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观后感【精选3篇】
钢琴家观后感 篇一
《钢琴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揭示了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在二战期间的艰难遭遇。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音乐和人性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电影通过瓦迪斯瓦夫的生活经历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和艺术的价值。在战争期间,瓦迪斯瓦夫被迫与家人分离并被关押在集中营中,但他通过演奏钢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力量。无论是在集中营中还是在战争结束后,音乐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
电影中的音乐表演场景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在瓦迪斯瓦夫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时候,他用激情和技巧将音乐表达到了极致。他的演奏让人们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与力量。这一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除了音乐本身,电影还通过瓦迪斯瓦夫与其他人的交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在战争期间,瓦迪斯瓦夫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和人性的信念。他与其他囚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通过音乐传达出希望和勇气。这些场景让我意识到,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善良和坚持可以战胜一切。
《钢琴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它还通过音乐展现了人类的坚韧和对美好的追求。它让我明白了音乐的力量和艺术的价值,同时也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音乐,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钢琴家观后感 篇二
《钢琴家》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通过一个钢琴家的真实故事,展现了战争时期的恐怖和人性的复杂性。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电影从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他在二战期间的遭遇。他作为一个犹太钢琴家,被迫与家人分离并被关押在集中营中。在这片恐怖的土地上,他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对音乐的渴望。他的坚持和勇气使他得以在集中营中继续演奏钢琴,带给他人一丝希望和慰藉。
电影中的场景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在集中营中,人们的尊严和人权被剥夺,生命变得廉价而脆弱。瓦迪斯瓦夫和其他囚犯们面临着饥饿、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他们通过音乐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力量,展现了人类的坚韧和对美好的追求。
电影中的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在战争期间,音乐成为了瓦迪斯瓦夫和其他囚犯们唯一的慰藉和希望。他们通过演奏钢琴,将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传达给人们,让他们忘记战争的痛苦和恐惧。这一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它可以抚慰人的心灵,给人带来希望和勇气。
《钢琴家》让我对战争和人性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和艺术的价值。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美好的生活。
钢琴家观后感 篇三
钢琴家观后感
在我还没有学会上网之前,我有个嗜好,就是喜欢看电影,买很多的正版影碟回家看,也喜欢收藏这些东西,今天有以为朋友来到我家,看到了影碟,就在机器放了《钢琴家》这部影片,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感触很深,这次又再次感触了影片代给我的震撼,一时心潮彭湃,随记录了下来,大家不要闲我墨迹!呵呵!
《钢琴家》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标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犹太裔钢琴家史标曼正在波兰电台弹奏钢琴,德国-军队的炮火打断了他的节奏。德军侵占了波兰,波兰犹太人的浩劫从此开始。史标曼不得不变卖钢琴,以保全家六口人活命。他们戴上标志着犹太人的臂章,搬到德军划定的犹太人居住区。在那里,史标曼目睹着犹太人忍饥挨饿,遭受各种屈辱和死亡。但最终他们和所有犹太人一样,没有逃出被闷罐车送往集中营的命运。就在上车的人群里,史标曼被充当犹太警察的邻居,拉了出来,但从此他与家人生死两隔。
史标曼离开家人后,在犹太劳工队里做苦力,并暗中帮助波兰地下抵抗组织传递武器。这个曾经衣着光鲜与艺术接触的史标曼岂是做苦力的人?一次他不小心肩上背的'砖掉在了地上,他跪着求着才从德国兵的枪托下活了过来。求生的本能让他知道必须离开这里,趁外出买食物的当口,他联系到了一位曾经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他辗转藏匿到了德军医院对面的一幢楼里,靠着朋友偷偷送来的食物存活着。虽然房间里有一架钢琴,可他的手指只能在空中幻想着弹奏,他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在房间的窗口,他看到了窗外进行的殊死战斗。当德军大势已去的时候,他所处的大楼也遭到了全面的轰炸,史标曼不得不东躲西-藏,甚至扑倒在地,佯装死在遍街的尸体中。为了躲避搜查,他躲藏在封闭狭小的阁楼中,而为了活着,他又惶恐而孤独地游走在一片废墟的城市中,寻找着可能残存的食物。当他发现一个罐头的时候,正试图打开,一位德国-军官出现在他面前。当迟疑至而惊心动魄的肖邦《第一号叙事曲》,从他的手指间流出来的时候,音乐打动了这位德军,并得到了他的帮助和保护,一直捱到了波兰的解放。
《佳片有约》介绍《钢琴家》曾一举夺得200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大奖,2003年度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等大奖。得奖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电影的魅力,但与我无关,我只知道,电影所呈现的不动声色的残酷使我多日后依然心中无奈又悲凉,好象有什么让我一直牵挂着。
《钢琴家》只是隐忍地甚至是克制地还原了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在二战时期的真实生活,在二战这个宽广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看到的钢琴师只是一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它让我想到,史标曼首先是个人,他需要活着,其次才是个钢琴师,是个艺术家。如果仅仅认识到战争让一切艺术走开,好象还不到位。人与战争之间的唯一联系便是活命,至于他是个音乐家毫无关联。史标曼从主动求生转变到动物本能般地活着,这中间只有卑微。也许,当一个人被罩在死
亡的恐惧下而逃亡时,尊严变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活着才是第一要素。而艺术更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了,可望却不可即。所以,史标曼面对着钢琴,只能让手在空中动动,而不敢在琴上弹奏出声音来。可是艺术有时就是这样呈现出不可思议来,或者在某个点上起着扭转的作用。当德国-军官把史标曼带到钢琴边示意让他弹奏时,史标曼短暂的战兢与生涩后,精神顿时回归自由,手指在琴键上敲击、跳跃,音乐在流淌奔泄,这个枯槁如鬼魂的钢琴家被他的音乐重新焕发了光彩,他如此动情投入,琴声诉说着他自抑的苦难和悲鸣。仿佛是音乐唤起了丢失的人性,德国-军官被音乐打动,继续让他在相对安全的阁楼里生存着,并给予衣食相助。电影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悲惨的二战,但在镜头前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血腥的场面,导演平静而低调地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被纳粹扔下楼去的年迈的残疾人,那个卡在高墙的狭缝中饿死的孩子,那个被无端打死的犹太姑娘,那些趴地上等待手-枪一一击毙的人们,……死亡接着死亡,面对着没有控诉与诅咒的屏幕,冲击与震撼、悲愤与绝望是那么深那么深地抓住了镜头外的我。
要说二战中人类的残暴和杀戮,二战期间造访中国的诗人奥登的诗句说得好:“目前生命诚属邪-恶的地方/南京/达豪(纳粹集中营)。”我们中国何曾不是白骨累累、满目疮痍?说到那场我没亲眼见识过的抗日战争,总觉得象是挖了我心中的一个伤痛。纪念抗战六十周年的图片展览,我特意去参观的。在听讲解员细细讲述的过程中,我的眼睛几次湿润,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绝对更让人发指。也许民族的伤痛在我心中已血凝结痂,一旦撕开,依然血迹斑斑,触目惊心。
史标曼躲在房间里躲在阁楼里,看着窗外的屠杀,死亡,抵抗,战斗。恍惚间我也躲在某个阁楼里,窗外发生的一切便是那段历史。人类到底能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