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优选3篇)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一
《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该片通过对一位村庄中的农村教师的生活和教学进行记录,展现了这位教师在贫困地区艰苦环境下坚守教育事业的奋斗和付出。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对教育的意义和教师的伟大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电影以一个村庄中的小学教室为背景,通过记录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展现了他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这位教师不仅要应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尽可能地给予每个学生更好的教育和关怀。
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教育改变命运”的字样。这句简短而富有力量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贫困地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但这位教师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他更是给予学生们希望和勇气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只有通过教育,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贫困。
电影中还展现了这位教师的坚持和努力。尽管面对困难和压力,他仍然坚守在教育的一线,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他的付出和坚持,无疑是对教育事业的最好诠释和表达。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给予希望和改变的力量。每个教师都应该像电影中的这位教师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二
《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记录一位在贫困地区坚守教育事业的教师的生活和教学,让我对教育的价值和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电影中的教师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在贫困的山区教学,面对的是来自家庭和环境的各种压力和困难。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他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改变了一个个学生的命运。
电影中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孩子们的榜样和引路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影响着孩子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潜能。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培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只有通过教育,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电影中的教师还展现了坚持和奉献的精神。尽管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依然坚守在教育的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他不仅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学生生活的改善。他的付出和努力,无疑是对教育事业的最好诠释和表达。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教育的意义和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塑造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过程。每个教师都应该像电影中的这位教师一样,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未来带来希望和改变。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篇三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3篇
《一个人的课堂》电影是国内第一部倡导全民互动公益,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师的爱心之作。电影讲述的是一所山区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和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影片将落寞寂寥的乡村中二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小编在此跟大家分享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希望同学们喜欢!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篇1)
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老师的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发布会在北京天健宾馆举行。这部影片由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近日,片方将发起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孙海英在影片里饰演一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面对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诱惑,仍坚持了这个代课教师身份。而童星王乃训饰演了一个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也是电影里西甲小学最后一名学生。据导演李军林介绍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能够邀请到孙海英老师出演宋文化是他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惊喜。导演介绍,他是通过微博发私信邀请孙海英老师参与演出,孙老师看罢剧本,当即答应自降片酬出演。拍摄时,孙海英对影片倾注了极大热情,片中背着几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连续几天的拍摄,没有用替身,都是孙海英老师自己背着黑板,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主演韩三明凭借电影《三峡好人》荣获十四届智利电影节影帝,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电影发布会上,片方将发起的“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中国现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导演李军林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留守儿童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在发布会上,李军林导演说:“我们社会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如果遗忘和抛弃他们,我们的内心才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篇2)
《一个人的课堂》给了我很大启示,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回忆了
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我”也不例外,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但一着急,忘了拿球鞋,只好又回到教室。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者,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以为我是来上课的,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声音洪亮,每一言、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虔诚。讲完课,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我”被他的诚恳,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是呀,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真诚地对待生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就拿我来说吧,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开始,我很不乐意,觉得那样做耽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我心不在焉,他们有不会的题,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讲。后来,我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这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
直到今天,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提醒我: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诚恳地对待一切,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篇3)
周四一二节课是古老师的语文课例研究与分析,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接触到很多著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接触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古老师也尽力将我们带离“年轻的老教师”这个窠臼,古老师告诉我们,新型的课堂不能再一言堂,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与灌输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古老师还说试教与实习阶段是我们最自由的阶段,没有社会功利,没有上级压力,我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设想来上课,上自己最理想的课。这些,都是理论上的,现实呢,总是要与理论有所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是马上就显露出来了的。
三四节课就是我们的微格教学课,我们的微格教学是七八个学生一组,一个人上去讲课,其他人在下面充当学生听课,理论上来说,这是很好的,可以上我们最想上的课,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教师技能,可是,微格教学是一种模拟教学,模拟贵在相似,老师这个身份是个人可以自己掌控的,但学生就不一样了,这需要别人的合作,要别人的自觉。在我们的课堂里,不论什么老师上什么课,总是很少学生会认真听老师讲,大学生们都太有主见、太有个性了(这些,有很多是立足于无知的,因为无知,所以没有敬畏)。真正的教师在上课都要玩手机的学生,在自己的同学模拟老师的课堂上,能把学生这一角色扮演到多逼真的地步?因此,不管是谁在讲课,几乎都是一个人的课堂,一言堂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因为没有学生可以呼应他,一个老师,六七个学生,一个低头刷微信,一个埋头打游戏,一个睡觉,两个聊天,另一个做自己的事,还有一个在发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除了自己讲自己的以外,还能怎样?也许,课不吸引人是一回事,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兴趣是很缺乏的,不管对什么都显得兴趣缺乏(除了对八卦),因此,在小学生、中学生的模拟课堂里,要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相互合作一下的话,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就可以出现古老师说的那种理想状态了,问题在于,这个关键的就是我们缺乏的,正如一个老师时常在感叹的“现在的年轻人太有主见,太没协调性了”,这个协调性就是我们很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