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实用6篇】
《1984》读后感 篇一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这本书以它深刻的思想和描绘出的可怕世界而闻名于世。读完《1984》,我深深被其所揭示的现实社会问题所触动,同时也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大哥”的独裁政权统治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自由被完全剥夺,人们被监视和控制,思想被操纵和扭曲。这种控制体系由党的领导下的“思想警察”来维持。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思想起义者,试图反抗这个体制。然而,他最终被这个冷酷无情的政权所消灭,并彻底被洗脑。
通过描述这种极权主义社会,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权力滥用的危险性。在这个社会中,政府通过无所不在的监视手段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彻底失去了自由。这种恐怖的控制手段让我对现实社会中的隐私权和个人自由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1984》警示我们,如果我们不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和自由,将会面临类似的命运。
此外,《1984》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被洗脑和控制,只能接受党的指导和信仰,而不敢怀疑和反抗。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由意志被抑制,人们变得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群体思维和盲从现象。人们往往习惯于从众,不敢质疑权威和传统观念。《1984》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勇敢追求真理,不被他人的思想束缚。
总的来说,《1984》是一本深刻而可怕的小说,它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揭示了权力滥用和人性黑暗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对个人自由和思想独立的关注。它是一本值得每个人一读的书籍,它将为我们的思考提供重要的启示。
《1984》读后感 篇二
《1984》是一部令人不寒而栗的小说,通过揭示极权主义社会的黑暗面,让我们对当今社会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小说以它对权力滥用的揭示而闻名。在小说中,政府通过监视和操控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成为政府的奴隶。这种情况令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政府和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搜集和滥用个人信息,这让人们的自由受到了严重侵犯。《1984》警示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和个人自由,不让权力滥用成为我们的噩梦。
此外,《1984》还深入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在这个极权主义社会中,人们被洗脑和控制,只能接受党的指导和信仰,而不敢怀疑和反抗。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盲从现象。人们往往习惯于从众,不敢质疑权威和传统观念。《1984》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勇敢追求真理,不被他人的思想束缚。
最后,《1984》还引发了我对权力和道德的思考。在这个小说中,政府通过操控历史和语言来扭曲事实,控制人们的思想。这让我意识到权力是多么容易被滥用和扭曲,而道德则是我们约束权力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建立正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我们才能避免权力滥用和人权侵犯。
总的来说,《1984》是一本警示人们的小说,它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揭示了权力滥用和人性黑暗的问题。读完这本书,我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保护个人自由和思想独立有了更强烈的意识。我相信,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自由、更公正的社会。
《1984》读后感 篇三
作者以极左的社会主义思想描摹了一个极权社会,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作品,那个社会信奉唯心主义,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可篡改或者叫毁灭,把一个有记忆有意识的人一步步的在内心挣扎和极权统治下彻底毁灭。
亲情、爱情、信任等等一切都被毁灭,人类的文明就此终结,大洋国用仇恨和无知去缔造另外一种“文化”。读完让人久久不能能平复,尤其是在阁楼上突然从电屏传来监视者的声音,犹如耳畔。正如兄弟会书籍节选的那段文字,那是一个一切都可操纵的社会。值得一读。
“战争”这个词就变得能使人误解。也许说得准确点,就是通过将其变得连绵不断,战争已不复存在。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的战争对人们造成的那种独特压力也不复存在,而代之以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三大国不是互相开战,而是同意永远保持和平,每个国家的边界都不受侵犯,结果将完全一样。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每个国家都仍是自成一统的天地,永远不会有外来危险所带来的使人头脑清醒的影响。真正永远的和平和战争将是一回事。这一点——虽然党员中的绝大多数只是在浅层意义上明白这一点——就是党的标语“战争即和平”的内在含义。
党不是原先意义上的阶级,其目的不是将权力交给自己的下一代这样简单。如无其他办法让最能干的人留在最高层,它会完全准备好从群众阶层中提拔整整新的一代。关键年代里,党并非世袭体制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能化解反抗。老式社会主义者被训练跟所谓的“阶级特权”作斗争,他们以为不是世袭的,便不会是永远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寡头政治的连贯性并不需要在实际意义上世袭,也未能想一想世袭贵族统治总是短命的,而像天主教会这样具有吸纳性的机构,有时会维持几百到几千年。
寡头统治的要旨不是父传子、子传孙,而是坚持死者加诸生者的某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只要它能指派自己的后继者,统治集团就永远会是统治集团。党所关心的不是血统上的永存,而是自身的不朽。只要等级化结构永远保持不变,至于是谁掌握权力并非重要。
《1984》读后感 篇四
于学校的跳蚤市场偶然购得此书英文版,闲置一年多因为某人的原因才又打开。看英文版是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看了两三章便把它遗忘了。
在看了《简爱》之后再次打开这本书便觉得好一些些,再加上与中文版交叉阅读,所以文意还是十分清楚。政治,极权,我想这两个词是频率最高的。作为中国人,更是极容易让我联想到十年 文革的情景(近的也有邻国朝鲜这个样本),所以心里很不好受。惊叹奥威尔对于如此社会的想象与构建之精准。丧失了思考与理性,甚至这些概念都被剥夺,人如蝼蚁,生命有何意义?生活有何意义?
