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精简3篇】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篇一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上海的鲁迅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伟大的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鲁迅而建立的。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伟大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进入纪念馆,我就被馆内的氛围所吸引。馆内的陈列物品丰富多样,展示了鲁迅的生平事迹、文化成就和思想理念。我特别被鲁迅的手迹和信件所吸引,这些珍贵的遗物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通过观看展示的文物和图片,我对鲁迅的创作过程和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参观过程中,我最感动的是鲁迅的人格魅力。鲁迅是一个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人。他以自己的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丑陋和不公,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爱。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我要借我的笔,写出百姓的痛苦,使天下人都看见。”这句话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敬佩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
参观结束后,我对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像鲁迅一样,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观鲁迅纪念馆,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伟大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社会的镜子。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弊病和问题,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我相信,只有通过对鲁迅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更好地改变中国社会。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篇二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上海的鲁迅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伟大的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鲁迅而建立的。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被鲁迅的思想和他的作品所震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鲁迅的许多作品的珍贵手稿和第一版。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
参观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鲁迅的一些著名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弱点。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无畏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作品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参观结束后,我对鲁迅的思想和作品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以自己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启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鲁迅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更好地认识人性,也更好地改变社会。
参观鲁迅纪念馆,我深深被鲁迅的作品所震撼。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社会的镜子。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弊病和问题,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我相信,只有通过对鲁迅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更好地改变中国社会。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篇三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范文
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同学们参观完鲁迅博物馆后肯定有很多感受吧,不妨用文字记录下来。下面就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鲁迅博物馆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博物馆观后感篇(一)
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迎面是鲁迅先生的石雕半身像,目光坚定,面容安详。石像后面就是博物馆陈列大厅。鲁迅先生逝世已70周年,今年博物馆将展厅重新布置过。举步入内,能感到新的展厅色调清爽、空间明亮。
新陈列里的旧日时光
自1956年建馆以来,展厅已几经变迁。上个世纪50年代的展厅颇具俄罗斯风格,90年代新建时又一变为东方情调。时至今日,由于使用了10年之久,展柜和展品(复制品)已出现破旧和破损。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博物馆对其基本陈列“鲁迅生平陈列”重新布展。调整充实后的馆藏陈列,即将与访者见面。改造过的展厅,质朴、自然、明快、流畅,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最近10年间,中国在鲁迅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有新史料的发现,而且学术界对文学史上的一些事件,有了更明晰的脉络和说法。这次改进陈列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内容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比如在原有《新青年》的展品旁边,新添了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手稿,让人们对于《新青年》的了解更具有丰富性。
在新的展示陈列中,科技手段广泛应用,触摸屏、录像片等电子媒介的引入,超越了对历史静态的呈现,而赋予一种动感。在展柜里,多了几个电子屏幕,播放的都是有关鲁迅生平的纪录片。其中之一,播放的录像竟然就是当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看到的有关日俄战争的“画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鲁迅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借助这黑白和无声的影像,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百年前的风雨和人生世象。
历史记忆承载民族希望
展厅中央,是几面造型美观的展墙。这里,既巧妙地美化了通往地下展厅的通道,本身也是整个陈列中别出心裁的创造。人们能看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鲁迅先生的种种名言,也能看到鲁迅所喜欢的新时代的版画艺术。
