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最新5篇)
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篇一
《下一代的竞争力》是蒋佩蓉的一本教育类著作,我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首先,这本书提醒了我教育的重要性。蒋佩蓉在书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家庭是孩子们最初的学习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提醒了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品德,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支持。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孩子们才能够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人。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蒋佩蓉认为,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她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孩子们发展这些素质。例如,她建议家长们给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她还鼓励家长们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最后,这本书还提醒了我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蒋佩蓉认为,心理健康是孩子们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指出,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容易给孩子们带来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在书中,蒋佩蓉提供了一些帮助孩子们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例如,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等。
通过阅读蒋佩蓉的《下一代的竞争力》,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关怀,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篇二
在阅读了蒋佩蓉的《下一代的竞争力》后,我对于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向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书中强调了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蒋佩蓉认为,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她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孩子们发展这些素质。例如,她建议家长们给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她还鼓励家长们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此外,这本书还提醒了我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蒋佩蓉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我们应该尊重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她强调了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的重要性,指出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书中,蒋佩蓉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通过阅读蒋佩蓉的《下一代的竞争力》,我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我们应该尊重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我相信,只有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引导,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篇三
首先我谈谈对学校读书活动的感想。我觉得这项活动非常有益,因为它能促使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优秀的书籍,并结合书中的内容来反思我们的工作,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和广度,工作更有明确的目标。
其次,是谈谈我对《下一代的竞争力》一书内容认识。这本书通过十八个方面,结合作者自己三个孩子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全球化时代中,我们的下一代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提高竞争力。我总体认同作者的观点。比如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创造力、激情、想象力、耐挫力、领导力,要让孩子做一个真诚的、乐于付出的、有品格的人,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等。
但我发现,蒋女士的这些观点,也没有多大新意,因为我在很多书上,很多文章中都看到过这样的观点。那么这么一本没有新意的书,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呢?我认为是对于书中的道理,我们许多老师和家长不是不知道,而是没做到。看了书以后,觉得自己很多方面没有做好,所以认为这本书特别有价值,简直可以做自己行动的指南。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我认为要从借鉴和批判吸收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蒋女士是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她代表麻省理工学院来录取学生,自然带着学校的理念和美国人的理念。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念和美国的理念是否合适中国的国情呢?我的观点是不一定。他没有录用北京高考理科状元——人大附中的李泰伯。但我想我们的清华和北大肯定是会录取的。再比如,美国三权鼎立的政治制度好不好,肯定是好的。但我们的党和政府一再表态,我国是不会采用这种政治模式的,因为它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我也认为,蒋女士的观点好不好,好。但我采用不采用呢?我的态度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因为我的学生不是送到麻省理工学院的,而是送到中国的,浙江的、上虞的各所高中去的。
合作精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在许多情况下,合作显示了它的巨大作用。如中国的航天事业事业的发展,决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所以我平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学校的运动会上,要有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要有啦啦队的起劲加油,还要有值日学生的不辞劳苦的打扫,写稿学生的积极投稿,全体同学的遵守纪律,才能表现出一个班级的良好风貌。在大扫除的过程中,班风的建设中,我都给学生讲合作的重要性,我向学生指出,班级是一个集体,班风的好坏,就要靠每一位同学的合作。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合作呢,回答是否定的。该独立行动的时候,是不能合作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业和考试中,有些同学常常喜欢合作做作业,比如你做前几题,我做后几题,然后相互抄一下。老师作业布置最多,也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面搞定。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候的也很具有合作精神,大家约好几点几分一起上厕所,然后交流一下答案,考试成绩会有明显好转。所以我教育学生,有学习上要以独立为主,作业和考试是不能合作的,做作业不能讨论问题,做不出来就造,你怎么理解,就怎么做,要请教也要等到老师批改后再进行。要让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缺陷暴露在老师面前,让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这样比你所谓的向同学请教后把作业做对,而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要好得多。
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篇四
假期读了蒋佩蓉女士著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一书,感受很多,特别是对书中所谈的让家长把挫折看做成长的机会,我很认同。
现在的孩子习惯依赖于家长与教师,而家长们又喜欢大包大揽,结果使得他们认为生活应当一帆风顺,一切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发展,他们才是生活的中心,而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或受到冷落,就会自暴自弃。
因此,有远见的家长应该为孩子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更要支持教师出的一些人为难题与挫折,便给他们以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战胜困难的方法,而不是一听到孩子的抱怨和诉苦便来埋怨教师。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有用之才。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原则性,甚至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只要他们不闹,干什么都行。而过分迁就或呵护孩子的结果就是助长坏脾气的养成,而且使得他们对善恶标准无所适丛。比如,在过去孩子之间打架双方父母会首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并向对方的孩子道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孩子们的印象就是无论什么原因打架都是不对的。而现在的孩子从中得到的信息是打人有理!很显然这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当然,孩子在受到约束或批评时,会感到不快,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却是非常有益的。
