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观后感(精选3篇)
《包氏父子》观后感 篇一
《包氏父子》是一部以包拯和包拯父子为主要角色的历史剧。该剧通过讲述包拯和他的父亲包慎言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为民除害、公正执法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观看这部剧让我深受触动,我被剧中人物的坚持正义和不畏权贵的精神所感动。
首先,剧中包氏父子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拯和他的父亲包慎言有着深厚的亲情和师生情。尽管包慎言在剧中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包慎言是一个极具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他一直教导儿子要以公正执法为己任。这种家庭教育让包拯从小就受到了深刻的熏陶,使他成为了一个有担当、有原则的官员。观看这部剧,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对我的教育。
其次,剧中包氏父子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拯作为一位官员,他一直秉持着公正执法的原则。然而,他的正直和勇敢却引来了许多敌人和阻力。剧中的包氏父子在为民除害的道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们从未屈服。他们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险,始终坚持为民伸张正义。这种勇敢与坚持让我感到非常敬佩,也让我重新反思自己是否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
最后,剧中包氏父子的事迹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要有正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和他人争取公正和正义。同时,这部剧也让我看到了包氏父子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一对父子,更是一对为民除害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英雄,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公正和和谐。
总之,《包氏父子》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历史剧。通过包拯和他的父亲包慎言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为民除害、公正执法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正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要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和他人争取公正和正义。这部剧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包氏父子》观后感 篇二
《包氏父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剧,通过讲述包拯和他的父亲包慎言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为民除害、公正执法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我深受剧中人物的坚持正义和不畏强权的精神所感动,这部剧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对于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首先,剧中包氏父子的家庭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慎言是一个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和正义感的父亲,他不仅要求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地教导儿子包拯。尽管包慎言在剧中的时间很短,但他的形象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他教育儿子要勇敢地站出来为民伸张正义。这种家庭教育让包拯从小就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成为了一个有担当、有原则的官员。观看这部剧,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自己在家庭中如何教育下一代。
其次,剧中包氏父子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拯作为一位官员,他一直秉持着公正执法的原则。然而,他的正直和勇敢却引来了许多敌人和阻力。剧中的包氏父子在为民除害的道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们从未退缩。他们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险,始终坚持为民伸张正义。这种勇敢与坚持让我感到非常敬佩,也让我重新思考自己是否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
最后,剧中包氏父子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要有正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和他人争取公正和正义。同时,这部剧也让我看到了包氏父子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一对父子,更是一对为民除害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英雄,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公正和和谐。
