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最新4篇】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篇一
《论语感悟》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它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解读和感悟。通过这本书,我对《论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于丹老师通过自己对《论语》的研究和领悟,将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使我对其中的道理更加明了。
在《论语感悟》中,于丹老师强调了《论语》中的“仁”的概念。她解释说,“仁”是一种道德的准则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她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仁”的核心是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通过这个观点,我意识到了做人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不要随意伤害别人。
此外,于丹老师还解读了《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她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只有内心强大和充实,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她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个人的成长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论语感悟》,我对《论语》的理解更深入了。于丹老师的解读和感悟让我对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也明白了做人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家庭的重要性。我相信这些思考和领悟将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篇二
《论语感悟》是一本启迪心灵的好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论语》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在《论语感悟》中,于丹老师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和感悟,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认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个人的成长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因此,我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发展,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于丹老师还解读了《论语》中的“仁”概念,她认为“仁”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她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这个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做人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不要随意伤害别人。只有通过善待他人,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关怀。
通过阅读《论语感悟》,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明白了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个人的成长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同时,我也明白了做人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家庭的重要性。我会将这些思考和领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篇三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用于老师的话说,原话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篇四
有这样一本书,它用最朴素的语言,用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个个小故事,向我们讲述着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每当我捧起这本书,看着这一个个故事的解读,让我感到圣人仿佛就在我的身边,为我洒下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着我,鼓舞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那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故事,“楚庄王在位时,楚国国力鼎盛。一次,宫中欢歌艳舞时,突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一片黑暗中,只听一位美人叫了一声。美人告诉楚庄王,有一位大臣调戏她,但她把那位大臣的帽带揪断了,只要点上烛火,就知道是谁了。
从常理看来,大家一定认为楚庄王会马上点亮烛火,查出那位调戏美女的大臣并处置他。但是,楚庄王并没有这样做。他没有点烛,而是先让所有大臣把自己的帽带全部扯断。这样一来,那位大臣自然就没有被惩罚。
到了晋楚之战,一名臣子拼死战斗,最终使楚军大获全胜,楚庄王很奇怪,他想:平日里自己也没有给过这名大臣什麽恩惠,为什么他会如此卖力呢?这个大臣却说,他就是那天晚上被美人扯断帽带的人,由于当日得到大王的宽恕,所以愿肝脑涂地报答大王!”这个小故事就告诉我们,帝王的宽厚、仁爱换来的必将是他的臣子对他的忠诚;人们的宽厚、仁爱,必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那么,什么叫仁爱之心呢?孔子曾说过,恭、宽、信、敏、惠这五点若都做到了,“仁”就基本可以做到了。于丹教授告诫我们“仁爱是儒家思想中,基石中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他人好。”
这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便是《于丹感悟》。它收录了于丹教授对孔子教学的感悟,它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向我们讲述着《论语》中所蕴藏的'大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为我们照亮了人生的道路,从而指引我们抵达了自己的理想。
书中说到:《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是最简单的,它的真谛也告诉了我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这大概就是我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吧。
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总经理要招聘助理,有三个应聘的人,一个是个博士,一个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个明显不如前两者,既没有很高的学历,又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只是一个刚毕业的普通大学生。
博士第一个进来了,总经理告诉他让他坐下,博士很尴尬:“我没有地方坐呀!”
第二个人进来了:总经理也告诉他让他坐下,他一脸疑惑,说:“我习惯了,就站着谈吧!”
学生第三个进来了,总经理又说道:“请坐。”他四下看看,说:“可以允许我去外面搬一把椅子吗?”总经理笑了,于是,第三个人被录取了。
这则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道:“第一个人知识丰富但不会变通,第二个人经验很多,但又受经验局限。而第三个人虽然刚刚毕业,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却懂得融会贯通。”那么,对于我们,没
有必要满脑都是大道理,也没有必要整日研究古文哲学,而要真真正正做一个懂得做人道理的人。
这一本普普通通的心得感悟,一个简简单单的百家讲坛。却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论语,让人们能够停下忙乱的脚步去审视心灵,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从身边点点滴滴做起,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讲授《论语》感悟别具一格。在她的心中孔子是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而这也正是我们心中的孔子,大众心中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