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之道观后感范文【精简3篇】
护航之道观后感范文 篇一
护航之道观后感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所著名的道观——护航之道观。这座道观坐落在一座山上,周围环绕着浓密的树林,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在这里,我不仅了解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收获了许多对生活的启迪。
护航之道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据说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进入道观的大门,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与尘世无关的世界。一条石板路通向主殿,两旁是高大的古树,树下有石凳供游客休息。我静静地坐在石凳上,感受着微风拂过脸庞的凉爽,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
在主殿的前厅,我见到了一位道士。他身穿道袍,腰系黄色绶带,神态庄重而又亲切。他告诉我,护航之道观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教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修炼身心,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平日里忙碌的生活,心中的烦忧仿佛也随之消散了。
道士还带我参观了道观的后殿,那里供奉着众多的神像。我被这些神像的神圣和庄严所吸引,不禁感叹道教的广博和深奥。道士告诉我,道教追求的是“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的法则,达到事事顺其自然的境界。这让我明白了,人生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只要顺其自然地去做,就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参观结束后,我坐在道观的石阶上,远眺着山间的风景。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而护航之道观给了我一个宝贵的启示,让我明白了追求内心平静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护航之道观的参观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将道观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护航之道观后感范文 篇二
护航之道观给我带来的启示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座古老的道观——护航之道观,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领略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得到了一些关于生活的启示。
护航之道观位于山脚下,周围环绕着浓密的树林,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进入道观的大门,我仿佛迈入了一个与尘世无关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主殿前的石凳上坐满了游客,他们静静地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在道观的前厅,我见到了一位道士。他身穿道袍,神态庄严而又亲切。他告诉我,护航之道观以修身养性为目的,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可道,非常道”,即通过修炼身心,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这让我深感启发,生活中的烦恼和焦虑往往源于我们追求物质的欲望和功名利禄,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只有顺应自然的法则,顺其自然地去做,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道士还带我参观了道观的后殿,那里供奉着众多的神像。我被这些神像的神圣和庄严所吸引,不禁感慨道教的广博和深奥。道士告诉我,道教追求的是“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的法则,达到事事顺其自然的境界。这让我明白,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功名利禄,只要顺其自然地去做,就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参观结束后,我坐在道观的石阶上,远眺着山间的风景。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而护航之道观给了我一个宝贵的启示,让我明白了追求内心平静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护航之道观的参观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将道观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护航之道观后感范文 篇三
通过观看《护航之道》学习国家安全教育宣传片,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安而不忘危”的忧患意识,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护航之道观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护航之道观后感1
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发表署名文章《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文章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越是推向前进,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全力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实安全保障,以湖南的安全稳定为全国安全稳定作贡献。
杜家毫书记的文章,是一篇系统学习论述国家安全的范文,体现了多管齐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鲜明特点。
切实提高国家安全意识
。安全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底线,国家安全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安全,首要的是切实提高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湖南发展面临的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不容低估,国家安全需求和国家安全能力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金融风险、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均需高度警惕。只有充分意识到国家安全存在的挑战,才能保持维护国家安全的警觉。否则,没有国家安全意识或者国家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恶果可能不堪设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人民群众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力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之源。既要加强人民群众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又要突出强化全民安全责任,全体公民要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律和法规,自觉履行国家安全义务和责任,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形成人人共建共护、共有共享国家安全的良好氛围,织牢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安全的防护网。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在维护国家安全中负有首要责任。国家安全要靠党,要靠自力更生。既要严格落实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特别是压紧压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把国家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完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也要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国家安全责任。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全社会动员起来、个个行动起来,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亮剑、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坚决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维护国家安全就是维护每个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是不可动摇的底线和不可触碰的红线。维护国家安全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本领,用发展的办法_威胁国家安全的难题,把国家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护航之道观后感2