因为自己正好也处于一段关系之中,所以,最触动我的可能不是宏观层面上的政治以及形而上的担忧,而是Winston与Julia的故事。在经过种种猜疑之后,Julia递给Winston的纸条上写着“I love you”即为双方误会解除,情意传递成功而欣慰,又为极权统治之下的爱情需要如此躲躲藏藏而恐惧。
被捕之后,Winston自以为无论怎样至少自己不会背叛Julia,只要爱情还存在,仅这一点,在这场斗争中自己就是胜利者。然而O'Brien或者说是Big brother知道如何利用人类的恐惧一点一点地改造Winston,所以结局是“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这个结局是绝望的,它破灭了希望,它证明了人还是自私的动物。
我想在那种情境下我的表现也是如此吧:I don't give a damn what they suffer.All I care about is myself.
人性经不起考验。
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在学习《朗读者》之时老师提出的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讨论,在汉娜·阿伦特的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之恶的报道》中,或许思考才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但是在本书的极权社会之下,思考被消失,我不知道要如何避免和反抗,我只知道现在,当那样的社会还未完全来临时自己不要忘了生而为人的理性思考。
与此同时,我还想要保留一点点怪癖
《1984》读后感 篇五
《1984》讲的不(只)是关于红色的寓言,是一切集体对个人的吞噬,把《1984》过度代入中国无疑是太过狭隘的自恋。这里的高墙,有着更广的含义。纳粹,奥斯维辛,法国大革命,五月风暴,太多太多的.高墙,它们不只在中国耸立着。
我开始的犹疑,不是对高墙的依恋,而是对蛋的警惕,无条件站在蛋这一边,也是在建筑另一堵高墙啊。凡个体汇聚成集体的洪流,都将成为高墙!无条件站哪一边,都是危险的,《1984》里捍卫的,正是不把脑袋拱手让人的权利。
远离洪流,保持距离。孤独的蛋是好蛋。
代入中国来读看得津津有味,也似乎隐隐约约解答了心里的一些疑惑。总觉得吧,像中国这样古老的文明,不论换哪个朝代何种制度,都免不了投上历史重重的影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看似新,其实旧,都藏在文明的基因里,不停复刻。
看到中央集权制在本世纪初如此轻而易举地在法国重建起来,我们丝毫不必感到惊异。1789年的勇士们曾推翻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础却留在这些摧毁者的心灵里,在这基础上,它才能突然间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为坚固。
可见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当我在那个时代的法律、思想、风尚中碰到吞噬过旧社会,如今仍在折磨我们的某些弊病的痕迹时,我也特别将它们揭露出来,以便人们看清楚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恶果,从而深深懂得它们还可能在我们身上作恶。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
的、坟墓中的法国。
这些旧制度仿佛原封不动地倒塌在自己身上。
《1984》读后感 篇六
伴随着楼上不绝于耳的装修噪音,终于将这本《1984》看完了。这本书算得上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了,绝对经典的讽刺小说,不久前还看过作者的另一本书《动物农场》,也是十分精彩。记得当时苹果公司推出一支广告,便是以《1984》为背景进行创作的,那则广告中将处于行业老大的IBM公司比作小说中的“老大哥”,据说乔布斯非常喜欢那支广告。书中那个虚构的世界里,三个超级大国不断地在战争,可是谁也赢不了谁。温斯顿被捕之前的那段日子和被捕之后的日子,让读者慢慢了解到在以“老大哥”为首的党的领导下,每个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是如何被无处不在的电幕监视着,是如何在“思想警察”的恐惧中担惊受怕地活着。是非黑白被颠倒了,历史被不断地人为改写,它不仅控制所有人的物质,还要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画像以及党的口号: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
想要革命的人自然是有的,就像温斯顿。不过革命的人总是孤独的,倒不是人人都麻木和冷漠,而是早已习惯了旁观,失去了敢于思考敢于突破的勇气。渴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在整个历史上,一种大致相同的斗争不断在重复着。在很长时间内,统治者似乎牢牢地掌握着权力,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他们要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统治他人的能力,抑或两者都有。于是,中等阶层将下等阶层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统治者。一旦达到目的,中等阶层就将下等阶层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统治者。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就像《雪国列车》里主人公最后抵达第一节车厢时,他才意识到一切都是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
只有觉醒之后才会反抗,只有反抗之后才会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