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静》有感(优选6篇)

读《安静》有感 篇一

《安静》是一本由美国作家苏珊·凯恩所著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人们对安静的态度和反应,并探讨了在嘈杂的世界中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安静的态度以及如何在喧嚣的环境中寻找平静。

《安静》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安静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内向的人更喜欢安静和独处,而外向的人则更喜欢社交和喧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内向的人不喜欢社交,或者外向的人不需要安静。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平衡,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阅读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安静的态度。我发现自己是一个相对内向的人,我更喜欢独自一人思考和工作。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喧嚣和忙碌似乎成为了常态。人们普遍认为社交和活动是成功和幸福的标志,而安静和独处则被视为孤独和失败的象征。这种社会观念让我感到压力和焦虑。

然而,《安静》告诉我,安静并不等同于孤独和失败。事实上,安静是我们思考、反思和成长的关键。在安静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思考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安静也让我们更容易专注于工作和学习,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而社交和喧嚣虽然重要,但也需要适度和平衡。

这本书还提到了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作者给了一些建议,例如创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寻找独处的时间,学会说不等等。我开始尝试这些建议,并发现它们确实有效。当我给自己创造一段安静的时间,我可以更好地思考和创作。当我学会说不,拒绝不必要的社交和活动时,我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内心需求。

读完《安静》,我对安静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意识到安静并不是退缩和逃避,而是一种反思和成长的方式。我也明白了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并不容易,但却是值得努力的。因为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读《安静》有感 篇二

《安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心理学书籍,它探讨了安静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建议来寻找内心的宁静。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安静的态度,并激发了我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平静的愿望。

在现代社会中,嘈杂和忙碌似乎成为了常态。人们普遍认为社交和活动是成功和幸福的标志,而安静和独处则被视为无聊和孤独的象征。这种社会观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常常感到压力和焦虑,觉得自己不够社交和活跃。

然而,《安静》告诉我,安静并不等同于无聊和孤独。事实上,安静是我们思考、反思和成长的关键。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往往被外界的声音和干扰所淹没,很难听到内心的声音。而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安静也让我们更容易专注于工作和学习,提高效率和质量。

读完《安静》后,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安静的空间。我给自己规划了一段独处的时间,每天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远离嘈杂和干扰。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读书、思考、写作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享受安静。这段时间成为了我每天最期待的时刻,让我感到平静和放松。

除了独处的时间,我还学会了说不,拒绝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和活动。在过去,我常常因为害怕错过机会或者被认为是不合群的而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然而,我逐渐明白,我的内心需求和平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说不,保护自己的内心空间。

读完《安静》,我对自己的内向性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接受。我明白了安静并不是退缩和逃避,而是一种反思和成长的方式。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并不容易,但却是值得努力的。因为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对话,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读《安静》有感 篇三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读《安静》有感 篇四

  这本书虽名为安静,但书中的很多语录却可以给当世人一声棒喝。我把它看成一种警醒,一种对于自我的警醒。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我内心的想法相似,甚至可以说,这本书表达了我的内心思想。于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在看这本书时仔细地做了摘抄,摘录了很多意蕴深刻的句子,比如"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

  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我一边摘录一边思考,我们当下的社会很多时候真的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生活在局限之中,虽然我们的世界存在着大爱,但这是不够的。对于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我们恐怕需要一个字——"悟".

  或许我们都缺少那么一份悟性,所以我们总是会被表面的事物束缚,忘记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其实寻找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就像周国平写到的,仇恨的本质是人的局限,而爱的本质是超越。

  不仅如此,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对"悟"又有了新的理解:"悟"由竖心旁和吾字构成,古汉语中的吾就是"我"的意思。所以"悟"即心中有我,这和周国平在书中写到的"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常说的"心"不单单指身体的器官——心脏,还指我们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之所以会想到"悟"这个字,是因为写出这些文字需要有思想深度和一定的人生境界,换言之,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的人无法悟出这一点,更无法用笔写出意味深长的文字。

  遗憾的是,在这个世上,能够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很少,就像周国平说的"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的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大多数人为了生存疲于奔命,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内在的自我,即便难得有休息的时候,也会被很多琐事束缚着。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人的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是分开的,而这种分开产生的影响就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人们会感到痛苦,纠结,甚至无所适从。

