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精简3篇)
央视《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篇一
央视《见字如面》是一档非常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通过给普通人写信的方式,让人们有机会向自己心中的重要人物表达感激之情或者诉说内心的痛苦。这个节目以其真实、感人的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在这个节目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是明星写给家人的信。明星们在荧幕前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用真挚的文字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之情,让人们感动不已。这些明星在娱乐圈的光鲜亮丽背后,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家庭情感。通过这个节目,他们有机会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心声,也让观众们更加亲近他们。
除了明星写给家人的信,节目中也有普通人写给自己心中的重要人物的信。这些信件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是为了感谢,有的是为了道歉,有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些信件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触动了观众的心弦。通过这个节目,普通人们有了一个倾诉的平台,他们可以借助这个节目向重要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宽慰和释放。
在观看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我被信件中的真情所打动。有的信件中,人们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他们用文字诉说着自己的心声,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死之间的深情厚意。有的信件中,人们向对方表达了感激之情,让人们看到了温暖和感恩的力量。这些信件让人们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和理解他们。
通过观看央视《见字如面》这个节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力量。文字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表达方式,它能够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个节目给了普通人们一个倾诉的机会,让人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个节目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星们平凡的一面,让人们更加亲近他们。通过这个节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央视《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篇二
央视《见字如面》是一档非常感人的电视节目,通过给普通人写信的方式,让人们有机会向自己心中的重要人物表达感激之情或者诉说内心的痛苦。这个节目以其真实、温暖的内容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在这个节目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信件中,人们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他们用文字诉说着自己的心声,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死之间的深情厚意。有的信件中,人们向对方表达了感激之情,让人们看到了温暖和感恩的力量。这些信件让人们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和理解他们。
在观看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我被信件中的真情所打动。这些信件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是为了感谢,有的是为了道歉,有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些信件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触动了观众的心弦。通过这个节目,普通人们有了一个倾诉的平台,他们可以借助这个节目向重要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宽慰和释放。
除了普通人写给自己心中的重要人物的信,节目中也有明星写给家人的信。明星们在荧幕前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用真挚的文字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之情,让人们感动不已。这些明星在娱乐圈的光鲜亮丽背后,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家庭情感。通过这个节目,他们有机会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心声,也让观众们更加亲近他们。
通过观看央视《见字如面》这个节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力量。文字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表达方式,它能够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个节目给了普通人们一个倾诉的机会,让人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个节目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星们平凡的一面,让人们更加亲近他们。通过这个节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央视《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篇三
央视《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导语:《见字如面》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见字如面》第一季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1】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作文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
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虽然我给的你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而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
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2】
【《见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档英国综艺,名为《Letters Live》(汉译:见信如晤)。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在英国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参与其中。有趣的是,与英国相比,中国的《见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显出了欧洲的“极简主义”。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不多的听众。(摘自公众号“毒舌电影”,作者罗罔极。)】
