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经典(经典3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经典 篇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这本书中的一百条建议,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思考。以下是我在阅读这本书后得到的一些启示。
首先,这本书提醒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应该尊重并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榜样,我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再次,这本书提醒我重视课堂管理。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创造一个秩序井然、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并严格执行。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让课堂变得活跃和有趣。只有在良好的课堂管理下,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
最后,这本书强调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教师和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与他们一起制定教育计划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和家长的紧密合作,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良好的榜样,重视课堂管理,加强与家长的合作。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经典 篇二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优秀的学生。这本书中的一百条建议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方向。以下是我在阅读这本书后的一些收获。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要用心去教,用爱去育。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只有在一个温暖、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发展自己的潜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去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为他们创造一个有爱的学习氛围。
其次,这本书提醒我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再次,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我们要关注教育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与同行分享经验和心得。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最后,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是社会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我们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只有把教育事业当作人生的事业,我们才能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对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我将注重情感投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经典 篇三
我们在写读后感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紧密的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实际所联合,我们不可以就书中的内容来写感受同时也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的练习,然后来发表我们自己的观点。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1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知识太多,而对于一个小学教师的我而言,知道的知识又太少了,明明知道这些道理,还是找这个借口那个接口,不去学习,不去读书。说真的,工作这么年,没读过几本像样的教育名著,虽然知道,读书是促进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之一,读书会让我们教学不再心虚,充满底气,可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聆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让我彻底不在埋怨没有时间读书,当我接触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第一次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在爸爸的书橱里。那个书橱里有许多的中外名著任我选择,我总是将手伸向偏小说类的书籍,而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距离实在是太遥远,我总是一瞥便匆匆略过。直到自己也成为一名教师,才真正的、虔诚的打开这本尘封已久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他为我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1200篇文艺作品,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科学素养。他不仅用心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 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书中为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对这100条建议进行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师教育素养、关于教学方法、关于 学生阅读的培养、关于“减负”、关于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劳动、关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关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关于直观的生活教育、关于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关于和谐教育及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等等。总之,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我之所以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原因是:拜读他的文字,你不禁会为苏霍姆林斯基充满感情的投入和全身心实践的精神深深感动。同时也会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因为你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之前虽也曾读过类似的教育书籍,但没有像这本书一样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它引发了我对教育工作及许多细节的思考。我从中受益匪浅,感悟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而是要付出 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在阅读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 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只有主动地 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作品,就会使我们不断的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这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荐教育理论书籍中的经典——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原因。
阅读能给我们带来诗意和创造情怀。我坚定地认为,文学素养应该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和艺术劳动。中国的文化是诗性文化,阅读诗歌,能够给人的灵魂洗澡。有诗意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敢爱敢恨,真喜真悲,大彻大悟,对生活乐观而有信心。是的诗意般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怎样才能获得诗意般的生活呢?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让我们从阅读中激发自己的诗意情怀,让我们因为阅读从而带来更多的工作热情,让我们从阅读激发的诗意情怀中,去感受生活和人生为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快乐。而不再为了晋职称获得更多的证件,整日如机器人般的枯燥的、疲惫的生活。有诗意的教师一定是在阅读和教改教研中快乐的生活着。多读一点文学,陶冶一些诗意吧。
最优秀最幸福的教师,一辈子只做两件事——读书,教书。读书是利己的,教书是利人的,而教师的幸福正在于,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愿今后的阅读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满智慧,点亮读书这盏灯,照亮我们人生路。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2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品读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个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三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四
身处这喧嚣的信息爆炸的经济浪潮中,肩负“塑造人类灵魂”“教书育人”等重任的教师,如何出污泥而不染?如何在保证有生命质量的前提下为教育事业做奉献,如何做快乐的教育工作者,如何低下头来做优质服务的提供者?等等这些困扰已久的问题在“另类校长”郑杰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得到了新的启示。
认真研读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才知道,郑杰教师的“另类”指的是他对社会转型期时校长角色的变迁、教师身价的变化、学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颖独特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虽然郑杰老师是校长,更多的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与一线的老师的真实体会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讲述着一位另类校长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整本
书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真诚的表达中道出了为师的难处,关注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并且着重教教师如何从师,如何做一名优质服务者给学生提供精美教育大餐。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教师要有静气”。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将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代沟的拉大、日益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那么强烈的捶打着教师的身心,为应付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付出代价,而付出的代价往往因为无法获得可见的收益使教师疲惫不堪。
教师确实是需要一种精神支柱,应该拥有自己怡然自得的精神空间,要有抵挡社会上对学生包括对自己的不良诱惑的毅力,要有超凡脱俗的雅量,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静气”。教师如果没有静气,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想清楚一些问题,将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心静自然凉,浮躁、烦躁、火气自然消;心静天地宽,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没有静气,教师都要不食人间烟火,否则就会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另类,或者成为新型的阿Q,或者成为精神抑郁者。教师必须“宁静致远”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纯洁的灵魂,才能更好的去塑造人类的灵魂,当好祖国花朵的守护者。
教师要当学生的知识引航者,心理疏导者,学生与家长的矛盾调解师.没有了静气,心就不能平静,心不平静,就容易出乱子。我已经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了,平时更多的是上网浏览草草过目。在学校的强烈要求下被迫去读了,读着读着,感觉自己的心景开扩了,烦心事少了,从中受益非浅。面对学生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了,脱掉了以前的“冷面孔”“凶面具”了,学生也乐意和我亲近了,以前不敢当面向我问问题的学生现在都敢问了。能和学生心平气和地面对面的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是为师的真正快乐。遇到学生犯错误时,不会再像以往那样怒发冲冠,大声训斥了。而是静下心来让学生自己来认错,改错。学生有怒也不敢发了,想狂也狂不了。以往对老师有成见的学生及家长也都能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了,不再跟老师对立了,大家也就相安无事了,其乐融融。
正如郑杰老师在“教师要有静气”中所说:“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五
苏氏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是有道理的。孔子在20__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种体力劳动有的孩子能一口气顺利完成,有的孩子就要分成几步才能达到要求,而有的孩子则无法按要求做到。这是因为人的体质是有差别的。同样道理,"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所以苏氏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特别在农村学校,班级人数都在60人以上,我所教的班级人数都在80人以上。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当然,不是说条件允许就不个别对待学生了,而是我们要尽量去达成条件。严格限制班级人数,是急需要做的,做不到这一点,再去谈什么提高教学质量,那不是笑话吗本人带两个初三班级的英语,160多人,每天光改作业就把我忙得焦头烂额,哪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呀。况且我带的两个班是普通班,学生原始的英语成绩及格率是20%,说得通俗一点是,"差生一大把"。好多学生连初一的内容都不会,别说没法给他们补课,就是补也不知该从哪补起。况且,教师的精力能来得了吗
提高教学质量,不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入手,仅仅是一味地靠挤榨教师的能量,能搞到教学吗一旦老师们都累倒了,学校也就垮台了!这和部队作战一样,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后勤保障,前线的士兵是不能打胜仗的。让士兵饿着肚子,拿着落后的武器装备去打赢一场现代化战役,这不是拿他们的生命开玩笑吗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学生受到教育的呵护,教师也应该受到尊重。在要求他们积极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要努力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否则,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头支票,让教师个别对待学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