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经典3篇】
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 篇一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该片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以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感人故事。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故事所感动,思索了很多关于人性的问题。
影片讲述了一个无法忘记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影片通过描绘主人公阿民与他的两个兄弟阿甲和阿乙之间的感人友谊,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阿民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他希望自己的两个兄弟都能够接受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然而,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无法同时上学。于是,阿民决定辍学,将自己的学费给了阿甲,让他能够继续上学。而阿乙则成为了一个小学生,他常常带着一本字典坐在石桥上自学。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让我不禁感叹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
影片中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阿民的两个兄弟被敌人抓走,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拯救兄弟,阿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在战场上,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成功救出了他的兄弟。这一段情节让我对于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这部电影在情感上给人以震撼,同时也让人思考人性的价值。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会得到激发。阿民为了兄弟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这种牺牲和奉献令人动容。而在战场上,他用智慧和勇气成功救出了兄弟,这展现了人性中的伟大和勇敢。
总的来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故事,它让人们思考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作品,它激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让我深受触动。
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 篇二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该片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于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的思考。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北平,讲述了一个贫困农村的故事。主人公阿民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他希望自己的两个兄弟都能够接受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然而,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无法同时上学。于是,阿民决定辍学,将自己的学费给了阿甲,让他能够继续上学。而阿乙则成为了一个自学成才的小学生,他常常带着一本字典坐在石桥上自学。影片通过描绘这种无私奉献和默默无闻的奋斗,让我深深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影片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阿民的两个兄弟被敌人抓走,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拯救兄弟,阿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在战场上,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成功救出了他的兄弟。这一段情节让我对于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被故事所感动,思考了很多关于人性的问题。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会得到激发。阿民为了兄弟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这种牺牲和奉献令人动容。而在战场上,他用智慧和勇气成功救出了兄弟,这展现了人性中的伟大和勇敢。
总的来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让人深受触动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故事,它让人们思考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作品,它激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让我深受触动。
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 篇三
关于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 。该片使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一出像纪录片的电影,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在该片中张艺谋保留了演员本身的名字。
【范文一】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再次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觉得感慨颇多。
我还记得最开始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特意放给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13年,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想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也会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也希望能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想这样一定能使我们农村、山区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校长在这段时间安排全体师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所有老师都明白校长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来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滑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我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成绩甘于奉献。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行老师的协作能够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范文二】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画线的词删掉。),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语意有误,删)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呼应题目—&mdas
h;一个都不能少!)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对比突出,令人深思。)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范文三】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 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范文四】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只有13岁的魏老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老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只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老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后决定自己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通过电视台终于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老师只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老师的责任,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老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老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去寻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通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老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让自己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