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四问的读后感(推荐5篇)
每天四问的读后感 篇一
《每天四问》是一本由日本作家松岛幸广所著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通过四个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成长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四个问题是:我为什么会感到痛苦?我想要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四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深入剖析了人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和矛盾。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对自己坦诚。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进行掩饰或者否认,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困惑和痛苦。而通过诚实地回答这四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另外一个重要的体会是要学会放下过去和他人的期望。在书中,作者强调了要以现在为重,不要过于纠结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也不要过于受他人的期望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目标,只有放下过去和他人的期望,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只有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书中提到了一个“10分钟行动法则”,即每天只需要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够逐渐达成自己的梦想。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让我意识到,只要有行动,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阅读《每天四问》,我对自己的成长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我意识到要对自己坦诚,不要掩饰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要放下过去和他人的期望,以现在为重;要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实现目标。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我相信它也会对其他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天四问的读后感 篇二
《每天四问》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富有启发的心理学书籍。通过四个简单而有力的问题,这本书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痛苦根源和如何寻找内心平衡。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感到痛苦?我想要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够深入探索人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和矛盾。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内心的平衡点。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痛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回答第一个问题,我意识到我内心的痛苦源于对自己的否定和不满足。我发现自己经常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对自己的成就和外貌不满意。而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明白了我真正想要的是自我接纳和内心的平衡。我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外在的成功,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需求。
另外,通过回答第三个问题,我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发现自己经常为了他人的期望而做出牺牲和妥协,这让我感到痛苦和失落。而通过回答第四个问题,我明白了我应该坚持自己的内心声音,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通过阅读《每天四问》,我对自己的痛苦根源和内心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痛苦源于对自己的否定和不满足,而内心平衡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追求内心需求来实现的。我也明白了要坚持自己的内心声音,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我相信它也会对其他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天四问的读后感 篇三
今天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每天四问》,觉得真是受益匪浅。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一问都触及灵魂,发人深省。
一问身体是否健康。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一切的基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而我们现在工作繁忙不注意自己的饮食,连续工作,这样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
以我们应该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问学问是否进步。陶老先生就告诉我们其中深刻的道理:做每件事都应该专一,打好基础,认真分析,追求真知。所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相当重要。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凡事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宽容,少些斤斤计较,多些善意,少些敌意。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心态做人做事。
还有一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每天还应该做到四问:一问: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细致地分析学生,精心地设计学法,恰当地选择教法你都做到了吗?因为课前准备越充分,在课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问: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了吗?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三问:课堂上我投入激情了吗,我的应变能力如何?一位对自己专业充满兴趣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学生喜欢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充满活力的课堂。对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一定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他的课堂也会充满阳光。教师的激情更多应体现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对学生学业兴趣的激发上,而不是独霸课堂、侃侃而谈。
四问: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得”与“失”在哪里?教学设计是对课堂实施的一个理想蓝图,课堂上要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后反思,必须要对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又是怎样应对,要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补救措施。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教训都记录下来,它是我们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
面对忙碌而紧张的生活,面对每天初升的太阳,让我们每天四问,并努力做到,这样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会自信地对自己说:今天,我都做到了!
每天四问的读后感 篇四
《每天四问》是陶先生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的演讲词。今天读来,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陶先生也教育我们“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陶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固然不对,但是过分的用功,过分的紧张劳苦工作,也于一个人身体的健康有妨害。妨害着脑力的贫弱,妨害着体力的匮乏,甚至于大病,不但耽误了学习和工作,而且减损及于生命的期限!”
