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通用6篇】
《种子课》读后感 篇一
在《种子课》这本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富有情感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坚韧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深思,也让我感动。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明的孩子,他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父母,成了一个孤儿。小明被送到了一家孤儿院,那里的环境非常艰苦,充满着无尽的黑暗和绝望。然而,在这个孤儿院里,小明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师,他们称之为“种子老师”。
种子老师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他用一颗颗种子来启发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梦想和希望。种子老师教给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学会了耐心和坚持,也学会了珍惜每一次机会。
故事中的小明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成长过程。他在种子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努力去实现。虽然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小明成功了,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并且帮助了很多孩子们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通过阅读《种子课》,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打动。这本书向我们传递了许多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我们明白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正如种子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就能够茁壮成长。同时,这本书也教会了我们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种子课》是一本充满希望和温暖的书籍,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成年人阅读,它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找到内心深处的那颗种子,让它发芽、成长。
通过阅读《种子课》,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打动,也受到了很多启发。我相信,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上,只要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和幸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种子课》这本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思考,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籍,让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自己,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希望他们也能够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颗种子,让它发芽、成长。
《种子课》读后感 篇三
这学期我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寒假里我断断续续将书本读完。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全书主要分两块内容: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而全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却是“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中所提到的几点内容。下面我就针对这些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自己,摆正姿态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是非常对的。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学生的父母,像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就要求教师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才能找出目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于行动。认识自己,影响着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改变自己,接受学生
教师的改变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改变自己的目的是去接受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惯性的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因而,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这样,就避免了在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适应教师,在学生适应不了的时候步入教学冲突的疾痼。
三、提升自己,充实自我
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教大学有大学的学识,教中学有中学的学识,教小学就只有小学的学识”。这句话说的正是由于老师长期从事教学,他的知识层面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局限,最后只停留在其日常教学层次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四、反思自己,突破创新
“教而不思则罔”,教师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反思,在日常教学中你有做到,教有所思,思有所改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尽力去改变很少能的“我能改变的”那部分,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设计思路,在改变中寻找突破,在改变中寻找创新。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躺在原有的知识上,光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未必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反思,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环节,精彩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我想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师这条路上,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看完《种子课》这本书后,让我觉得我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教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启发,值得我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书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反思自己,让我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华结果。
《种子课》读后感 篇四
初看到书的名字,以为讲述的是有关起始课的教法,深入的读下去,才感觉自己的理解是那么片面和局限。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活力,种子给人一种生命力和萌动的感觉,有着生长的希望。
学生就像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但是,种子也会发不出芽,发了芽也可能夭折。
教师也像一粒种子,是一粒很饱满的种子,也有很强的发展能量。从襁褓中模仿着走上教学之路,慢慢地能独立上课,慢慢地能分清知识点、落实知识点,慢慢地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慢慢地知道承载知识学习的是哪些相关的经验与思想,慢慢地知道有些课该怎么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两次课,每次都给我很大的冲击和震撼感,让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有的课还可以这样上,真让我大开眼界。在这本书里俞老师通过课堂实例或者课堂片段、知识点之间的架构,让我理解了什么样的才叫种子课,对比自己原来上的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甚至是不对的。《用字母表示课》我上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感觉有进步,看了俞老师讲解的课,我忽然感觉到我原来上的这一课,仅仅局限在用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或者公式。但是为什么数学家发明用字母表示数却说不清楚。我上的课仅仅算是照本宣科,学生具有了解题技巧,但缺乏对数学上字母的理解。如果学生跟俞老师上了这么一节课,我相信学生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会很轻松。
种子课,意味着生长课,“种子”们需要教师给的温度和雨露。我们老师怎样才能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 关注学习的准备
了解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一种学习准备,例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不仅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有些教学是建立在生活原型中,学生还是不解其意,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起作用的是生活经验,而非生活原型。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教师从成人的思维回归到孩童时期的思维是件难事。这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下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上一些准备课,或者让学生进行先期学习。
二、持续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
学法的指导要看每个教师的功力和经验,是一个需要教师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复制和模仿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对自己定位、寻求方法、不断的努力、思考与反思,只有自身的功力达到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名师才能出高徒,课堂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学生即种子,课程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和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能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个教师,要修炼好自身,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和甜甜的雨露,才能看到遍野的绿色和丛中的花朵。
《种子课》读后感 篇五
当翻开第一页,看到俞正强老师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形容种子课时。我有点迷茫,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当读到“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时,我似有所悟。书中提到,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进行度量后在学习用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
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显然他没有理解透彻,还没理解题目,就直接提笔作答,这种情况在许多数学学困生中常见。通过读了俞老师的书,我理解到需要变化思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利用身边的文具,以及借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数目的比较,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
叶圣陶老师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作为护花的园丁,要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让孩子们在主动中发展、在成长中完善!
《种子课》读后感 篇六
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
一、 如何上好种子课
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
二、 如何面对学困生
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办公室内,经常可看到我们的老师课后在辅导学困生,教师累,学生烦,关键成绩还不一定上去。俞老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班上的学困生,他课上多提问,不让他们走神,课中多指导,不让他们掉队太多,课后多补课,尽量讲懂当天学的东西。两年下来,花了十分多的力气,孩子终于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孩子上了初中后,又打回了原形。这让俞老师不禁想到,他可以给这样的孩子补课一年,两年,可补得了三年、四年吗?我们说,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点心的沟通,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俞老师认为,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他说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学生也没有找人补课也就会了。而教师的守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因此,有的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于学生的暂时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能也是个好办法。
俞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他说如果要给学困生问题开出一剂药方:那只能是四味中药:即体力劳动一分,拼时间花力气,大量补课,成绩短期内会有所提高。价值追求二分,即改变孩子的心,而心的改变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来。他认为,如果我不能改变学生,但至少可以不伤害学生。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对话寻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生命等候二分。( )即学生的学习困难可能既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命的成熟问题。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待花开,每个孩子总会有属于他的花期。
三、 教师如何反思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是关于得与失的原因。能否找到得与失的原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一个成熟的专家教师是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的,当然也不忽视学生和外在的因素。反之,如果把失误的原因归之于学生或客观因素的老师,专业发展都很难得到发展。教师在反思时,有时会停留在浅显的表面。比如我们学生常犯的一个计算错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包括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心里有时还会侥幸说,反正会做,就是粗心了一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细心一点。却不知只是这样一说,孩子们还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努力。事实上,孩子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数字抄错,有的是书写习惯,有的是进位时的瞬时记忆,有的是口诀误读,有的是计算顺序,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归为粗心,是很浅薄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找出草稿纸,寻找到算错的真正原因,这样孩子下次粗心的机率就会降低。
我们的教师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干舌燥讲,可孩子们在下面却不听。或许我们老师该反思自己课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或许思考一下当天孩子也有突发状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味的抱怨与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这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情怀。我们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但效果不佳。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专业发展的追求,于是工作就成了一件依惯性而为的工作,失去了乐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与践行,将束缚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