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实用5篇)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一
《末代皇帝》是一部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该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对历史的洪流和个人命运之间的交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影片以溥仪的童年开始,他被选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然而,溥仪并没有真正的权力,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被帝国主义势力所操纵。影片通过展示溥仪在紫禁城的孤独和无助,让观众对他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溥仪在成年后被迫退位,清朝灭亡,中国成为共和国。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经历了流亡、监禁和改造等多个阶段。这部电影通过展示溥仪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和反思,让观众对他的个人转变产生了共鸣。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无知,试图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然而,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他只能作为普通人默默地生活在尘世之中。
电影中的配乐和摄影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配乐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哀伤,与溥仪的命运相得益彰。摄影则通过精美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帝国的辉煌和衰落。整个电影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出色,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
通过观看《末代皇帝》,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溥仪的一生是一个微小的个体在历史巨轮中的沧海一粟。他的命运被操纵,他的选择被限制,他的人生轨迹被他人决定。然而,他仍然努力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试图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一丝尊严。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在历史的漩涡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我们也有权利和义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尊严。
《末代皇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溥仪的命运,让观众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探讨。我深深被这个故事打动,它让我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这部电影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观众,让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二
《末代皇帝》是一部真实而感人的电影,通过讲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让观众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观看这部电影后,对中国历史的洪流和个人命运之间的交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电影展示了溥仪作为一个傀儡皇帝的孤独和无助。他没有真正的权力,只是一个被操纵的工具。在紫禁城里,他经历了无尽的寂寞和束缚。这让我对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溥仪的命运让我想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弱者,他们也被迫接受外来势力的统治,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他被迫退位,清朝灭亡,中国成为共和国。电影通过展示溥仪在流亡、监禁和改造中的经历,让观众对他的个人转变产生了共鸣。在困境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无知,试图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然而,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他只能作为普通人默默地生活在尘世之中。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命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但我们仍然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影片的配乐和摄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配乐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哀伤,与溥仪的命运相得益彰。摄影通过精美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帝国的辉煌和衰落。整个电影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出色,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
通过观看《末代皇帝》,我对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与无力,但也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尊严。溥仪的命运让我对中国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个故事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观众,让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三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
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四
他的一生一直在经历被迫的离别,唯一从没有离开过他的只有谎言。他不断接受着单边的表面信息,永远找不到立场与之辩驳,最终只能带着怀疑死去。这是一个万人之上的傀儡的故事——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离别和欺骗,是我认为溥仪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词。离别是可以感知得到的,尽管每次都赶不上;但欺骗却只在暗地里贯穿着他的一生。溥仪在儿时就被困在一个对他来说是真实存在过的乌托邦,众人都愿做围墙里的表演者,满足小皇帝的一切要求。他们为了继续活在大清王朝的世界里,或是为了留在宫里谋取贪污利润,而对溥仪隐瞒外面的世界。直到溥仪终于发现墙外的异样,又同时经历了奶妈的离开,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巨大的谎言里,被困在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虚假王国,但那时他还太小,没法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溥仪在长大后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和自己万人之上的地位带来的责任,他想改革或者逃离,做能配得上皇帝称号的人。可他虽不昏庸,但确实无能。无能使他再一次落入日本人真诚表象的陷阱,身在局中还自以为可以利用别人重建自己的帝国。我能理解他的行为,如果你没有价值,就不会被利用。二者似乎是共生共存关系,可我依然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作为处于当时社会中的最高地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面极其狭窄。那些狡诈的人总是带着一副真诚外表,在猎物已经陷于牢笼中才露出真实面目。
溥仪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里后,前半生的经历激起了他对世界的怀疑。他不相信同监房里的那些人会悔改,他们的服从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他认为曾经的仆人是被狱长派来监视他的,自己正在被软禁。他拒绝招供或是悔改,因为认为自己唯一的错误就是被人欺骗而开始了长达半生的傀儡生活。他只不过是又落入了新一个当权者的手里,这次他决定要保持怀疑,绝不再像自己的前半生一样轻信别人的一面之词。但直到在幕布前看到二战的纪录片时,溥仪才刚看到完整的世界,然后悔过,狱长成了他尊敬的人。他有了新的世界观。
只要曾被欺骗过,身后就会跟着欺骗的影子。“吃一堑长一智”对于敏感多疑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害怕再次遭受欺骗,然后开始猜忌一切值得猜忌的事,患得患失,忽略真正的重点和他人埋好的陷阱,然后再次被人欺骗,循环往复,直到变得极端偏执。我似乎就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远了,看到溥仪说想要利用日本人时、看到他质问狱长时,我就像看到了自己。当人恐惧周围的一切时,别人的真诚也被我怀疑,别人的恶意也被我忽略。
常人又何时不被人欺骗,我们每个人活在社会中,就是活在谎言中。看完电影之后,我突然感到作为一粒渺小的沙砾或许也有些好处,平凡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受到的最大谎言也不过是关于情感与金钱。溥仪经受的那些欺骗关乎国家与社会,当谎言的泡沫破裂后,他需要承受的的是一次次内心的崩塌、重建、再崩塌。我甚至觉得溥仪的无能是片面的,他能够顶住压力活过漫长的一生就已经足够伟大。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五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