陶先生的“第一问”也启发我把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健康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健康,二是心理的健康,这两方面是同等重要的。陶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中也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不难看出,这句话也教育我们:教育孩子,一切都应从健康教育出发。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陶先生说:“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不学习,怎能进步?这是一个知识更新非常快的时代,不学习,不读书,就要被时代抛弃。在这个问题中,陶先生给了我们几个学习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一、集、钻、剖、韧。
一,即专一。荀子说:“好一则博”,治学必须专一。荀子在他的《劝学》中也指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由此可看出专一在治学中的重要性。
曾经,孩子们刚入学时,每每做数学题都是教师领着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做,而当让孩子们自己做练习题时,孩子们总是控制不住的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做题的效率不但很低,而且准确率也不高。于是,教育孩子们做题要专心致志、一言不发。诚然,培养孩子的这种治学专一的品质,对他们将来做学问是大有裨益的。
集,指搜集。当前,搜集资料和信息已是人的一种能力。在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在繁杂的信息中能搜集到对做学问有用的信息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了。而要想精益求精的做研究,更需要搜集更多的资料,才能把所做的学问弄得明明白白。
钻,即深入。也就是要深入研究。做学问,最忌讳的就是浅尝辄止。
我们教育学生的工作,除了专业的知识,还要有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钻,就是要研究,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应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心理理论去指导,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剖,即分析。老师对于收集的信息、掌握的材料,当然是越丰富越好,越广泛越好。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我们当老师的怎样把精华呈现给学生,与学生共享,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能最大地给学生以启迪,给学生以最丰富的遐想。
最后一个是“韧”字。韧,即坚韧。做学问,要有坚韧的精神,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的越深,越是枯燥乏味。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小学阶段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数学公式、数学定理不再枯燥冰冷,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还要在反复的推理、验算中培养孩子们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教育者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走上教育岗位到成为一名好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持之以恒。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对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站岗位”。既然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就要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既然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就要把汗水洒在讲台,把爱浇灌给每一位学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就有了责任。二是要“敏捷正确”。要想工作有效率,既要思维敏捷,又要方法正确。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方法,还要注意工作时要细心与耐心。三是“做好为止”。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琐碎,而琐碎的工作常常考验我们的毅力与耐心。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端正工作态度,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的任何工作决不能半途而废。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无德,纵然你有再高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陶行知先生把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并指出“人人以公德为前提,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我们是在塑造人类的灵魂,是在为全人类“公德”而奉献自己的智慧,那最好的垂范当然是崇高的“私德”。陶行知又说:“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这让我想起陶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胸怀,不愧为“人民的教育家”,更是所有教师的楷模!
陶先生的助手方与严在整理《每天四问》的稿子时写道:“‘每天四问’,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也是一切有血性有志气有正义感的人,做人做事的宝筏,能把我们的人生渡上更高境界的宝筏!”读罢,确实如方先生所说!且读且思,我也将虔诚的践行陶先生的“每天四问”!
每天四问的读后感 篇五
今天胡老师课堂上的同学讲了陶行知名篇《每天四问》,虽说是陶行知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文章,但读起来,却是感触良多,尤其是他的第一问和第二问。
首先,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由此不仅想到了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身体状况。目前,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期盼值越来越高,社会竞争力日益加强,因此教师每天在从事着消耗脑力与体力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双重的压力,给教师们带来的健康隐患是多方面的,相当一部分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患有不同程度职业病的教师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读了陶老的这一问,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呢?其一是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很多教师几乎抽不出时间来锻炼身体;其二、健康意识较差,有病能拖则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不会调整工作时间;其三、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而造成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的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第二、三条了。
陶行知说:“忽略健康的个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是啊,我们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去工作、学习、生活,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做为教师,我们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而且关系到学生,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就让我们每天问自己一次:我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了吗?我的身体今天有进步吗?进步了多少?
其次,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说有五个字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第一个,是“一”字,就是“专一”。我们对于一件事物能够专心一意地做下去,必然有能够有一旦豁然贯通之时,因为有了一个专一的问题做中心,就可以围绕这个中心去展开学习。第二个是“集”字,就是“搜集”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迎刃而解”,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第三个是“钻”字,就是深入的意思。第四个是“剖”就是“分析”的意思。第五个是“韧”字,就是说做只有在长期的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的困难,化除种种障碍,才会有所收获。“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先生的五字真言说出了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真谛。
放眼周围的你,每天这样问自己的恐怕不多。不少人的工作不外乎吃“谷种”。年轻时还可以,上了四十岁,工作起来已是捉襟见肘,一过五十,就基本上全“废”了,工作上不出错就算不错了,哪还能来“创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