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有感范文800字【实用3篇】
《道德情操论》有感范文800字 篇一
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养的体现,它关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而《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正是对于道德情操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对于道德情操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有许多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揭示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道德情操的方法。他指出,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个人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体现。而培养和提高道德情操,则需要从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入手,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准则。
在我看来,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明确自己对于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只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这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参与等方面。最后,我们还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深感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被功利主义的思维所左右,失去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因此,我决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
总之,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品德和道德素养的体现,它关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和培养的方法。我将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情操论》有感范文800字 篇二
读完《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后,我对于道德情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养的体现,它关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而培养和提高道德情操,则需要从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入手,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准则。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道德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揭示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和培养的方法。他强调了道德情操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他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高的路径,包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以及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等方面。
在我看来,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明确自己对于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只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这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参与等方面。最后,我们还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深感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被功利主义的思维所左右,失去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因此,我决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
总之,《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和培养的方法。我将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情操论》有感范文800字 篇三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指出,每个人对于别人的情感来自于“同情”,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设身处地,无论是快乐或是悲愤,想像自己处于他人地位时的反应如何。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观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道德情操论》观后感1
记得刚上大学,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专业跟自己之前所接触的儒家知识格格不入,甚感迷茫。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国富论》之后更是如此,在它的“利己主义论”影响下甚至有一段时间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反感,对斯密更是产生厌恶。然今有幸读了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才发现之前对他的误会颇深,深感歉意。
谈起斯密,也许更多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更是以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而被世人所知。然而却不知道他在伦理学上所著的《道德情操论》更是他的毕生心血,为此著作,他本人修订后六次,而且最后一次修订是在他逝世之前才完成的。这足以体现斯密对其之所看重甚过于《国富论》。
