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里的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优秀3篇)
山海情里的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 篇一
在电视剧《山海情》中,脱贫攻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描绘一群农村贫困家庭的奋斗和努力,展现了他们战胜困难、实现脱贫的故事。观看这些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观。
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紧凑,剧情跌宕起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或是因为自然灾害、或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陷入困境。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定地走上了脱贫之路。他们通过勤劳努力、创业创新,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这些故事展现了一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人深受鼓舞。
脱贫攻坚不仅是一场经济的战斗,更是一场精神的挑战。这场战斗需要人们克服内外困难,坚定信心,保持积极的态度。正如电视剧中的角色们一样,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但是他们从不气馁,一直坚持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观看这些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身边的一些人。他们或是在农村一线,或是在社区工作,都在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不仅是工作人员,更是一群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脱贫攻坚的精神观,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勤付出为农村贫困家庭带去希望和改变。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电视剧《山海情》通过展现一群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脱贫攻坚,参与到这场战斗中来。这些故事不仅感人至深,更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实现脱贫的目标。
通过观看电视剧《山海情》,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观。这些故事不仅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叙述,更是一种榜样和鞭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脱贫攻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海情里的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 篇二
电视剧《山海情》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表演,成功地展现了脱贫攻坚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所蕴含的精神观,让我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电视剧中的脱贫攻坚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或是因为家庭贫困、或是因为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境所击倒,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们通过勤劳努力、创业创新,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这些故事展示了一种困境中求生存、奋斗向前的精神,让人们深受感动。
观看这些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脱贫攻坚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的战斗,更是一场精神的挑战。在电视剧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但是他们从不气馁,一直坚持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脱贫的目标。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电视剧《山海情》通过展现一群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脱贫攻坚,参与到这场战斗中来。这些故事不仅感人至深,更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实现脱贫的目标。
通过观看电视剧《山海情》,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观。这些故事不仅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叙述,更是一种榜样和鞭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脱贫攻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海情里的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 篇三
扶贫题材电视连续剧《山海情》火了,网友感叹:每一个为脱贫攻坚付出的人都了不起。那山海情里的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学习心得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海情里的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山海情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学习心得篇一
《山海情》:山海不远 幸福很长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是电视剧《山海情》结局中的一句话。也是最能表达这部剧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山海情》,一部扶贫攻坚剧,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肆宣传的主旋律剧,却赢了开播9.1、最终评分9.4的豆瓣高分,成为2021年的开年好剧。一时之间,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大批的“金滩葱葱民”,“葱民们”跟着剧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扶贫史诗。
《文心雕龙·神思》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登山则情满于山”,《山海情》中有故事,有真事。从1991年延续至今,用一个宁夏小村的发展,映射出我国30年来的扶贫历程;用马得福、张树成、凌一农、吴月娟等扶贫干部,描绘出千千万万曾经以及现在仍然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漫天无垠的黄沙荒山,破旧不堪的涌泉村、演员黝黑的肤色、脸蛋上的高原红以及村民们质朴的穿着,都让“土里土气”成为观众对《山海情》的第一印象。但就是这样一部“土”剧,让全国观众都欲罢不能。
首先是真实。剧中故事由真实故事改编,人物都有现实原型。1972年,宁夏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就是在这样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我们完成了扶贫,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能真真实实地看到金滩村的变化。立足现实,展开艺术创作,才能让观众共情。
其次是方言。《山海情》此次上线普通话与方言两个版本,但观众普遍更偏爱方言版本。作为一部以农民为主体的扶贫剧,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难免让观众“跳戏”,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难以投入,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故事的真实性。释义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才有了一个“世界”,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拥有不同语言体系的人群相遇,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冲击。剧中关中话与福建话的交流碰撞,不仅表现出两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更是体现出互帮互助共同富裕的大国情怀,让观众不禁跟着剧情走,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最后是情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人对于“土”具有特殊的情感,在黄土之下,是他们的命根所在,是对“故土”、对“根”的执念。这也是为什么涌泉村村民宁愿在山沟里过苦日子也不原意搬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金滩村。老一辈人不愿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年轻人却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最后,得福的一句“住的时间长了,那就是家”才说服全村进行迁村。时代发展,人口流动,在大都市下,习惯了快节奏的现代人已经分不清哪里是自己的根,但从剧中这一片小小的黄土似乎找到了一丝慰藉。
