家的故事,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光明。
余华《活着》电影观后感1500字 篇三
《活着》是一部获奖很多的老片,反映了中国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的大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余华《活着》电影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一部获奖很多的老片,反映了中国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的大变革。旧社会时期,豪强劣绅必定成为了人民的公敌(其中龙二是典型)。在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尤为厉害,穷苦的人民对压迫他们的这些地主劣绅们是深恶痛绝,人民不愿再被压迫,再过库不堪言的日子,势必回与地主劣绅们斗争,直到打倒他们。而无辜被安上地主身份或反动,革命罪行的人,他们却无处伸冤。这足以说明时下各阶级矛盾冲突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新中国刚成立,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国家整治还未全面展开,中国仍处于动荡时期。
崇拜之风就是对当领袖的崇拜,但那时他们过分的崇拜,可以说是疯狂了。以毛主席为例,那时普通百姓家中必定挂毛主席像,不挂者视为不敬,要是这样那你可能会被他们安上个什么罪名。人们无论唱歌,言论,还是其他都会提及到毛主席的大名。就连片中的二喜和奉霞结婚的那天,二喜对着毛主席像说:“毛主席老人家,我把奉霞同志接走了”然后和奉霞一起向毛主席像鞠躬,最后才向爸妈鞠躬。人们对领袖人物的崇拜过于疯狂,当时有首歌“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可见领袖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父母。他们认为领袖永远是真理,是正确的,殊不知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会犯错,就是当时涌现出一些贪污,弄权谋私,败坏党纪的现象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那个时期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也不懂什么,是完全的农民,哪会认清事物的真实性呢,崇拜领袖也是盲目和必然的。
葛优在片中的两处对白可谓妙极,深刻反映了中国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由黑到白的转变过程。对白一儿子有庆与父亲富贵的对白“小鸡长大了是什么,……牛长大了,有庆坐在牛背上吃肉”。对白二孙子馒头与姥爷富贵的对白“小鸡长大了是什么,……牛长大了,馒头就长大了,我们的生活就越来越好”。对白反映人们在不同年代人们不同的宿求,对白一说明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希望过上好日子。对白二反映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社会仍需建设,发展,寄寓下一代希望。
《活着》这部影片给我感触很多,在此无须多些感触了。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影片,它是历史与艺术的映射,揭示旧社会各矛盾冲突,社会演变历程。极具艺术性和历史氛围的它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的,去看看吧!
电影《活着》观后感 蔡志军
电影里呈现的是一个家庭在一个时代里的生活,它阐述的是在解放时期,大跃进,最后到十年浩劫。侧面的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经过这三个阶段时的一面,而电影中主要就是讲富贵一家在这4个阶段中的艰苦历程,始终就是为了“活着”。
电影中的富贵是一个嗜好赌博的人,不顾自己家庭,而他的妻子家珍也多次以离家出走来威胁富贵,希望能够令他痛改前非,但是却未得成效,富贵日复一日的赌博令得他负债累累,最后导致把自己的家产都输了进去,父亲因才此气死。有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富贵是个不肖,而且没有责任心的人。后来他拾起留下来的皮影,想到靠皮影戏谋生,便邀请了一些人开始了他谋生的路途,但是,恰巧一次的演出,国民党的军队过来了,把富贵拉走,在军队里面干事,而他也遇上了一个人,他们成了共患难的好友——春生。他们在军队中谈各自的思念,各自的前生,而在对话中也可以感觉的到富贵是有忏悔的心了,而这个时候的富贵可以说是在向着成熟前进,正在进行着蜕变,在这是他不在是麻木的活着。
有一次,中国共产党军队出现了,国名党的军队溃败,富贵以及春生举起双手示意着头像,到了解放军的车上,他讲述着自己为何在国名党的军队中,最后,共产党让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此,他与春生就分离了。他回到了家中,家里的变化很大,然而,家庭不容许他的退缩,他成为了家庭的支柱。到了大跃进的时期,村长让每家每户把钢铁等都献出来,而每家每户都把自家的锅,铲都拿了出来,以捐多为荣。然而,家珍问了一句“锅没了,那我们吃什么?”而村长说的是有大锅饭,全村人都一起吃,最初的时候可以说场面是宏大的,每家每户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是到了后面,却是一番悲伤的气息,许多人都因此饿死。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悲惨,虽然说出发点是好的,因为这是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都提倡共有,想要人人都得到满足的东西。但是,当时的人却忽略了:如果人人都是那么想,人人都坐着等就可以吃饭的话,那么谁去劳动,谁提供粮食呢?就是因此导致了这场悲剧。
电影中还提到富贵在大炼钢铁的地方演皮影戏,而在那个时候,一辆解放车撞倒了他的孩子有庆,而驾驶员是春生,从此后,春生一直都是念念不忘此事。富贵也是尽量的忍住自己的悲伤情感,在这是我感觉到的是一个人活着,却是要经受那么多的痛苦。还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孕妇到了医院中就要生孩子了,但是,当时是没有医生的,富贵不容易的请了一个老医生来,但是他却是饿了几天,最后他没有帮到忙,反而是顾着吃馒头。可见当时的社会,连医生都没有,这样的社会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倒退。
电影的结尾,可以看到的是富贵一家就是这么悲痛的活着,就犹如当时的社会这样悲痛的活着……
余华《活着》观后感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x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x大革x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
