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1100字(实用3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1100字 篇一
《拉贝日记》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展示拉贝的日记和回忆录,让观众对这位传奇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拉贝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德国人,他在二战期间帮助了许多犹太人,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受启发和震撼。
拉贝是一位普通的外交官,他在中国工作期间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这让他对人类的罪恶感到愤怒和不安,他决定要为受难者做点什么。当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拉贝被任命为纳粹统治下的上海犹太难民区的领事,他利用这个职位为犹太人提供了庇护和帮助。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妻子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为犹太人提供食物、住所和医疗援助。他的善举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
拉贝的善举并不止于此,他还为犹太人提供了培训和工作机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和歧视。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要让每个犹太人都能享受到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和尊严。”他的言行展现了他对人类尊严和平等的坚定信念。
然而,拉贝的善举并没有得到纳粹政权的认可和支持。相反,他被指控涉嫌违反纳粹法令,并被迫离开了中国。回到德国后,他受到了纳粹的监视和迫害,最终在战争结束后被捕并处决。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感受到了拉贝的勇气和坚定。他在面对世界上最黑暗的时刻,选择了为人类尊严和正义而战。尽管最终他的善举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依然坚守了自己的信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拉贝日记》让我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拉贝选择了与纳粹政权对抗,保护了犹太人的生命和尊严。他的行为展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辉,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纳粹政权的残暴和无情让人们看到了人类的罪恶,而拉贝的善举则证明了人类的善良和勇气。
通过观看《拉贝日记》,我被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和震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对正义和人类尊严的追求。拉贝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他的善举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1100字 篇二
《拉贝日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通过展示拉贝的日记和回忆录,让观众深入了解了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拉贝在二战期间帮助了许多犹太人,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拉贝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拉贝在中国工作期间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这让他对人类的罪恶感到愤怒和不安。他决定要为受难者做点什么。当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拉贝被任命为纳粹统治下的上海犹太难民区的领事,他利用这个职位为犹太人提供了庇护和帮助。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妻子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为犹太人提供食物、住所和医疗援助。他的善举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
拉贝的善举并不止于此,他还为犹太人提供了培训和工作机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和歧视。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要让每个犹太人都能享受到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和尊严。”他的言行展现了他对人类尊严和平等的坚定信念。
然而,拉贝的善举并没有得到纳粹政权的认可和支持。相反,他被指控涉嫌违反纳粹法令,并被迫离开了中国。回到德国后,他受到了纳粹的监视和迫害,最终在战争结束后被捕并处决。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感受到了拉贝的勇气和坚定。他在面对世界上最黑暗的时刻,选择了为人类尊严和正义而战。尽管最终他的善举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依然坚守了自己的信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拉贝日记》让我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拉贝选择了与纳粹政权对抗,保护了犹太人的生命和尊严。他的行为展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辉,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纳粹政权的残暴和无情让人们看到了人类的罪恶,而拉贝的善举则证明了人类的善良和勇气。
通过观看《拉贝日记》,我被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和震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对正义和人类尊严的追求。拉贝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他的善举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1100字 篇三
《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1100字
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我认为它会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认可的电影。虽然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就应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
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一样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以前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以前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应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能够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应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这一丝光明,不但是爱,而且是大爱。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光推移,那种群众梦魇因为没有得到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向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应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取。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光的推移对“群众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涉及“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中国电影来说,从已经拍摄过的那几部来看,都没有做到“正常的表达”,因此也就谈不上升华和质询。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发现人性,升华人性的故事。它虽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但它并没有潜力和资格去升华和质询中国人的群众伤痛。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