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读后感【最新5篇】
阅读名著读后感 篇一:《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经典名著,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和奋斗故事。我在阅读这本书后,深受鲁滨逊的坚持和勇气所感动,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
鲁滨逊是一个富裕的商人,他乘坐船只出海经商,却遭遇了一场海难,最终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在这个孤立的岛屿上,他面临着食物、住所和生存的各种困难。然而,鲁滨逊并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毅力,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生存基地。他种植庄稼、驯养动物,改善了生活条件,并且抵御了外来敌人的进攻。最终,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地返回了故乡。
在鲁滨逊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人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没有因为困境而气馁,相反,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困难,不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力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鲁滨逊的故事还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珍贵和感恩的重要性。在岛上,鲁滨逊需要亲自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和水源,他体验了生活的困苦和艰辛。这使他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点资源和机会。我被这种对生活的敬畏之情所打动。我们应该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不抱怨不埋怨,而是用心去感受和体验。
总而言之,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鲁滨逊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他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珍贵和感恩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够像鲁滨逊一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阅读名著读后感 篇二:《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伟大作品,它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光明。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深被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感动,也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悲惨世界》以法国革命期间的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让·瓦尔简,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却因为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安排而沦为罪犯。他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悲惨,但他从未放弃对正义和爱的追求。另外一个让我感动的人物是小女孩科赛特,她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却被迫成为了一个卖淫的少女。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光明的对比。
通过阅读《悲惨世界》,我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分化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苦难。在法国革命期间,社会的贫富差距极大,穷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富人们则过着奢华的生活。这种社会不公引发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不满。在今天的社会中,贫富差距仍然存在,这让我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不公,并积极为之努力,力求改变现状。
此外,书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让·瓦尔简的坚持和科赛特的善良让我明白了正直和善良的力量。尽管他们在生活中受尽了苦难和痛苦,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爱和正义的追求。这让我深刻地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以善良和正直的心态去面对困境,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阅读《悲惨世界》给了我很多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光明的对比。我希望能够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坚持正义和善良的追求,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贡献。
阅读名著读后感 篇三
很多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是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的好?
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李镇西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李镇西教授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
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
阅读名著读后感 篇四
《边城》的开头:“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的城市里,这种现象几乎绝迹,所以不难看出,作者沈从文对这种安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对此的'怀念。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
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围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而又宁静的,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别人看”, 这又好像是为了衬托后来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说不同的人不同时间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无从实现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
这一切的发生,无疑是对翠翠惨痛的打击。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吗?作者最后留给我们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恐怕只有作者一个人才能回答了。
阅读名著读后感 篇五
自从阅读了《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让人很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深感到了愧疚,尽管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但是遇到问题学生,更多是批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的严厉,而不是爱,记得我送走的上届毕业班,很多学生都给我写下了这样的留言:老师,您是我们的好老师,可您对我们批评太多,表扬太少了。很多学生不愿意和老师吐露心里话,也说明老师对学生关爱不够,没有向朋友一样去和同学交流。尽管学生成绩很优秀,但是这样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
《爱心与教育》让我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爱心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