总之,《包氏父子》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历史剧。通过包拯和他的父亲包慎言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为民除害、公正执法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正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要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和他人争取公正和正义。这部剧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包氏父子》观后感 篇三
《包氏父子》观后感
电影《包氏父子》改编自张天翼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三十年代在江浙水乡一个大户人家的老仆人——老包和他的儿子——包国维之间的生活片断。故事没有离奇的情节,平平淡淡的,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入木三分。主要是通过比来实现的。第一组对比是包氏父子的衣着:父亲,一件穿了几年的旧棉
袍,一双破棉鞋;儿子,一件青布棉袍,一双锃亮的皮鞋,油亮的头发。这反差极大的衣着,把父子俩的形象深深地烙入了我们的脑海中。再有,就是他们的思想:父亲把儿子奉若少爷,百依百顺,以为儿子能够有出息,好让他下半辈子可以享清福;而另一方面,儿子又把父亲当奴隶,认为这样无能的父亲耽误了他.他包国维怎能有这样的父亲呢?两者比较之下,父亲的期盼是炽热的,可儿子去抛开自己的实际,追求奢靡的都市生活。当这个天真的儿子被学校开除时,富于幻想的父亲的精神支柱倒塌了,理想、希望全都幻灭了,老包已近于痴呆癫狂。
看完这部影片,不知为什么,内心有很大的颤动,对包国威流露出的是无奈,更多的是愤怒。为了一味的装阔,为了能够融入那所谓的上层社会,他总是竭力的让自己保持和富家子弟一样的步调,从一身的西装革履,到梳着头油的头发,这一系列的举动,只能表明他内心的空虚,他个人人格的丢失,为了和所谓的富家子弟有些共同的语言,为了让郭纯更多的关注自己,他卑躬屈膝,他全然不顾。甚至看不起和自己一样同是劳动人民的穷人。
包国维是可气的。明明出生贫苦人家的包国维,为什么就不能体贴一下老包的艰辛,理解一下老包的付出,像个男子汉一样,勇敢的挑起家庭的重担,为老包去分担呢?他为什么非要刻意的去模仿阔少,加入那些所谓的富人的行列呢?包国维的世界,不是老包所渴望的努力学习,只是能把头发变得铮亮的头油,只是黑黝黝的皮鞋,只是郭纯柜子里那眼花瞭目的一件件西装。至今仍有一幕,让我想起依然隐隐作痛:当衣着寒酸的老包在大街上碰到宝贵儿子时,那种想叫而又不敢叫的谨慎,那份小心翼翼,换来的却是包国维的高傲、蛮横,轻蔑的一句:“那老头是干什么的?怎么穿成那样。”随之是一群看客空虚无聊的嘲笑。殊不知这看似平淡的一句,对老包是何等的打击!
对老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看到了他作为父亲,对待心爱的儿子所流露出的深层的爱,同时也折射出了生活在底层的市民生活的不幸和所承受的'压力——社会的嘲笑,家庭的不满。而儿子包国威对自己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包整个人的生活,他小心的伺候着,像伺候秦府的老爷少爷似的,甚至要比伺候他们还要小心一百倍的细心去伺候儿子。老包——一个忠厚老实的形象,一辈子从未做过一件亏心事,但是为了儿子,为了小包的体面,忠厚的他强迫自己去偷少爷的头油。他一直不停的告诉自己:“不能让儿子吃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即使偷头油的一瞬,他依然不停的劝着自己。可是当他满心喜悦的把一包裹得严实散发着香气头油递给包国维时,换来的却是他的勃然大怒。我为老包感到悲哀,我为包国维感到无奈。
从老包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理念——“学而优则仕”,这种文化心态象一条幽邃的地下长河,千百年来流淌在我们民族意识的血脉中。普天之下的父母们,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开始,无不在为孩子精心设计着未来,用五彩的金线编织着富贵荣华、光宗耀祖的光环。而为了使美梦变成现实,父母们无不呕心沥血,督促孩子黄卷青灯,寒窗苦读。以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企盼着孩子能三元及第,衣锦还乡。而父母们自己则如牛负重,任劳任怨,心力交瘁,死而后已。而老包继承了这一点,所以才让小包读书,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
小包堕落了,他那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就在那个社会熏染下,一点点异化,消失了。同时老包的梦也破灭了。
而如今我们身边的包国维和老包这样的例子还在每天上演,曾经在某所高校,一位大学生出手阔绰,穿着也是名牌,可是却拿着助学金。经调查,其家里确实相当贫困,为了他上大学,家里东凑西借、省吃俭用,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而他却为了虚荣,像包国维一样与别人比吃穿用,全然不考虑家里的贫困。
前些年,我在JC区某高校附近居住,发现每年学校都要辞退几名因几门功课挂科,或是不遵守纪律逃学的学生,那些学生当中,好多也是来自偏远农村,家里条件可想而知。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却还未毕业就要走出校门,他们将如何面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父母,如何再见曾经因自己引以自豪的学校和老师,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
因此我还是赞同“穷养的孩子有出息”。让男孩从小多历练,多明白生活的艰辛,将来能够肩负重任。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一生,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有爱心、乐于助人、正直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成为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取之不尽的资本。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给孩子一些动手的机会。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和爱。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要让孩子适当经历点失败,能够面对和经受挫折!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即使不能真正成为所谓“龙”,也绝不会成为一个像《包氏父子》中包国维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