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读后感【优秀6篇】
《风筝》读后感 篇一
《风筝》这本小说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纠结。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叛和救赎的主题。
故事以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的友谊为起点。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因为一次悲惨的事件而分崩离析。阿米尔在哈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背叛了他,这一决定成为了他长久以来心中的痛苦。多年后,阿米尔得知哈桑已经去世,他决定回到阿富汗,寻找救赎的机会。
小说中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描写。阿米尔的内心矛盾和自责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道德选择。在哈桑需要阿米尔的时候,阿米尔却选择了自保,为了获得父亲的赞赏而背叛了朋友。这一决定让阿米尔背负着内疚和羞愧。然而,书中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救赎。阿米尔通过最后的决定为自己的过去行为做出了弥补,他决心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外,小说也通过描写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国家。我看到了阿富汗人民的坚韧和勇敢,也看到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摧毁。这个背景下,阿米尔的成长和救赎显得更加珍贵和感人。
总的来说,读完《风筝》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友谊和救赎的小说,更是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战争背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这本书给予了我对人性的希望,也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相信,《风筝》将会一直陪伴在我心中。
《风筝》读后感 篇二
《风筝》这本小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故事,作者展现了家庭、友谊和自我救赎的主题。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有机会从自己的错误中找到救赎。
故事以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为线索展开。哈桑是阿米尔的忠实朋友,他为阿米尔付出了很多。然而,阿米尔在一次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哈桑,这一决定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多年后,当阿米尔得知哈桑已经去世,他决定回到故乡阿富汗,为自己的过去行为寻找救赎的机会。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对家庭和友情的描绘。阿米尔和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是这本书中一个重要的线索。阿米尔一直渴望获得父亲的赞赏和认可,但却一直感到失落。然而,最终,阿米尔通过面对自己的过去和错误,与父亲重新建立了联系。这个过程让我深思家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家庭关系。
此外,书中对阿富汗历史和文化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阿富汗人民的坚韧和勇气。阿富汗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摧毁,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希望。这个背景下,阿米尔的成长和救赎显得更加珍贵和感人。
总的来说,读完《风筝》后,我被这个故事和主题深深感动。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有机会从自己的错误中找到救赎。通过描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战争背景,作者给予了我对人性的希望。《风筝》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它将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风筝》读后感 篇三
《风筝》这部小说,因柳云龙的同名电视剧而出名。谍战剧是最近几年的热门题材,电视剧好坏还在演员和改编质量,听口碑讲还是不错的,由于没看过电视剧,不好评论,还是单说说这部原著吧。
这部小说,从谍战的故事角度讲,并不见得讲的有多么的生动、扣人心弦。隐蔽战线嘛,真真假假,以假为多。但是它从形形色色的假中体现了一个"真"字。给读者真实的代入感只是其一,还原那些无名英雄和站在对立面的我们所谓的"特务"的真实人性,才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故事梗概和文学评价
这部小说以重庆为背景,国民党王牌特工军统六哥,实为我党最优秀的隐蔽战士"风筝".在解放战争中和共产党打交道为开始,历时三十年,不顾个人安危,忍辱负重,终于揪出真正的军统特工"坚冰".
这其中经历了钱溢飞为军统九死一生的在解放区获取情报;极其巧妙的通过镇压学生运动,传递绝密情报,避免作战部队的损失;为了彻查坚冰而不惜自残躯体以换取继续潜伏的机会;解放后暗度陈仓的培养关门弟子,和顽固的杨旭东周旋到底;最后和"坚冰"的正面冲击,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整部小说就是明暗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剧情简单的向前发展。明线就是钱溢飞的身份,读者一开始就知道了;而"坚冰"是谁?作为暗线,直到小说最后才将谜底揭晓。单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这个谜底并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缺少了那么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文中也说,有些事情,随着当事人的离去,已经无从知晓,也没有必要知晓真相了。实际上就是对之前挖的坑,缺少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得已而为之。同时作品的情节也就打了折扣。
所以从文学性,包括文字描写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让人特别印象深刻的地方。
亮点在刻画真实人性
但是作为一部谍战小说,此书的亮点是,在一个个矛盾冲突中,刻画了真实的人性。
不知从何时开始,文学作品讲究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后半句要高的恰到好处,才是好作品。有些谍战小说,且不说那些毫无情节可言,一眼就能分辨好人坏人的不走心作品,就是质量尚可的,也容易一味弘扬政治正确,主角光环过于刺眼,而反派不是贼眉鼠眼就是愚蠢到家,正反两面全是脸谱。
而《风筝》恰恰相反,从几个地方都可能很贴近当时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和经历。正所谓"正义的一方没那么好,非正义的一方没那么坏".就是这种"源于生活,忠于生活"的态度,让这部小说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价值,也能获得更多读者的喜爱。
信仰的力量有多强,"风筝"和"坚冰","零号"和"菊"等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出于对"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随,共产党员可以成为军统六哥,而军统特务可以比共产党还布尔什维克。而真正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失败者也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昂首的继续追随自己认为的真理。
不论正派反派,心理都装着老百姓。尽管钱溢飞说国家利益重于人民,但实际上百姓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大的层面上是一体的。一部小说,也不能深究战争失败一方的正义性和根本原因。但就个体而言,隐蔽战线也好,特务也罢,还是能分清政治斗争和国之根本的区别的。
看到这,给我一种感觉,这都是中华好儿女,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内战就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癌症,它消耗了太多的国家精英,仿佛是癌细胞侵蚀了健康的肌体,只会给民族和国家带来苦难,甚至毁灭。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血与泪的战争史,尽管我们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但如此反复的折腾,谈何振兴中华呢?