原来斯密一生不是只强调“利已主义”,也不是先提出“利已主义”后再提出“正直、人性和公正”主义。其实,《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早出版整整17年,只不过《国富论》因其开辟了近代经济学而被世人广为流传及利用。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斯密一再主张以道德约束人的行为,强调人性的丰富性,如果说利己之心是人之本性,那么对他人的同情之心也是人的本性;正是更多地同情他人,更少地同情我们自己,约束我们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激发我们的博爱仁慈之情,构成了人性的完善,需要约束的恰恰是“利己之心”;公民的幸福生活绝非在利己之心支配行为下的社会里可以实现的。他还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与自爱之心相比较,同情之心对于建立和维系一个公民生活幸福的社会更为重要。因为同情之心使得我们具有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的能力,尤其是对“别人所受的伤害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能力”,才使我们在对苦难及侮辱和伤害充满恐惧的同时,“又是对人类不义的巨大抑制”。其次,同情之心才能“使社会兴旺发达”。他在书中写道:“只能在社会中存在的人,在天性作用之下便适于自己所生长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互相帮助,而同样也都在彼此伤害。彼此之间必要的帮助在爱情、感激、友谊和尊重中得以满足时,社会就繁荣昌盛,人们就幸福美满。”
由此看来,斯密一生并不是完全只追求经济,只关注“利己主义论”,他更关注社会的道德情操。他只不过是分别站在两个不同的领域来看待我们的现时社会,也许这跟他一生的经历有着某种关系,但这绝对不能成为我们后人对他产生误解的借口。斯密将人性的丰富性主要区分为利已之心与同情之心,而这两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而这种不同的表现也如同人性的丰富性一样,并行不悖。在“社会领域”中,人们更多地应该展现出对他人的同情之心,以维护社会法则,捍卫社会正义,提升社会幸福;而在“经济领域”中,尤其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表现出“利己之心”,以获得更多地财富回报。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两个观点并没有矛盾,就如同在市场上拼命赚钱的潮汕名人李嘉诚,在社会上拼命做慈善并试图说服更多富翁一起做慈善,特别是他为潮汕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正如早上还在菜市场上为几毛钱与菜贩费尽口舌讲价,中午就把上千元钱捐给地震灾区却连眼睛眨都不眨一下。这样说吧,对他人的感同身受之心,是使得我们社会呈现良序的前提;而在市场交易中追求利己的行为,是使得经济充满活力的保障。如何把握好这两种关系,正是我们所需要关心的。
也许有人会问,真的可以对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进行区分吗?当然,在现实世界中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因此,如何“中和”社会领域与经济领域的不同人性法则,如何使得个体利益符合群体利益,特别是如何制约利己之心不使之发展成为损人之心,如何提倡道德抨击恶行,斯密将这份光荣而艰巨的责任交给了一个“公正的旁观者”,然而在我们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公正的旁观者”无疑就是我们的政府。在书中,斯密一再强调,这个“公正的旁观者”必须由一些道德极其高尚的人来担任,而绝不能由那些追求私利的经济人来担任。从最近我所看的新闻可以感觉到,自十八大以来,由习总书记带领下的新一代领导班子不断提出改革,从王岐山提出的官员开会不准念稿,不要讲客套话,到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新规定,再到习总书记提出“要从政就不要经商,要经商就不要从政”,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也正在努力做好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利用它特有的权力来限制资本家的权力,从而保障市场的顺利运行。
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有部分中国学者对于斯密极为反感的《蜜蜂的寓言》很有兴趣。据我所了解,《蜜蜂的寓言》说的是有一个蜂国,每个蜜蜂都自私自利,都奢华消费,但蜂国却非常繁荣;有一天,蜂国居民开始良心发现,向神忏悔自己的邪恶,主神施加魔法使那个蜂巢都变得利他而节俭。但谁也没有料到,曾经繁荣兴旺的蜂国竟逐渐变成了万户萧疏的不毛之地。这里需要提的是此“利己经济人”观点并不是来自斯密,而是来自一位英国的经济学家孟德维尔。但有人却将其观点移花接木到斯密身上,使得有些人对斯密产生误解。对此,还有学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富人的高消费有利于财富向穷人转移。即就是说正是富人经常到一些高档商店消费,这样富人手中的钱才会流向比他穷一点的店主;店主通过进货,将手中的钱流向比他还穷的制造商;制造商销量变大就会想要更多的原材料,即将手中更多的钱流向最为贫困的生产者,即农夫。相反,如果富人没有去进行高消费,即富人手中的钱永远也不会到最为贫困的农夫手中。甚至还有学者提出,富人把钱花在奢侈消费上比直接给穷人对他们更有利,因为把钱花在消费上给穷人创造了工作,而仅仅给穷人钱则使穷人懒惰。
谈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当今我们的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这是不是因为有人为这种“利已经济人”套上一个华丽的原因而造成的,使得这种前所未有的厚颜无耻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动机。在政治经济学中,我们知道,货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一切商品的最初来源都是生产者,即上面所说的农夫。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富人所消费商品的最初来源即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生产者,而富人眼中的高消费商品,即是因为资本在运动中所产生的价值增殖引起的。也就是说从生产者出发到富人手中,富人买到的高消费产品,而如果从富人到穷人逆过来看的话,富人所进行的高消费的钱流到最低层的生产者手中也就所剩无几了。所以说富人的高消费并不能带来穷人的富有,而只能使富人还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这样的话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而且永远不可能平衡。
至于有些人对《蜜蜂的寓言》的盲目推崇,盲目赞美“人性自私”,也许就是因为没有看过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主张的约束利己之心,提倡同情之心。而这恰恰就是斯密晚年所担心的“道德情操之腐败”,但这一切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却经常见到。自十八大之后,有多少位高官相继落马,为名、为钱、为色等等各种各样的道德情操腐败;随之而来的还有塑化剂、切糕、速成鸡等等商家的利己主义风气盛行,种种的这些都是因为将我们本应该有的道德情操抛之脑后所致。
对此,建议那些读过斯密的《国富论》学者们,特别是我们这类财经类的学生,有时间得去认认真真读一下斯密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重新认识一下我们心目中的这位伟大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观后感2
其实接触这本书是因为我在同时读《国富论》,但是惭愧的是《国富论》我只读到第一章就停下来了,看到序里面介绍了“亚当·斯密之谜”,我赶紧去图书馆借了《道德情操论》来看,我对这个还是蛮有兴趣的。对于在《国富论》中一味强调“利己”的亚当·斯密,会怎样介绍“利他”的道德情操呢?