“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海情》中有民情、有深情。纵观整部剧,是闽宁镇的发展史,也是整个中国的脱贫史。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举全国之力、凝聚起一支磅礴的队伍,到最艰苦、最贫困的地方中去,不计辛劳,不怕牺牲,俯下身、踏实干,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在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壮烈史诗。
责任,就是使命。自脱贫攻坚开始,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有了一个新身份:“扶贫干部”。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拥有了公路;最后一片不通电的区域接入了国家大电网;最后一个村成功脱贫摘帽……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共产党人历经岁月砥砺,始终不变的初心。在脱贫攻坚的书页上,永远记载着无数光辉的名字:姜仕坤、黄诗燕、蒙汉、泽小勇、黄文秀、余永流……他们是好干部、好儿女,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伟大的脱贫攻坚,激荡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贫困,绝不是宿命。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想脱贫,要脱贫,干劲十足奔小康。积极拥抱新事物,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销售农产品;积极学习新技能,用新技术发展种植、养殖业;积极转变心态,从“等靠要”变成主动奋斗。《山海情》中主人公种蘑菇的情节,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美好生活奋斗的缩影。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充盈整个神州大地,一首首脱贫致富的赞歌响彻祖国的蓝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山海情》的故事结束了,闽宁镇的发展还在继续,亿万中华儿女也正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山海情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学习心得篇二
基层干部应有的“山海情”
日前,被观众称为“土味扶贫剧”的《山海情》爆红网络,该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宁夏西海固人民移民搬迁,福建人民对口支援,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等重重困难,终于将“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使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生机的感人故事,正可谓是“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剧中闽宁镇能够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转变,得益于国家推进的东西部对口协作战略部署,归功于两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但也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带动鼓励,他们勤勉履职、奔走劳碌,换来的是国家扶贫政策遍地开花,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跳出剧情看现实,这也启示身处基层一线的干部需要道遍千言万语,踏过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将我们共同的家园装扮得更加和谐美丽。
基层干部应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民济世之情。基层干部的工作成效会直接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只有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才能建设好基层,治理好国家。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山海情》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更有一大批基层工作者舍身忘我,为农村事业做出大贡献,无论是当代愚公黄大发,还是时代楷模黄文秀,都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基层事业。行百里者半九十,仍应该看到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使基层群众不仅口袋富更要精神富,这是时代的命题、人民的呼声,基层干部任重道远,更要忧民之忧、急民所急,将民生问题永刻心中。
基层干部应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若渴之情。作为基层多面手,必须打牢全面、系统、专业的知识根底,政策把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缺一不可,做到本领高强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抓学习不是个人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一项基本政治责任。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应当更加自觉地加强学习,争做学习型干部。剧中村里的年轻人通过劳务输入、种植养殖等收获了自信,这离不开基层干部接地气的带动引领,这启示我们要紧密结合群众和实际,也要用知识来推动工作,做到谋划工作有群众视角、开展工作有群众立场、推动工作有群众方法,全面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基层干部应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乐观自信之情。剧中马得福为加快移民进度做了大量工作,甚至还承受了一定的委屈,为了确保移民区能通电,连续五天堵变电所所长,他那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拼命努力的身影让人感动,也传达着一种事业终将取得成功的乐观主义精神。要坚定目标自信,工作中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既要在岗位上真抓实干地坚持,又要坚定对基层未来美好蓝图的信念追求不动摇,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全局,奋发进取;要坚定岗位自信,做基层治理这一高楼大厦中最小最坚固的那根钢筋,哪怕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也得是最可靠、永不生锈的那一枚。
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广大基层干部惟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到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方能讲述好更丰富、更动人的新时代“山海情”故事。
山海情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学习心得篇三
心中有情 方能跨越山海
23集扶贫主题电视连续剧《山海情》迅速走红,取代传统大众认知里的流量剧一举获得豆瓣9.4的超高分,“拍案叫绝”“诚心力作”“有血有肉”……在满屏由衷的夸赞中,我也不禁加入了追剧的行列。心中有情,方能跨越山海,他们如此,我们亦应如此。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宁夏,因涌泉村的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居住,政府实行了吊庄移民政策,在福建省的全力帮扶协作下,在一批又一批吊庄移民的努力中,涌泉村终于整村移民到了闽宁镇,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建起了美好的家园。
他们为贫困的生活付出艰辛。故事以马得福和张主任来到涌泉村开篇,因着首批移民吊庄的7户人家跑回了涌泉村。我被镜头中农民生活的状况深深震撼,黄土地、土窑……比起现今整齐、干净的农舍可谓相去甚远。因为自然环境的缘故,村民们一日三餐仅有土豆为食,做饭的土豆不舍得削皮,半大孩子委屈着喊出“我吃土豆吃够了”,政府分发的“扶贫鸡”也被村民们吃得一干二净。“县上领导来了,正巧我们就剩这一只扶贫珍珠鸡了,做了给你吃!”村民淳朴又带着愚昧的热情款待让人心生悲凉,“扶贫先扶志”,起初涌泉村的村民们无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难以迈出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只能不断为贫苦的生活付出艰辛。
他们为未知的未来奋力奔跑。在全剧开篇,涌泉村的四个孩子在水花结婚前带着不愿出嫁的水花“出逃”,一整夜跑了30里路,终于坐在火车上憧憬远方,却被找来的得福带回了家,“出逃”宣告失败。之后孩子们外出打工,扒火车时尕娃跟随火车去了新疆,表哥得宝为找寻尕娃踏上了新疆寻亲路,其他两个伙伴麦苗和水旺通过福建对口帮扶去到莆田打工,四个孩子都踏上了不同的道路,未来即未知,但他们有向着未来奔跑的勇气,莽撞却不曾后悔地奔向未来。全剧的最后,四个童年时伙伴的孩子们顺着父母当年“出逃”时的路奔跑在山坡上,当年的黄天厚土已成为如今的绿水青山,首尾呼应,向前奔跑,即便向着未知前面定有光明。像极了整村搬迁的涌泉村,即使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仍旧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终于收获了幸福的生活。
他们为美好的生活保驾护航。在经历过动员、争吵、劝说后,涌泉村迈出了移民吊庄的一步又一步。扶贫干部马得福的工作却没有因此而轻松一些,通水、通电、盖房、发展产业……他始终奔波为村民们解决问题的路上。闽宁,取福建的闽字和宁夏的宁字,正是福建对口支援宁夏的缩写。闽宁镇的建设离不开宁夏自治区和福建省的大力帮扶,离不开以民生为己任,掏自己腰包增群众信心,带领农民真正脱贫致富的凌教授,离不开所有为移民搬迁付出的人们。看着闽宁镇的日子越过越好,作为中国人由衷地感到骄傲,作为青年干部更是感慨万千,闽宁是千千万万脱贫攻坚故事的生动写照,心中有情,方能跨越山海。凭着这股劲、这片情,农民致富的路会越来越好走,祖国也会越来越强盛!