  那么,关注自己的内在自我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周国平的答案和我的答案一样,对于人生而言,是达到一种境界——丰富的安静,对于心的境界而言,是丰富的单纯。它们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内在的自信和宁静,让我们能在喧嚣中保持澄净一片,并与外部世界建立恰当的关系。

  周国平在人生的境界和心的境界中都提到了"丰富",却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后者是指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看似不同,但它们其实有很深的联系,能够做到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给予支撑,一旦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的人,就会自然而然的散发出具有超越性的气质,使得他们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不仅仅是情感,还有人、事、物,用万物归一的心境对待这一切。

  而当我翻阅到和《圣经》有关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是永远不会残缺的。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它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是一名听力残疾人,这或许是我的一副枷锁,这幅枷锁把我和身体健全者给区分开。每当看着自己的同学能够毫无顾忌地戴耳机,做剧烈运动时,自己会心生艳羡,当我有着想要尝试的想法时,我的这幅解锁就会阻止我这么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我可以逐渐地释怀。但我明白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依然会介意我是残疾的。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提到的:"心若是牢笼,则处处是牢笼。"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些想法,让我的残疾成为了一座牢笼,在过去,我不敢交朋友,也不愿交朋友,而这损失是由我自己承担的。

  所以,当我看到周国平先生写下这句话时,我的心有些动摇,甚至有些欣喜。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用健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呢?尽管残疾已成为事实,身体上的缺陷会一直伴随着我,但我可以做到的是让我的内在生命变得完整。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了一位对我很重要的女性——海伦凯勒。我在九岁时认识了海伦凯勒这个人,是海伦凯勒改变了我的生活。海伦凯勒也是一位残疾人,聋,盲,哑(之后学会了说话)但是她始终坚持着,尽管她在学习的路上有过泄气的时候,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在沙利文老师的鼓励下,坚强地活着。她正是凭借着这种意志力,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并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她在自己的自传《我的生活》中写了一篇《战胜自己》,她提到:"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残疾是某种惩罚或是意外事故。如果我这样认为,那我将不可能获得战胜它们的力量。我要为我的残疾感谢神灵,因为通过它,我找到了自己。对我来说,常被误解的两个词‘惩戒’和‘惩罚’被定义为灵魂的改造,是锻炼、规则而不是惩罚。内心在这种思想的强烈影响下,我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并且思想不必受到限制,我们可以面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海伦凯勒就是像周国平写到的那样,她发现自己的内在生命是完整的,可以做她想做的事情。在她另一篇《希望之光》中提到:"要正视你的残疾,不要让残疾控制你。让身体上的残疾教你如何忍耐,如何温柔地洞察一切。""超然的世界是是完善的,完全的,是不可分割的……在一个非物质的心灵世界中并不存在失聪或失明的……"不断地从她的文字中体会周国平的语录,让我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件难事,我们可以做到"在上帝眼中无残疾"!

  我明白了为什么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生活》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了。这不仅是海伦凯勒将她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带给人们,也是她带给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希望。我今年20岁,她陪伴了我整整十一年,我每一次阅读她的文章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动,我深深地爱着她,因为她教会了我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光明,爱与希望。正视残疾,发现希望,发现生命的完整!

  当初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所吸引。而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这本书的相遇,带给我的人生很多启发,让我学会超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内在生命的完整。原来,我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读《安静》有感 篇五

  今天,我读了《安静与喧哗》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出自刘墉写给他女儿的信《跨一步,就是成功》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刘墉给他女儿写的一封信,告诉女儿合理安排时间重要性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感到有些惭愧。在生活中我做的不够好,该安静时不安静,该说话时又不说话了。比如说在公共场所,不让大声喧哗,我却大声说话,吵得别人心烦;在学校里别人抢着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却保持沉默。在安排时间方面,我也颠三倒四,该看书时偏去画画;该写作业时偏去看书;该睡觉时偏去看电视……就因为这些,妈妈气的头都大了,因为我总是在该干正经事的时候,干一些业余爱好的事。现在我已改正了以前的坏习惯,就是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启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理安排时间至关重要,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只有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开挖自己更多的潜力,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读《安静》有感 篇六