果然,在看完了《道德情操论》后,我觉得就以一本著作来定论一个人还是不公道的,毕竟一本书只代表了这个人在这方面或者是在这个时期的思想状态,而世界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可见一本书可以介绍的思想并不必定代表这个人的全貌。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简单——
首先在文章的前部分亚当·斯密就展示了一个颇有道理的思想——“我只能用我所看到的去衡量你的视觉,用我所听到的去衡量你的听觉,用我的头脑去衡量你的头脑,用我的爱恨去衡量你的爱恨,因为我找不到其他方法。人总是用自己的感觉去衡量别人的感觉。”这里他主要论述的是同情的来源,是因为旁观者用自己的感觉感受被害者或者弱者的感情,所以能把自己置身于特定的角色,从而也产生痛苦的心情。显然,这样的痛苦即旁观者的同情根本就比不上当事人的痛苦的感受,但是对于安慰当事人已经就足够了,因为当事人如果自己懂得这个道理的话,自然不会对安慰者要求过高。我也认为,这里给那些自以为绝对了解别人,了解人性的人打了一个耳光,你是用自己的感觉去衡量别人的感觉啊,别忘了,你自以为的客观,以为的观察结果,到头来还是出于主观的,从一个人嘴里说出的话常常过于主观绝对。
爱情或雄心的挫折比肉体上最残酷的伤害更容易令人同情,因为那些激情全部出于想象。爱情或者雄心,作为普通人,总会经历,再加上媒体对这些话题的狂轰滥炸,谁都会对这些话题感触良多。不过相对于爱情或雄心的挫折,肉体上的痛苦再痛也很难引起人们深刻的同情。因为没有经历过当事人的痛楚,只能凭着当事人的表情来判断,而人们普遍会为了别人的感受而强忍痛苦(小孩除外),所以很难从肉体的痛楚中对当事人表现激烈的同情。曾经被疼痛困扰的人应该都明白吧,在你痛苦的时候实际上别人是不能理解的,相反还整天都做出你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所以,在肉体痛苦的挣扎中请原谅不理解的人。
人类有一种坏习惯,看到别人遇到小小的烦心事,不仅不会表示同情,还喜欢拿别人寻开心,因此当朋友们受捉弄时,我们会在一旁幸灾乐祸。受过教育的人会把微不足道的痛苦隐藏起来,而那些老于世故的人则会故意拿自己的烦恼寻开心,因为他知道朋友们会这样做。
所以,我认为,人还是要学会自嘲。不要等别人来嘲笑你。因为人都有坏习惯,喜欢曲解原意,编造故事。所以在别人编出离谱令你难堪的故事之前,你先说出来。让别人说不如自己来说。这样既在朋友面前显示你的大度,更让那些可能会伤害你感情的评论烟消云散。你本人都不在意讲出来了,那么讽刺已经没意思了。
正是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在感情上的认同支撑着社会秩序和等级差别。
我想,有钱有势的人之所以至今存在,确实是因为人们的支持。如果大家都自由了,没有等级差别了,那么会怎样呢?我说话你不听,你说话我不听。我们这个社会也就因为大家各走各的混乱不堪,因为今天我修楼,明天你就会拆楼,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如果我们等级没有差别,那么我就不必奋斗了,因为奋斗的目标不是因为钱就是因为虚荣心,坐上高职位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这样社会肯定会混乱而且让一般的人丧失了奋斗的心。这是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里也阐述了等级差别,有社会秩序有多么重要。所以常常提倡绝对平等的人,否让等级秩序的人不管是出发点是好是坏实际上也只会让我们社会上充斥着自私和懒惰。人们对位高权重者有天然的崇敬之心,这也激励着人们向着更高层社会努力奋斗,如果排除那些在过程中不择手段的人的行为,这个整个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那些不学无术,不择手段的人自然有他内心自己对自己的惩罚,这些人通常都是夜不成眠的,而且也会受到周围正直的人的唾弃的,即使他周围的人是不择手段的人,他也是难于存活的,因为不择手段的人最怕的就是同样不择手段的人,总有一天他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惩治的。
卡迪纳尔·德·雷斯的名言——重大的危险往往能给我们带来种种荣耀,所以让我们不顾失败。可是一般的危险只能让人害怕,因为一旦失败就会名誉扫地。
人们往往喜欢追求刺激,这个刺激当然过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带来的结果——别人所带来的赞誉。尽管某件事会十分危险,但是同时十分重要,因为虚荣心的驱使,人们往往会选择孤注一掷。而如果某事危险而且只是一件小事了,那人们可就没有那种雄心壮志了,因为人是一种爱挑刺的动物,而且是一种习惯性动物。对于自己的习惯一般都不想改变,并因为这样对于改变有怨言,具体表现在喜欢对小事的批评上。所以,我想,重大的发明往往不是人们日常必需品就是这个原因吧,毕竟没有人敢在这么多的太岁头上动土。
《道德情操论》观后感3
连续2期,燕赵都市报都用整版介绍了温家宝总理与《道德情操论》,温总理以一个大国总理之身,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足以吸引人眼球,更何况象我这样一名温总理的忠实粉丝,就更有必要去拜读一下啦!