山海情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学习心得篇四
从《山海情》中学习基层干部“工作经”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在福建、宁夏两地扶贫干部的带领下,“六千里山海牵手,廿余载守望相助”,最终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和当地无数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最终在戈壁滩上建起了闽宁镇,成为宁夏地区脱贫致富的领先者,他们的闽宁精神值得基层干部学习。
基层干部要学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闽宁精神。闽宁扶贫协作,是在中国进入“八七”扶贫攻坚的重要阶段,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创新实践。20多年来,两省区秉持着首创精神,风雨同舟共进,提出“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对口扶贫协作成就喜人。剧中大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从种蘑菇开始,到研究金针菇、白玉菇等新品种,最后发展葡萄种植,形成产业链,终于脱离了贫困。基层干部要勇于创新,摆脱陈旧思想、模式的束缚,积极主动地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更好地服务群众,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基层干部要学习百折不挠、勇于奋斗的闽宁精神。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品质和共产党人的理想情操,“不到长城非好汉”和“敢拼会赢”,已融合成福建、宁夏共同奋斗的精神财富。剧中马得福从农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基层工作,不管是山荒坡陡、缺水没路、条件艰苦,不适合生存的涌泉村,还是环境恶劣,没有水没有电,黄沙漫天的戈壁滩,马得福都毅然决然地选择完成“吊庄移民”工作,他苦口婆心劝返吊庄户,他劝慰乡亲们,只要艰苦奋斗,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他通过努力,为乡亲们通上电,带领乡亲们探索脱贫办法,最终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基层干部要学习这种不怕吃苦、百折不挠、勇于奋斗、扎实肯干的精神,带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用实干担当托起伟大的中国梦,用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基层干部要学习为民服务、甘于奉献的闽宁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援宁扶贫干部们秉持一种神圣的奉献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为扶贫攻坚战役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尽心竭力。剧中为移民们通电、用水操心的马得福,费尽心思为了学生却吃力不讨好的白校长,帮助村民开发产业、寻找蘑菇销路的凌教授,他们那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拼命努力的身影让人感动。基层干部要学习这种胸怀人民,切实为人民谋福利,真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取得胜利,“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应该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共同迈向乡村振兴,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山海情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学习心得篇五
心怀“国之大者” 可跨“山海”
新年伊始,讲诉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扶贫干部帮助西海固地区人民拔掉穷根,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上线就迅速走红,引爆了人们的笑点、泪点和燃点。剧中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扶贫干部用愚公移山的决心、沧海一粟的忘我、为民服务的真情生动诠释了“国之大者”的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标杆与典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人民为先,信念坚定。“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剧中凌教授的原型,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林占熺教授,为人民放弃了美国农场主开出的高薪投身扶贫工作,期间患重病,被绑架,肋骨断了两根,也从不言弃。他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推广种植技术,还签订了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的“三包”合同,天南海北跑市场为菌菇找到了销路,让当地人民真正的富裕起来。民之所向,党之所求。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久久为功的坚持、持之以恒的拼搏、无私奉献的努力,把防止脱贫返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敢于担当,善作善为。《山海情》中马得福作为村支书,官虽小却是整个吊庄户的主心骨。从劝说村民吊庄移民,到为全村通电不断奔波,再到带领村民学习种植双菇技术,并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解决双菇滞销问题。永远骑着自行车在黄土中奔波的马德福让我们看到了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基层的党员干部是联系群众的关键纽带,要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户头,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要敢打硬仗、善破难题、勇于创新、真抓实干,面对基层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甘于寂寞,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带领人民群众“撸起袖子”,为美好的明天拼搏奋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矢志不移,持之以恒。“党交给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1997年2月,吴月娟的原型林月婵一行13人,第一次踏进了塞上宁夏。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从这一次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为扶贫事业倾注了无数的心血,退休之后又被宁夏聘为“宁夏回
族自治区政府顾问”,继续为闽宁协作殚精竭虑。一次之行变成了一生之情,林月婵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党员干部要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将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中跨山越海,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山海情里的脱贫攻坚故事和精神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