这次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名叫《活着》的电影,随即我就猜到我们必定要写影评或观后感了。话说,大学没有白看的电影。不过感到庆幸的是,老师让我们写的是观后感。山川说,真正的影评人是不会带着感情去看电影的,也就是用俯视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去把握一部电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锐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可不就是有点难了,而是非常难。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毕竟影名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x革,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贵在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样喜爱赌博。他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可以挥霍,每天就以赌场为家。他的妻子用他们的孩子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后,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加之后来发生的种植ㄕ郏垢9蟊涑闪艘桓鋈奈彝ザ芏返哪腥耍踩盟昧诵腋5恼孚小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只有福贵自己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后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
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希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活着影片观后感
“活着就是一切”。这是我看完电影《活着》后所想说的第一句话。虽然对于作家余华的小说至今还未拜读,但是仅就看完电影我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内涵所折服,由此而想小说肯定所包含的东西要远远大于电影,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小说,再次品味一下作家对于故事的叙述。
现在我只能说一说我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想法,或者说是一种感悟吧。
电影《活着》主要是围绕福贵的一生展开的,可以说福贵的一生包含了人生的大部分不幸,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样的一生在正常的人类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正是艺术所需要的一种效果,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它都是将故事所需要的矛盾集中在一点上尽情的表现它所需要的题。只要是这个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它都可以运用,只要恰到好处,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就可以了。当然,《活着》正是恰到好处的将人生的不幸集中在了福贵的一生之中。
一个地主阔少在开始拥有人生的财富是没有好好的运用或是创造一翻,而是将其应用于赌博之中,直至将其所有输的一干二净的时候,他才慢慢的懂的了活着的些许意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就是实践给予了我们认识的一切,正是这大起大落的开端给了福贵认识的基础。
紧接着正当福贵准备开始好好的与妻儿寡母好好生活的时候,他不幸又被拉去当壮丁,当他与春生看见满山遍野的死尸时,他深深的感到了活着的美好。“回去,我们可要好好的活啊!”这是他当时给春生说的话,虽然朴实,但是正是这句话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人面对死亡时对于生的渴望。在他与春生约定回去好好生活之后,他们最终回到了久违的家,可是接下来还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呢?
回家之后,富贵的母亲已死,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虽然这不是怎么好的情形,可是经历了许多事之后富贵已经满足了。之后富贵有开始了他那清贫但却快乐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会让他就这样快乐下去,因为编导所要讲的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福贵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x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在那样一中社会背景下,活着是多么艰难的意见事啊,可是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还是那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初看完电影总觉的导演似乎过多的涉及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可是后来细细想来对于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的电影我们不能用静止的思维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跨时代的,他是不以任何的年代为局限的,我想这才是导演所要告诉我们的。
电影在继续,福贵的不幸也在继续着,可怜的凤霞——富贵的女儿,生命就葬送在几个卫校护士革命小将的幼稚的手里。遭批斗的、三天没有吃到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因七个馒头加水变成四十九个的典故晕在一边,说不清什么感觉,你可以后来拿这夸张细节作笑话,看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家珍报着了无声息的凤霞哭喊"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的时候,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滥情,却觉得,这些眼泪是因为你还有新鲜的触觉,你还没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钝。
听同学说在余华的小说中富贵的妻子,外孙甚至女婿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不免让我对导演的改编表示赞同,因为导演在给我们讲述活着的深层含义时,在我们对于富贵的不幸深表悲痛时,导演给了我们些许安慰。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不管怎么说电影还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将活着的意义表现出来了,它给予观众的除了震撼还有更多的思索。活着就是一切,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