一、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孩子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阻碍孩子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原本不应引发挫折感的事件如正常的失败或稍加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都可能对儿童造成挫折。也就是说,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机率。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方面不会动辄就产生挫折感;另一方面,由于在正确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期。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
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作榜样,不畏挫折。儿童生活中最好的直接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孩子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对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家长应指导儿童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又面临挫折时,可以提醒他看看这些记录,向自己学习。当然,树立孩子做自己榜样的形式绝不是仅此一种,家长和孩子可以结合实际创造适合自己家庭的特殊形式。
三、做孩子的“顾问”,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难就无力应付,时时会被挫折压得垂头丧气。能力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不易受挫,而且即使受了挫折,他们也能积极地从其它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补偿。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儿童面对问题时,父母不应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作为“顾问”,向他们提供建议,对他们的选择提供咨询,教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由儿童自己做决定并实施。这种教育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儿童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应当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让孩子独立处理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种“小事”来丰富孩子的经验,使孩子从这些经验中获取自立的能力和精神。那种缺乏独立应对生活的经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往往是不敢面对困难、易受挫折的。一个来自四川的少年大学生,因为没有父母的照顾就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在家。当接到学校要他返校学习的通知时,他不敢面对即将来临的独自生活而跳楼自荆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应当惊醒。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确实提醒我们,不能轻视那些要求孩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洗自己的衣服、整理房间等日常“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正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做的是要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家长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置于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让孩子坚持一项体育锻炼,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务劳动等活动,远比您的说教更能有效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承担建设美好21世纪的重要任务,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牢记陈鹤琴先生的话:“不要担心失败,应该担心的是,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我们教师和做父母的都要敢于让孩子往前走,让他们经受一些恰当适度的挫折教育。
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读后感 篇五
热心于下一代教育的父母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培养出一个“超级孩子”,在下一代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什么才是下一代的优势所在?他们的竞争力是什么?
暑假拜读了蒋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一书,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女士,根据自己培养孩子的亲身经历,结合众多的面试案例,总结了如何培养具有竞争力孩子的18个话题。佩蓉女士透过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告诉我们:全球化时代要求孩子具备什么素质,我们如何训练面向未来的下一代。
一、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孩子对某项活动甘心落后,怯于竞争,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家长在了解情况后,可用英雄的先进事例,激发孩子奋发向上,介绍一些伟(名)人如何经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爬起,最后为国争光,取得胜利,鼓励孩子树立起“我一定能行”的竞争意识,多参加一些组小组之间的小型竞赛活动,在集体面前,绝大多数孩子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减轻,表现出竞争的势态。老师应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去对照,引导他们学习和赶超。学生那一闪而过的竞争意识慢慢地强烈起来,连续起来,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变成自己要求进步的动力。
二、调整孩子的竞争心态。
有的`学生一心想比别人好,但不是考虑怎样才能比别人强,而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差,以致产生妒忌心理;有的学生为了能超过别人,而是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获得暂时的成绩;有的学生觉得不能超过别人,自己主观上不努力,对优秀的同学打击报复、搞破坏。这些心态,不仅不利于他现在的进步,更不利于他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怎样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竞争?这关系到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关系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要注意设法调整学生的竞争心态,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竞争道路,用正当的手段去努力、去争取。竞争能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视起来,自我提出更高要求,达到一种促进作用。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竞争氛围,让学生们知道竞争的结果固然不可忽视,但最重要的还是竞争的过程,在努力的过程中激励自己,改造自己,总结提高。在竞争的同时,引导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勉励,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帮助孩子提高寻竞争的承受能力。
当今社会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多的由于害怕失败,在竞争过程中紧张失态,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身为父母者,应鼓励孩子参与多种形式的竞争活动,让孩子尽可能地在竞争中摔打,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鼓励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前进。如孩子有怕失面子的思想,家长可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面子,那些因为竞争落后而一蹶不振的人才是真正的丢面子;相反不因为失败而自暴自弃,能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拼搏的人最终能取得竞争的胜利。有的学生一心想比别人好,但不是考虑怎样才能比别人强,而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差,以致产生妒忌心理;有的学生为了能超过别人,而是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获得暂时的成绩;有的学生觉得不能超过别人,自己主观上不努力,对优秀的同学打击报复、搞破坏。这些心态,不仅不利于他现在的进步,更不利于他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怎样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竞争?这关系到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关系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要注意设法调整学生的竞争心态,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竞争道路,用正当的手段去努力、去争取。竞争能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视起来,自我提出更高要求,达到一种促进作用。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竞争氛围,让学生们知道竞争的结果固然不可忽视,但最重要的还是竞争的过程,在努力的过程中激励自己,改造自己,总结提高。在竞争的同时,引导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勉励,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进入新世纪,一切都要靠学生门自己去努力争取。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的教师,要教会他们去竞争、拼搏、奋进,教会他们面对社会和生活。这样,他们就一定会有灿烂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