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5篇600字(精简3篇)
《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5篇600字 篇一
《四渡赤水》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影片,通过讲述红军长征时期四渡赤水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不畏艰险的精神。
影片以四渡赤水为主线,通过刻画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和斗争经历,深刻展现了他们在长征中面临的艰难困苦和极端环境下的坚强意志。红军战士们面对风雨交加、山河险阻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坚信胜利一定会到来。影片中的红军战士们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力量和为了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在红军战士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四次渡水任务,展示了他们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
影片还通过描绘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斗争情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红军的组织能力。红军战士们在极端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纪律和秩序,坚持执行领导的命令,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红军的纪律观念。影片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中的战略谋划和组织部署,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胆识。红军战士们在领导的指引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完成了渡水任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智慧和军事能力。
通过观看《四渡赤水》,我深深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和坚韧,他们在长征中面对极端的环境和困难,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红军的组织能力。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历史的作品,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崇高赞美和敬意。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奋斗和不屈精神,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红军的英勇无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5篇600字 篇二
《四渡赤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通过讲述红军在长征中四次渡过赤水河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英勇精神。
影片中,红军战士们面对赤水河这一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却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渡水任务。他们用绳索、木筏等简陋的工具自制了浮桥,用身体顶住猛烈的水流,用坚强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的艰险。这些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展示了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赢得了观众们的敬佩和崇拜。
影片中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红军的组织能力。红军战士们在领导的指引下,紧密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努力,最终完成了艰巨的任务。这些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始终保持着纪律和秩序,坚持执行领导的命令,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红军的纪律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中的战略谋划和组织部署,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胆识。他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通过观看《四渡赤水》,我深深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和坚韧,他们在长征中面对极端的环境和困难,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红军的组织能力。这部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奋斗和不屈精神,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红军的英勇无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我被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5篇600字 篇三
你是否看过《四渡赤水》的这部作品,如果看过,你是否有许多不一样的感悟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集5篇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集5篇600字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看了一部名叫《四渡赤水》的电影。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敌军进行运动战。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带领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的追击、堵截和包围,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了一场灵活的运动战。1935年1月9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向北进军,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北上抗日。此举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长江。2月8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队,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并歼灭敌军20多个团。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3月22日,毛泽东指挥红军突然调动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一位重庆的老人,用石头用力砸向国名党的发炮人,发炮人当场昏过去。而那位重庆的老人身负重伤,家里买不起盐,还有一个女儿。当时有两名红军把老人送到家中。其中一名红军拿出一个袋子给了小姑娘,然后快速上了路。小女孩打开后发现,原来里面装着盐。
那时,我才发现以前的.人连盐都吃不起。而我们现在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难道不幸福吗?
那时的重庆,老百姓们骨瘦如柴,衣服破烂不堪,吃不饱,睡不好,穿不暖。红军带着许多盐块,前来帮助。老人和小孩们各个欢天喜地说道:“我们有盐了!”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盐的原型是盐块,颜色微白,有点儿像石头。每家拿到一点盐块就非常高兴了,而我们饭、菜都要挑三拣四,难道我们不幸福吗?这部电影给了我启示:原来,我们的祖国是这样打来的,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我们国家的和平来之不易,生活更是如此。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想想红军,想想战场,想想胜利,我们要克服困难,永远做一个勇争第一的人!
《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集5篇600字2
今天,我观赏了《四渡赤水》这部电影。
《四渡赤水》这部电影主要讲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在几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经过一渡赤水,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党内部的问题,北渡长江不可能,只能寻求新的变化。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后巧渡金沙江,最终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这次战役经历了三个多月,由于毛泽东等人的高超指挥,巧妙的隐蔽我军的战略意图,有计划的调动敌人,发挥了我军的优势,打破了敌人妄图歼灭我军的战略计划 ,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从以上的作战经历我能看出毛泽东同志是一个足智多谋,博览群书的人。他精通《孙子兵法》、《战国策》等兵书。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战争中去,而且还运用得恰到好处。这次战争中他还用到了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和“ 调虎离山之计”,彻底把敌人打垮。
我还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作战过程中能非常谦虚地听取部下的意见,还刨根问底地让部下把每一步计划都详细地说清原因,直至和自己的想法相吻合后,才会下令作战命令。他是一个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人。在战争如此艰难、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他也不忘看望疲惫的战士们,给他们加油鼓劲。他还亲自为脚受伤的小战士换鞋,他是多么地爱护他的战士啊!
毛泽东同志是我们伟大的领袖。不管是他的能力,还是他的人格,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集5篇600字3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犯懵了,为什么要四渡赤水河呢?照理说四渡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啊,为什么要四渡呢?
红军第一渡的时候冒着大火,损失了一名队员,却安全地渡过了赤水河,暂时脱离了国军的包围。他们却又在晚上连夜渡回去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毛主席想调动国军的兵力,使包围圈出现漏洞,使红军顺利突围以仅有的三万兵力反剿了蒋介石四十万国军。
原来我们的毛主席是如此机智,如此英勇,这场胜仗就如同一个奇迹。
看着电影里红军同志们吃红薯、野菜,等等难以下咽的东西。穿得是草鞋,破了也不管只有有稻草的时候才能自己编草鞋,而且冬天到了,也只有一床薄薄的棉被,再冷也只能垫着稻草,住得是没有门,没有窗的房间,冷风呼呼呼地灌进来,让红军脚都冻紫了。
而红军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像蒋介石那样住在温暖的豪宅中,却贪生怕死。
我们现在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我们绝不能贪生怕死,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不能一味向前,莽撞地冲向敌人,要像毛主席那样,有勇有谋,使占下风的自己反败为胜。
《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集5篇600字4
电影《四渡赤水》讲述的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影片描述这次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等指挥下,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从而摆脱了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
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四渡赤水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是军事生涯中直接面对最高对手斗智斗勇而实施的最大最成功的战略欺骗行动,体现了战场上最出色最精彩的智慧与计谋,被誉为 “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四渡赤水出奇兵。 ……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的观后感范文集5篇600字5
今天偶然之间在CCTV6看到的,是高清修复过的,那电影画风一出来,那红军一出来,哎!有意思!就这么跟老爷子看了起来,老爷子当过兵,对于那个红色年代他始终带有别样感情,就这么跟我有一句没一句的边看边聊了起来,别说,两个多小时一老一少就在电视机前没挪过位置。
估计是修复过,电影里航拍中国贵州那些大山时,那是真的壮观又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尤其是毛和周的演员,光站在那里,那气度,扮演毛的演员,那说话口音听着就亲切,虽说不是很地道,但比起动不动就现在说官腔,至少人家真实,那个年代大家说话多多少少带点口音(老爷子说的),现在的总觉得有些像演话剧一样,虽好但工匠气质太重,不接地气。
演红军的演员们的精气神是真的足,看着就精神,最后字幕一出来,我俩恍然大悟,怪不得,人家直接把解放军拉过来了,还有电影里拍的实景全都是当地政府支持的。
对于那个年代我和老爷子不一样,我只能从课本上知道,电影拍的只能说年代感很强,接地气,比起肆意夸大虚构的抗日神剧,而显得诚意满满,而他作为亲历者,更多的是缅怀与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