4月15日,是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安全关系人民生活福祉,关乎全国经济社会循环大局。加强安全大检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守住安全底线,保证人民安居乐业,是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安全是头等大事。国泰民安是群众最基础的、最普遍的诉求。在此基础上,铁路部门决定以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为重点,在全国铁路开展“专项整治”,深入排查各类隐患,确保铁路运输持续安全稳定。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是固国安邦的根本。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突破3.5万公里。确保国家大动脉安全、高效运输,事关国家百年发展大计。深入排查各类隐患,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是铁路部门做到“两个维护”的体现。铁路部门肩负着让中国“流动”起来的重担,只有做好了“交通强国”的先行官,才能不辱历史使命,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运输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速循环。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是复工复产的需求。铁路作为中国运输大动脉,承担着中国人流、物流、经济流的重要职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就是为了全方位的扫除安全生产的“盲点”,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通畅。一列列复工专列、旅游专列、货运专列的成功开行,保障了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铁路部门狠抓安全生产的底线。紧盯安全生产的每一环节,扎牢安全运输的篱笆,夯实国家运输安全基础。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是脱贫致富的前提。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只有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位,才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想做到“万无一失”,就需要“万倍”努力。在全路范围内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确保每一列慢火车、扶贫专列平稳开行,保证了贫困群众能够顺利返岗复工。稳住安全的“基本面”,护好生产的“安全线”,就需铁路部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唯有安全运行,才能给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充足的运力保障。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越到关键时候,越要慎终如始。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确保运输工作的安全平稳,才能推动全国经济跑出“加速度”。安全无小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安而不忘危,主动承担守护国家运输安全的责任,就一定能够构筑一道安全的“万里长城”,就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护航之道观后感3
抓粮食生产的关键是要牵住早稻生产这个“牛鼻子”。宁远作为全国粮食主产比照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超常规的思路措施,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全力打好早稻生产第一仗。
抓计划面积落实,做好“地管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着力打好稳面积、治抛荒、兴水利“组合拳”。一是稳面积保安全。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围绕17.3万亩早稻任务,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班子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支两委干部包组、党员组长包户“五包”责任制,把面积落实到村组、到农户、到丘块。列出任务计划清单、进度管理清单、种粮大户清单,确保面积实打实、无水分。二是治抛荒守底线。全面排查乡镇抛荒地,进行登记造册、落实到户、摸清底数。实施分类管理,对长期抛荒地无条件流转到村集体,并扣减当年地力保护补贴105元/亩,奖补参与治理的村集体、种粮大户、合作社;对治理抛荒地种植早稻,奖补100元/亩。严格责任追究。对于连片抛荒1亩、2亩、3亩以上的问题,分别追责问责村干部、乡镇分管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确保该种必种、应种尽种,变“荒地”为“良田”。三是兴水利强基础。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建设高标准农田5.81万亩。安排1000万元集中投入“五小”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打通田间灌溉“毛细血管”。突出抓好高岸田、天水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早稻种植水旱无忧。
抓种粮质效提升,当好“田保姆”。树立“为农打工”服务意识,精准帮扶种粮主体。以“产业链”思维稳产提质增效。一是突出种粮主体专业化。深化“稳就业、强基础、富家乡”主题活动,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县落实种粮大户1691户,新增大户350户,发展农机合作社267家,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水稻机插(抛)秧达到60%以上。二是突出集中育秧标准化。稳定早稻生产关键要抓集中育秧,_种子瓶颈。全县提早谋划,采购早稻种子23万斤。新建28个标准化早稻集中育秧大棚育秧,充分利用96个烤烟育苗工场育秧,全县落实专业化集中育秧5.2万亩,带动全县早稻集中育秧10万亩,确保“育壮苗、种好苗”。三是突出示范办点规模化。大力实施“万千百”办点示范工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领办万亩示范片3个;各乡镇主要领导领办千亩示范片17个;各村领办百亩示范点267个;选择样本村15个;通过以点带面,实现整县推进。
抓投入渠道拓展,干好“钱掌柜”。为让农民轻松种田、有钱可挣,千方百计整合涉农资金2.5亿元投入早稻生产,做到引活水、降成本、促增收。一是政府补贴“厚爱有加”。早稻补贴多,种田底气足。县里拿出“真金白银”,推出集中育秧、规模种植等九大补贴政策。初步测算,种粮大户亩均补贴达到300元以上,真正实现补贴“加码”。全面放权乡镇,激发主体活力,提前发放规模种植60元/亩补贴资金,充分调动基层抓早稻生产的积极性。二是金融信贷“放水养鱼”。引导金融资本下乡,缓解农民“手头紧”,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农银对接会,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惠农担—粮食贷”“惠农担—农机贷”信贷产品,加大种粮大户信贷支持。对种粮大户贷款,由政府贴息50%,带动金融机构惠农贷款8500万元。三是收购保价“后顾无忧”。为解决“谷贱伤农”问题,坚持抓源头,大力健全收储体系,新改建5万吨粮库。将早稻收购价格比照中晚稻予以补差,确保种粮有赚头、未来有想头、日子有奔头。同时,鼓励县内粮食加工企业主动收购早稻,让农民打消顾虑安心生产。
护航之道观后感4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安全包括防汛抗旱、用水供水、水生态。水情历来是湖南最大的省情之一,水安全始终是我省面临的关键挑战。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与我省“三高四新”战略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水兴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理念,为新时代湖南水安全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以“智”赋能,在抵御水旱灾害上闯出新路子
为保三湘四水安澜和人民安宁,2020年6月,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湖南省水安全战略规划》,提出构建“一湖四水百城”为主体的防洪抗旱体系。当前,我省应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以水文监测预报和科学调控为主的“超级水文大脑”,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此,一方面须补齐补强数据信息源和监测设施短板。为实时全面感知全省江河湖泊水情,实现全省水文、气象大数据实时同步与城乡智慧联动,应加快建设集流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河长制综合管理、城市内涝预报预警、流域水资源管理、工程运行管理等业务系统于一体的“一湖四水百城”水旱灾害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确保水安全提供科学化预警与智能化决策。
