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蛙》观后感作文600字【精选6篇】
莫言作品《蛙》观后感作文600字 篇一
《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村教师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我在阅读这部小说后,深感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孔令辉是一个一心想要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教师。他从城市来到偏远农村的小学任教,却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孔令辉身体不好,但他却依然坚持教书育人,不怕困难地走遍村庄,让学生们认识世界。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真正地去关心他人、去改变他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孔令辉的故事,莫言揭示了农村教育的困境。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学生们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村教育的困境使得孩子们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未来被限制在了狭小的农村。莫言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感到农村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引发了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漠。孔令辉的妻子冷漠无情,对他的事业缺乏支持和理解。而村民们对孔令辉的教育事业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抱有嫉妒和敌视之心。这些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让人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通过阅读《蛙》,我不禁思考起了教育的意义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只有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才能实现教育公平,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对他人的付出和努力漠不关心,是否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为改变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莫言作品《蛙》观后感作文600字 篇二
《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村教师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漠。我在阅读这部小说后,深感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
小说的主人公孔令辉是一个一心想要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教师。他辞去了城市的工作,来到偏远农村的小学任教。孔令辉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他依然坚持教书育人,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孔令辉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思考起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责任。
莫言通过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孔令辉的妻子冷漠无情,对他的事业缺乏支持和理解。而村民们对他的教育事业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抱有嫉妒和敌视之心。这些描写让人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人物形象,他们或善良、或自私、或懦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性画卷。这种对人性的细腻描写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小说也批判了社会的冷漠。农村教育的困境使得孩子们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未来被限制在了狭小的农村。而社会上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漠视和冷漠更加加剧了这种困境。莫言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感到农村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引发了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通过阅读《蛙》,我深深地被莫言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的批判所震撼。这部小说让我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只有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才能实现教育公平,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对他人的付出和努力漠不关心,是否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为改变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莫言作品《蛙》观后感作文600字 篇三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
莫言作品《蛙》观后感作文600字 篇四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作品《蛙》观后感作文600字 篇五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蛙》延续了莫言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莫言作品《蛙》观后感作文600字 篇六
花了半天的时间总算看完这本书,我说‘总算’是
因为如果说作为一个故事来说的话它并没能引我入胜,尽管有时候我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另外的更多一些时候我不由得陷入默默地沉思。也许纯粹只是我个人的喜好,我喜欢我看的时候会让我停不下来、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生活当中、会让我会意地微微一笑、会让我强抑住盈眶的泪水、会让我哈哈大笑地同时有种想哭的冲动(比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口给全家人炒菜的时候);而当看完后我的心情会久久不能平静、会好想找个人来说说,又或者只是想长长地舒一口气后若无其事地做其它的事而心里却有一种丰收的甜蜜。
很遗憾地,这部作品只给了我其中的某一些感觉:书信体部分其实给我的阅读体验与看其它结构的小说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我觉得好的是写姑姑的前半生部分,不管是5,60年代时的部分还是7,80年代时的部分我都觉得很是生动,让我感觉作者写了一些活生生的事,一些活生生的人,一些确实发生过确实存在过的人(不一定是其中的主人公),从人物说话的口气,做事的方法,我都觉得真实可信,姑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而当时间到了现在,我觉得就要黯淡了许多(我觉得很多我喜欢的作家都是这样),我想是因为没有深刻地体验生活吧?(还有因为不敢写?)
话剧部分我倒是很喜欢,一直以来,《百年孤独》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记得当时看完时,所有的一切都随风逝去,我感觉自己已经活过了一个世纪。我想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有马尔科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在话剧部分体现得最明显吧(山洞场景、蛙们、断案),尽管其实我对什么主义是不太懂也不太在乎的。 断案的部分我最喜欢,为什么是一个演员来断案,为什么这个演员所演的时代不是在当代,哪怕只是一个演员来断案也免不了还要跟姑姑、蝌蚪一起演,我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很喜欢 .对于这部书所说的计划生育,我觉得作者以一个没有评价的态度来写我觉得很高明,只是把事情客观地写出来,至于怎么看是读者们的问题了。其实,我觉得如果历史都是这样被客观地写出来,我想大家都会心满意足的了(至少我是这样)。
对于计划生育,说两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吧(也许很多人也经历过或看到过):1.我姨家用全部积蓄没建多久的房子当时被扒得只剩一半;2.很多次坐火车回家人都要被挤变形了。 不屑而言,已让人心稍有宽慰。
《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