鲁迅说过的一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又说过,“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由此,某些人可能觉得鲁迅是个虚无主义者。可是,当人们走进展厅,走进鲁迅的世界,认真感受这位文化巨匠的人生轨迹的时候,却发现,在50多年人生路上,鲁迅先生始终怀着“希望”。
让我们随着轻轻的脚步,进入那些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忆吧。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展柜中鲁迅手书的诗句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初,那是一个民族寻求富强和驱除压迫的时代。在展柜中,我们能看到鲁迅那个时代的“青年读本”――简单素雅的封面,隶书书写着《侯官严几道先生述赫胥黎天演论》。《天演论》对一代中国精英产生的影响之大,大概很难准确估计,但是,毫无疑问,这些思想,打开了青年鲁迅们心灵的一扇门,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日子里,“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进化论的观点,成了他早期思想的基矗
展柜中的电子屏幕播放
着当年的“画片”,鲁迅的人生道路,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翻转,他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要改造中国,“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才是“第一要著”,从此,鲁迅弃医从文。1906年,鲁迅从仙台到东京,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听到“铁屋中的呐喊”。鲁迅说,“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1926年的3月18日,历史记住了一次卑劣的事件,也记住了鲁迅的愤怒。《无花的蔷薇》、《纪念刘和珍君》、《死地》……一篇篇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历历在目。不久,鲁迅结束了他在北平的生涯,从此南下。
很难在此一一讲述展柜里的一切,和这一切讲述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记忆最终会停留在1936年10月19日。在这一日,斯人远游。
由沈钧儒题写的“民族魂”白色锦旗,曾经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那几个大字的墨色之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许这位瘦小的躯体里,确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困惑与煎熬,但是,终其一生,那股希望的火焰都在和他的生命一起燃烧。
每个时代他都“在潮
鲁迅当年说过,不希望有人纪念自己,人已死去,万事皆空,散灭就散灭了吧。然而,在博物馆这个凭吊之处,我们却看到精神血脉的传承。
10年前,正在这个博物馆的大厅里,已经是北大著名教授的钱理群先生发表了一次深情的讲演。他回忆了20年前的自己,回忆起在贵州的小山城中,和同龄的青年学生阅读鲁迅、讨论鲁迅的青春岁月。他说自己感到惭愧,那今日还在小小山城中生活着的'老朋友们,他们对鲁迅的理解,并不比自己这个“鲁迅专家”更少。相反,这些在民间真实地生活着的“精神弟兄们”,更是鲁迅的“知音”。
鲁迅的知音,在民间,也遍及天涯。今年9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题为《始于绝望的希望》的演讲。大江的演讲,其精神底蕴正是来自鲁迅的希望哲学。大江说,对鲁迅的阅读,贯穿了他的一生。笔者去年曾采访过日本的著名学者丸山升,他同样把鲁迅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老师,认为鲁迅的杂文对他的影响最大。
今天,鲁迅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鲁迅作品,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深入的鲁迅研究。在世界文化版图上,鲁迅先生早已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形象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博物馆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是公民终身的学校。”鲁迅博物馆述说的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旧日时光。这过去的岁月之所以值得记忆和珍藏,是因为这个人思想的烛光,不仅照亮了一段历史,也照亮人们心中被恐惧和无知所笼罩着的黑暗。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上百年的岁月转瞬间逝去,中国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可是在每个时代里,鲁迅的声音始终都在,在每个时代里,他都真正的“在潮。
鲁迅博物馆观后感篇(二)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国文化巨人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这周三,我系分团委组织05级各支部成员参观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阜城门内大街,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鲁迅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步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的脸上依然是那坚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着那只战斗用的钢笔。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 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书屋前, 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得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的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走出展厅,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在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时至四月,丁香花开,清香缕缕,分外宜人。
参观结束,虽然我离开了博物馆,但鲁迅先生的执著和坚毅将一直鞭策着我!
鲁迅博物馆观后感篇(三)
1月8日,1月9日两天里,银联幼儿园工会组织全体教师们分批来到了位于虹口公园内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鲁迅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当大家踏上二楼,映入眼帘的是大幅的《呐喊》雕塑,而透过玻璃看到的则是用绿色植物做成的鲁迅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老师们站在雕塑前凝神思索,被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所感动。
大家边走边看,馆藏文物主要有鲁迅先生的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场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有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特别是面膜上面残存的鲁迅眉毛和胡须,让大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面容。浓郁的氛围,高科技影视手段所展现的《生命的路》,“阿Q正传”模型场景,“首在立人”碑,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更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的精神所在。
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通过参观,老师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不平凡的一生,更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