另一方面,应着力拓展智慧水利平台。汇聚全省农业、植被、经济、产业、交通等数据,将智慧水利平台拓展到水运、道路运输、防治地质灾害等领域,保障流域-城市群的防汛安全,打造“以水定城、以水兴城、以水运城”的创新数据引擎,从而真正实现以数字科技赋能水安全工作,为“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提供水安全保障。
以“治”促转,在安全供水中彰显新担当
“三高四新”战略对供水水质、水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枯水年全省饮水保障缺口将达2亿立方米,全省用水总量接近350亿立方米控制红线,部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接近40%的警戒线。
为此,“十四五”期间,我省首先应确保供水水源安全。多措并举,重点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成果,守护好一江碧水:重塑“长江 洞庭湖”江湖关系,恢复洞庭大水脉,引长江水缓解洞庭湖区供水紧张态势;串接湘资沅澧流域内源头型水库,形成湘资沅澧四条供水高速通道,提供高品质生活水源;以湘资沅澧干支流天然河道为骨干,蓄、引、提相结合,解决流域生产与生态用水需求。
在此基础上,开展积极的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分类分质、城乡一体、常规与非常规结合的大水源、双水源安全供水格局;创新河湖长制,统筹“一脉四道”区域内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供水,在河湖长制框架内探索水权交易与虚拟水策略,完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
以“制”护航,在基层水利人才培养中展现新作为
湖南是水利大省,水资源相对丰富、水利工程众多,拥有1.4万余座各类水库,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要求湖南由“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迈进。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人才。当前我省水利基层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急需以制度创新扩宽培养渠道,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一方面,应大力推进我省省属高校水利学科建设。密切校地合作,组建专业智库,加强以洞庭湖和三湘四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治理与开发研究,提升我省水安全保障科技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应大力开展“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本地大学毕业生培养选拔力度,针对新时期我省水安全战略发展需求,定制专门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提供“底色亮、能力强、有情怀、敢担当”的水利人才队伍。
护航之道观后感5
作为制造业大省,我省一直是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是中部能源消耗大省。进入新时代,大力推进“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我省应如何进一步固优势、补短板,优化能源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笔者认为,要强化如下四大举措,一手苦练内功、优化传统能源供给结构,一手坚持发展新能源、构建新能源供给结构,实现左右手相牵,构建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我国新能源行业体制机制亟须创新。第一,进一步探索国企“混改”,鼓励民营和社会资本注入,进而使得行业更接地气、市场更具活力,让新能源真正成为国家能源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第二,政府可从补贴、绿色金融、财税等多种角度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支持,即“发展为主”,又规范发展,避免新能源行业“野蛮生长”,在发展和规范中寻求平衡点。第三,对新能源行业国企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应以短期盈利为首要目标,应鼓励国有企业体现新能源领域内“老大哥”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担当,带头推动新能源产业创新,整合资源并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营造发展氛围。良好的发展氛围是新能源这颗“种子”的“沃土”。我省近年来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但从我省未来长远发展来看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在传统能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促进新能源行业的良性发展应提前布局,抢占先机,要从顶层、中层、基层这三个维度提出优化思路,高效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以电力行业为例,在顶层,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在利用传统火电保障居民用电的基础之上,利用新能源代替部分传统能源,用“两条腿”走路。在中层,市州政府应同新能源行业企业一道,合理规划发展方案。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吸取过去新能源产业推广中投资机构由“跑马圈地”到“持币观望”的经验和教训,支持本地投资机构投资优质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主动干预,营造健康、有序、理性、积极的新能源行业发展氛围。在基层,要注重舆论导向和媒体倡导,鼓励广大群众接受新能源、尝试新能源、习惯新能源,进而推动行业发展。
加强技术引领。我国新能源行业在技术上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一方面,从行业角度来看,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关键研发、没有突破性创新,就无法谋求更大的发展。通过运用相对成熟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加速新能源技术进步按下“快进键”,帮助能源体系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另一方面,我省作为制造大省,机械制造能力居全国前列,有利于新能源技术依托精良的机械设备落地。顶尖的机械设计、制造以及维护技术是助力新能源技术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以机械技术协同信息技术来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通过设计优质储能设备、优化储能系统算法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储能安全性和稳定性。而基于我省2019年高耗能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源消费占比最大、传统能源依旧是工业系统发展运行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的现状,我们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还要适当兼顾传统能源行业。应构建以机械技术为基础的“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链,并以此对传统能源行业改革创新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行业同时做到以技术攻克难关,以创新引领发展。
夯实人才基础。为新能源这座“摩天大楼”打好根基,人才储备至关重要。首先,在教育行业,推进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育、改进和创新该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首要任务。我省高校众多,可依托如“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内的学科专业平台来培养新能源人才,由点及面,稳步推进新能源行业人才培育。其次,为加快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我省可在与吉利集团等新能源相关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现实情况下,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将“产学研用”优化为“政用产学研”,全力促成高校人才到新能源企业实习、调研以及合作,让科研落地,并协助成果转化以实现“政企校”多方共同受益。最后,应鼓励新能源领域人才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学习新能源强国的技术经验,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突破我国行业内技术壁垒,如此,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势必将一片光明。
2021护航之道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