不读则已,读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
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我却从中看到了诸多隐患和不安,心里不禁为祖国的未来而担忧。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国人将自私和贪婪发挥到了极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近期的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何不都是由此而生?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写的很精彩也很现实: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然而,我们在充分学习领略了《国富论》的精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繁荣的同时却忽略了学习更为重要的《道德情操论》,导致各种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事件三番五次的出现。时至今日以总理为首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就象许多武侠故事里的情节一样,某某人修炼绝世神功,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最后一层!其实道理很简单,往往离最后成功最近的一个阶段,需要的反而是你的宽容与慈悲。也只有领悟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的修成正果!可惜的是,我们当时由于急功近力、心浮气躁,始终没能成功!
联想到我们的国家,不正是故事里急于求成的修炼者吗?只顾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发展过程中的与民互动,发展的成果仅仅只是少数人享有,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普惠到!借温总理的多次提及,盼请当局政府能认真的读一读《道德情操论》,重新审视一下当前我们的基本国情,去思索探讨我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道德情操论》观后感4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已经听过师兄师姐的介绍了。只不过大一时参加社团没什么时间找书看,上到大二才开始读这本书。但我拿起这本书看时,了解到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的乏味,其实挺好看的。它主要论述的是情感的来源,发生以及适宜度;它通过形象的列子巧妙地论述他(亚当斯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分为六篇,在这里我主要讲述的是前两篇。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第二篇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在第一篇里,我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在书里所描述的列子,你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你或许很惊奇,但里面所说的理论都是符合实况的;接着你便会不由自己主得看下去。其实我就是这样被吸引着看下去的。在这篇了,有着许多精辟独到的说法,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比如:“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出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好处。”、“恐惧,虽然是个人幸福的一大毒害,却是抑制人类各种不义的伟大力量,它虽然折磨与抑制个人,却守护与保障社会。”……其实还有很多这类的句子,每一句都会触动自己的心灵,同时提高自己对情感的更深入的认识。也许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的。那就是你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人性的根本,知道如何更好的表现情感。
在第二篇里第一章讲述的是功过感。在这里,你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功过感的产生,影响;了解他人对你的功过产生的情感。第二章论正义与仁慈,这里可以知道仁慈与正义的差别。第三章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行为功过的感觉,通过这章你会明白到事情的后果,不是取决于行为人,而是取决于运气。或许你会疑惑运气所产生的影响,但你只要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到其中的原因。此外,这篇里也有不少令人深思的语句:“怨恨,似乎是自然女神赋予我们但防御用,而且也只要我们当防御用的工具。它维护正义,保障无辜。它驱使我们击退伤害我们的企图,并且报复我们所蒙受的伤害,好让冒犯者后悔他的不义,同时也让其他人由于害怕遭到同样的惩罚,不敢违犯同样的罪行。”、“由于结果并非取决于行为人,所以,它不应该影响我们对行为的功与过或合宜与否的感觉。但是,当我们遇上个别具体的事例时,我们却发现,我们的感觉很少在任何一个事例中完全服从这一则公正的处事格言。”这些句子可以说折射着人生体会,处世之道。
在这本书,我们不仅仅学到情感的运用,更多的是让自己更加地了解到自己所做的每一样事的正确与否,以及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人生经历。
《道德情操论》观后感5
总理温家宝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和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水务公司的刘书记也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我怀着好奇之心拜读了这本书。看了简介才知道原来这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有着“经济学之父”的称谓,他的著作《国富论》远比这本书有名的多,那总理为什么更看重这本书呢?在现今社会,我们是不是应更看重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快速浏览了这本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因为,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通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通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形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但不要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公交车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因为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可以获得个人利益,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它要求一个人在看到不义的行为时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哪怕是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的时候克制自己。因为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运转得有序、和谐;也正因为有了道德,我们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生存空间。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我们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道德,从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频率,岂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通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强制道德的手段,因为它不能逾越正义所允许的范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马上提醒我们:太看重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己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达到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通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伦敦《金融时报》在采访温家宝关于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时,温总理的回答是: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直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讲过,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但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一定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们无时不刻使用道德这个无形的手,净化我们的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想这就是温总理三番五次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道理。
作为公用事业供水行业的工作人员,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信任我们,才能创建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仅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党的政权的稳固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我们更应该通过更多对“人性”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真正在工作中通过政府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道德情操论》有感范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