尽管说我们要避免历史再次重演,但朝代的更替在一个大的历史观下,仿佛还存在惯性。还是让我们记住这些人性光辉,尽力避免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吧!
《风筝》读后感 篇四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
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风筝》读后感 篇五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 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风筝》读后感 篇六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的那个人,喜欢一首歌曲,是因为有自己的故事,正如我钟爱这本书,是因为那个忠诚到让我心疼的小男孩——哈桑。
一直觉得这本书,除去历史、种族、社会或者宗教之外,是一本关于友谊的'书。
就像书中的阿米尔说“有时候想起来,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他们一起蹒跚学步,一起在院子里玩游戏,一起追逐过路的游牧部队,一起看西部电影,一起在喀布尔新城那个弥漫难闻气味的市场闲逛,一起在那个山丘后面已被废弃的墓园的石榴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很多时候,记忆之所以美好,并非经历多么难忘,而是和自己珍惜的人在一起享用过某段快乐。
然而,阿米尔是主人,他是仆人;阿米尔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阿米尔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就算他们其实是没办法公开承认的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命运却从一出生就被社会贴上了与他们的友谊不符的各种标签。即使阿米尔知道“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他从来不告发他,不提镜子、用胡桃射狗其实都是都是阿米尔的主意,每天帮他弄好早餐,收拾床铺,擦亮鞋子,熨好衣服,放好课本和铅笔。每当邻居家的孩子欺负他,哈桑总会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但他们的友谊却如同风筝一样脆弱,当哈桑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你。”阿米尔说“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哈桑的反问使阿米尔觉得尴尬,就算有那么多的事实证明,阿米尔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疑着哈桑对他的忠诚。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把一段感情当做生命一样的去珍惜和维护,却让拥有的人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和轻而易举,在我看来,友谊的本身不应该受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桎梏,而更应该是双方没有许下任何承诺却甘愿为对方守护一生的无言约定。
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总喜欢把我们有关友谊的未来许下永远的诺言,我们或许会说,多少多少年后,依然在一起,依然像今天这样酣畅淋漓的欢笑,依然不被世俗熏陶,而随着时间的无声流逝,我们毕业,分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又有多少友谊能承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待续当年的未完。在书中,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悲剧也随之发生。而不仅如此,阿米尔继续一错再错的设计了他父亲最厌恶的方式,用“盗窃”的罪名将哈桑驱逐出门,但哈桑还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承认了并非他所为的假象,一如既往的忠诚,忠诚到让人心疼。
或许在成长的年岁里,那些过往终究会被埋葬,或者说会用另一种方式结束,正如二十六年后的阿米尔,当辛拉汗从巴基斯坦打电话给已移民到美国的他,告诉他“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到那里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完成他对自己的救赎。就算还有机会安抚自己内心的罪恶,而有些失去的东西是再也回不来了的,比如哈桑,比如失去本可以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日子,比如那份本该纯净如水的友谊······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哈桑的心中,阿米尔是如同太阳般的信仰,或许有人觉得他不值,而或许在他的心里,和阿米尔在一起的快乐和幸福满足感已经足够他可以忽略掉所有的痛苦,那种力量的强大足以支撑着他的整个生命为一个人守护。
仿佛中,我听到一首带着灵魂的旋律,时而欢快,时而忧伤,让整个生命都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