  俞老师常说,我们要安静。也常对我们推荐周国平的文章,推荐他安静观念。

  纷繁喧闹的世界让我们日益浮躁,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潮流变得浮躁。在那么多喧嚣的事业,虚渺的名利和张扬的感情包围下,我们表面上过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每天从傍晚到深夜,街道上饭店、酒吧、歌舞厅灯火辉煌,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聚会,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放无聊的甚至篡改历史的电视剧。乍一看,多么繁荣豪华的城市,多么丰富的业余生活。实际上没有任何精神价值,人们都丧失灵魂,变成一个空壳在行走。

  浮躁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不知不觉地,写作业心不在焉,正确率不高了;不知不觉地,课堂纪律不好了;不知不觉地,成绩下降了;不知不觉地,对无聊的事特别关心。最好我们放慢脚步,等等远落在后面的灵魂。

  怎样等呢?是停止前进的脚步?当然不是,而是每一步走稳了,踏实了,往前迈进,灵魂才跟得上。也不是说与世隔绝,只做自己的事情,那叫自闭,不是安静。你应该去了解时事,但无意义的事不要关心,更不要去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做实在,才是不浮躁。就像古人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雕刻一件东西,那样做出来是很完美的,而不似现在,几天便交付给你,不但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费用也很高。用心做事,时间不见得多长,收益却很大。

  我自己这段时间是很浮躁的。不说别的,就说几次达标练习,都没考好。 俞老师说我这段时间有点不在状态,萎靡不振,没有先前的霸气,他让我自己想一想,总结总结。我知道,在人们心里自我原谅的力量很大,但这次我认真反思,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学校活动多了,我的心也随之浮躁起来,不像以前,可能把自己给弄丢了,考试中粗心大意,错误百出,心里明白不要粗心,但在不定不静的心绪下考试,自然考不好。我想,使自己安静下来的方法有很多,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看书能使人静下心来,所以我要多读书。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步走稳踏实,而不是这只脚尖刚触底,后一只脚已经迈开,脚面不曾着地。这样的轻浮,虚华,灵魂早已被抛开,只是一个空躯在行走,或者说,在飘。放慢脚步,等等灵魂。

相关文章

读《一杯蜜是练过几只蜂的》有感【经典3篇】

贝壳虽然死了,却把美丽留给人间;春蚕虽然死了,却用丝绸温暖世界;蜜蜂虽然死了,却留下永恒的甘甜。这篇散文主要讲了作者再买蜜的过程中,发现蜜茶涨了一倍有余,惊问其故。女孩却答:“不贵,一杯蜜是练过几只蜂...
读后感2013-06-04
读《一杯蜜是练过几只蜂的》有感【经典3篇】

《太阳石精神》读后感【优选3篇】

书上略微带着些尘土的气息,却掩不住那红红火焰跳动的味道;书面虽有些褶皱,但“太阳石精神”五个大字却清晰夺目。四年的光阴稍纵即逝,从毕业到现在,这本书一直被我遗忘在...
读后感2016-02-02
《太阳石精神》读后感【优选3篇】

苏东坡突围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

苏东坡因富有才华受到小人的嫉妒、逼供、捆扎,但用一首歌唱到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突围优秀读后感(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突...
读后感2011-08-01
苏东坡突围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的读后感400字【优秀3篇】

我这两天看了《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这本书。书中描述了小女孩罗兰和姐姐玛丽在家中度过的一年。小木屋里住着劳拉、玛丽、爸爸、妈妈,还有小婴儿嘉莉。那时罗兰比现在的你我还小,他们冬天存储食物,包括薰麋肉、做腊...
读后感2017-08-05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的读后感400字【优秀3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600字(最新6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不仅仅是一部儿童小说,也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历险小说,他是一部既为孩子也为大人写的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社会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2016-03-06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600字(最新6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7篇【最新3篇】

《培根随笔》在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辩证的讨论,面对身边的社会问题,他尖锐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于改变黑暗的梦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2019-04-04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7篇【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