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3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五篇
篇一:《爱与自由》
《爱与自由》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一部小说,小说以爱和自由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自由的动人故事。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于爱和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狐狸,它与一个小王子相遇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小狐狸告诉小王子:“如果你驯养了我,我将会很特别。对于我来说,你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人,我对你来说也是唯一的一个狐狸。”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爱情中的独特性。当两个人相爱时,他们会对对方产生特别的感情,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独一无二。爱情中的独特性,使我们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甚至为了对方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自由。
然而,小说中也提到了自由的重要性。当小王子要离开时,小狐狸告诉他:“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千个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对你来说,我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狐狸。”这段话让我思考了自由的含义。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自由,不愿意被束缚。爱情中的自由,使我们能够选择是否和对方在一起,是否愿意为对方付出。
在小说的结尾,小王子离开了小狐狸。小狐狸告诉他:“你知道,当人们驯养了一只狐狸的时候,他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他们和狐狸之间的约定。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千个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对你来说,我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狐狸。”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爱和自由的平衡。爱情中,我们可以彼此驯养,给对方起一个特殊的名字,但是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只有在爱和自由相互平衡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爱情的美好。
通过阅读《爱与自由》,我深刻地理解了爱和自由的关系。爱情让我们对对方产生特殊的感情,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但是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自由。只有在爱和自由相互平衡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爱情的美好。这本小说让我对于爱和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爱人相处的时光。
篇二:《爱与自由》
《爱与自由》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自由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于这两个主题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王子,他遇到了一只狐狸,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对话让我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小狐狸对小王子说:“如果你驯养了我,我将会很特别。对于我来说,你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人,我对你来说也是唯一的一个狐狸。”这段对话让我明白了爱情中的独特性。当两个人相爱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彼此之间有着特别的感情。爱情中的独特性,让我们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甚至为了对方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自由。
然而,小说中也提到了自由的重要性。当小王子要离开时,小狐狸告诉他:“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千个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对你来说,我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狐狸。”这段对话让我思考了自由的意义。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自由,不愿意被束缚。爱情中的自由,使我们能够选择是否和对方在一起,是否愿意为对方付出。
在小说的结尾,小王子离开了小狐狸。小狐狸告诉他:“你知道,当人们驯养了一只狐狸的时候,他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他们和狐狸之间的约定。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千个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对你来说,我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狐狸。”这段对话让我感受到了爱和自由的平衡。爱情中,我们可以驯养彼此,给对方起一个特殊的名字,但是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只有在爱和自由相互平衡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爱情的美好。
通过阅读《爱与自由》,我对爱和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爱情让我们对对方产生特殊的感情,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但是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自由。只有在爱和自由相互平衡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爱情的美好。这本小说让我重新思考了爱和自由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爱人相处的时光。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五篇 篇三
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爱和自由读后感1
我怀揣着一颗对泰戈尔无限的敬仰之心,我翻开了诗集的扉页,去细细品味其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泰戈尔的诗总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他那舒畅的文字仿佛高山之间的一泓清泉淌入每一个读者的心间,让你暂时地忘记苦恼与心烦,为你的身体中注入一股新的血液。有人说读他的诗,仿佛在和一个伟人倾心交谈,而这一切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读泰戈尔的诗,我觉得自己就像在和一个“平凡人”在交谈,那样的平易近人,纯朴自然,没有那么多华丽的修辞,就像在聆听山涧中清泉的水流声。
泰戈尔在《新月集》中展现了一个如水晶般透亮的孩童世界,孩童的世界是最纯洁的,泰戈尔把孩子比作新月,是想让那些已沉寂的天空,多几分光泽,泰戈尔完全将自己置身于儿童的世界,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描述这个世界,才有得如此纯朴的语言,泰戈尔将它用诗表达出来,这无疑像一般花香,扑鼻而来,让这个如同“金银岛”般的世界注入其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力量所无法匹敌的,虽然孩子的力量很小,但他所带给整个世界的震撼力是无穷大,因为他们的纯真,所以让世界有了新的灵魂与动力。
“你呢无论找到什么便去做你的快乐游戏,我呢,却把我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东西上”,这是《玩具》中的一段话,这也是泰戈尔将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对比,孩童并不功利,只是单纯地玩,而长大之后的孩子们却比“我”作为其游戏的目的与初衷。或许这个社会是功利的,但在“金色”的海浪中,我们偶尔也要拥有一点“孩子童之心”,这样,这个世界才不会失去可爱,而会因可爱而美丽,而我们作为高中性,正是一个渐渐脱去稚嫩的外衣。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年龄,我们该如何去权衡这两者之间的比重,这将会是我们走向成熟的重要一课。
我想,对于我们还处在求知的这个年龄来说,对于求知,也因拥有如孩童一般单纯地初衷,且不能太过于功利化,为了“什么”而学……我想,泰戈尔用如此纯净的语言,告诉世人做事做人都应当有一颗平常的心态,不应急功近利,但是有些东西,并不是在字里行间中学会的,而是应试着去拥有一颗泰戈尔般的心灵,时而,停下来,去想想自己的初衰,去泰戈尔的诗集中去细细感受真谛,回归到那无忧无虑的时代。偶尔抽时间,去田埂间漫步,唿吸一下闹市外的清新空气。
泰戈尔俨然就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但我现在发现,泰戈尔已不仅仅是“孩子的天使”,更是这个世界的天使,他指引一个个被世俗所迷惑双眼的成年人,重新去走进孩子童世界,一个充满轻松自由,无忧无虑的世界,找回自己的最初。泰戈尔是一个使者,但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度,他不断地传播着,传播着这个世界已快消失的东西,他用他的方式把孩子身上的囊的用诗集的方式传递出来,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仍留有一片净土,用自己的文字去感化每一个人的内心,让他们重新去拥有他们所失去的东西,哪怕是其失去的千万分之一,也会使他欣慰,这是我眼中的泰戈尔,一个苦心传播的慈善家。
爱和自由读后感2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 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大部分家长对于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够认同,但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者没有正确的去爱,很多家长恐怕无法认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家庭教育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如果大人否定,孩子会伤心,甚至会哭。家长过多评价孩子,并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做事目标,而不会自己去判断,也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去批评,也不要去评价,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流露出高兴或者失望的情绪,要把情绪和事情本身分离开来。
不愿意自己决定。在穿衣、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依赖家长安排,如果家长不安排,会焦虑和无所适从。过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孩子的依赖,破坏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安排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孩子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他会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坏东西、弄脏环境、浪费食物,经常会招致大人的批评,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经常犯了错误,其实他是无意的,他也不是不小心,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他的动机绝不是不吃饭、损坏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觉得看电视更好玩儿,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东西;再比如,孩子打坏了东西,他的动机绝不是破坏这个东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这个东西;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诉他: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爸爸妈妈不会生气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3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明白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此刻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用心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光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光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4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5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我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取。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
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能够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下。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来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透过自身活动获得
那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职责,需要平等。不背负职责,很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职责。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透过幻想来实现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构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能够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我,成长自我。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