无论作为一个有执照的文盲老清新,还是资深笔友控,或者朗诵爱好者,这样的一期节目简直各种意义上正中靶心,毫不犹豫找来看。
——完全没让人失望。
在腾讯视频看的合集,据说在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是分段的。
主持人:翟毓红;
拆信人: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教授);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
1、《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时间: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
写信人:黑夫/惊;收信人:衷;读信人:林更新。
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秦国将士,从战场上写回家给大哥衷,问候母亲,索要冬装和钱,请求看好新娶的媳妇儿,提醒新封的爵位会有人送到家。
问问冬装的布料卖的贵不贵,要是不贵就寄衣服,要是太贵了就只寄钱——钱要多多的寄,不然在前线就要活不下去了。
信以两份简牍的形式留在了衷的墓里,同墓葬的并没有黑夫和惊。
2、《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日期:1941年9月20日)
写信人:萧红;收信人:张秀珂;读信人:归亚蕾。
萧红死于1942年1月22日,写下这封给弟弟的信时正是身患重病的最后时光。
她与弟弟多年不见,离家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后来时局动乱,相互的通信时断时续,没能再见到面。萧红总觉得他还小,回想起自己回信时口吻总还像和孩子说话,可后来才知道他也成了位战士。
她说,见到了别的战士,忽然就不再想见你了。因为我知道,你们都是一样的。
“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在当年的左翼青年里,萧红算是比较不合主流的异类,她的小说题材和思想围绕个体与家庭情感命运,在时局下显得“格局小”“眼界不高”,以至于在萧军及其文化朋友圈内被认为是个“只会写两笔散文”、才华不高的作者——这也成了“二萧”最终分道扬镳的主要理由。
直到她去世多年的八十年代后,重新受人关注。对人类个体情感的关怀,历经时代变迁后,反倒拥有不变的动人力量。
大约是固化了这样的印象,在她的家书里,听到一句“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尤为感怀。个体的命运,终究是与其生活的环境休戚相关的。
拆信人说,信里没有死亡的绝望,我却觉得,那恰是一个若有所感的人娓娓道来的诀别。
3、《鳄鱼,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原名:《祭鳄鱼文》)(时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写信人:韩愈;收信人:鳄鱼;读信人:张国立。
韩愈进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路上还夭折了一个小女儿,满怀愤懑,在潮州治理鳄鱼时怒写檄文,读来简直指桑骂槐,辛辣已极。
翻译很有现代风格,甚至带有一点网络戏说的味道,个人不算特别喜欢。但张国立演绎得真心好,要没有配着原文字幕,简直真就像那么一回事。
4、《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时间:2007年7月2日)
写信人:蔡琴;收信人:媒体;读信人:归亚蕾。
结合背景,是一封锤在心头沉沉闷痛的信。
很少人会在意,蔡琴其实是杨德昌不顾自己已婚身份苦追回来的。友邦惊诧的是,杨德昌提出要与她柏拉图式地维持无性婚姻,她也就答应了。直到他恋上了别的女人,还养育了共同的孩子。
更为人熟知的是,到头来杨德昌评价道:“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而蔡琴回应:“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这时候再来听这封信,字句令人惊叹。
杨德昌去世了,各路媒体第一时间疯狂把蔡琴的名字和他的死讯捆在一起。人们急不可待地期望从她那里得知她的反应,而她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婚姻十年,离婚十二年,她说过,该离的婚我离了,该开的刀我开了,该减的肥我减了,我不会再嫁人了。可得知他的死讯,她仍肯向整个世界承认,心里有“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感恩他死的时候,最爱的人在身边。后悔没有早一点离婚,让他早一点得到幸福。
这里拆信人的反应其实很有意思。许子东,男性,更多关注蔡琴简直是一场单方面的痴恋;而杨雨,女性,更多感叹的是一般女人,心里怀不下这样的宽恕。
其实又怎会有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单方面付出没有回报呢,蔡琴倾其所有信任和热爱着杨德昌的人与才华,杨德昌也将自己才华的成果几乎奉献了一半给她。
也谈不上什么宽恕,因为爱从未消失,也从未转化成怨恨。
她说,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的爱过。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全场最喜欢归亚蕾的朗读,不温不火的,却绝不是平淡无味。处理萧红的信几乎没有起伏,蔡琴的信却在要紧处微微抬高加快过。
她知道写信人在说什么。萧红全身心陷入梦呓一般的回忆里,可蔡琴在清醒地品尝着现世的痛苦,又以如她歌声般宽厚沉稳的温柔包裹。
5、《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时间:1983年3月20日)
写信人:黄永玉;收信人:曹禺;读信人:王耀庆。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时间:1983年4月2日)
写信人:曹禺;收信人:黄永玉;读信人:张国立。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有这段话,几乎也不必说什么了。
得友如此,对彼此都是可传世的珍宝。
还记得不久前那一连串此起彼伏的“我喜欢”“我也喜欢”吗?网上的喧嚣吐槽可以假装没看见,可是王姓导演和秒回转发的知名演员们,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虚过吗?脸上感觉到火辣过吗?
6、《<甜蜜蜜>这首歌,是我录唱最快的》(时间:1979年)
写信人:邓丽君;收信人:庄奴;读信人:蒋勤勤。
大陆乔羽,香港黄霑,台湾
庄奴。邓丽君泰半歌曲出自庄老,二人据说却只见过一次面。
查了下,1979年邓丽君已经颇有名气了。写给庄老的信,固然如拆信人所说的,小心翼翼像个小学生,可不知是不是因为蒋勤勤甜蜜蜜的笑容,我觉得呀,字里行间,别有一番受宠的爱徒才有的满心喜悦。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3】
《见字如面》上,还有蔡琴写给媒体的信,是关于前夫杨德昌逝世的,其中一句尤为打动人:
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嘉宾许老师说,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没有人对你说过这句话,那是遗憾的,这是比任何情话都要有分量的话(大意)。
我在想,许老师莫非也是有故事的人?
回头来看蔡琴,她和杨德昌经历了十年无性婚姻。杨德昌说,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蔡琴却认为,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虽然杨德昌婚内出轨,蔡琴还是痛快的成全了他。
杨德昌过世后,蔡琴给媒体的信中说,如果早知道他离开得这么早,应该早点放他走,让他多和爱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大意)。
到底要多么宽广的胸襟才能承载起这样一份伟大的爱啊,最后在时光无涯中,化为一声叹息。
如果换个角度想,也只能如此了,其实是毫无办法。因为后任比她漂亮,比她能干,还比她有品位啊。有家世也有才华,蔡琴又能怎么样?
她那么爱他,还能接受无性婚姻这样荒谬的条件,然而杨德昌出轨后,和后任很快结婚,也很快有了两个孩子,这又是多么讽刺。
或许,有一种爱,就如蔡琴歌里唱的:
有一种爱啊,淡淡的
却能给人希望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
可以温柔却有力量
她在五十九岁那年开演唱会的时候说:
该离的婚,离了;该开的刀,开了;该减的肥,减了;该穿的新衣服,穿了。我蔡琴,不会再嫁人了。
不管这样的结局多么令人唏嘘,也多么让人感慨无私的爱的崇高,我只想说,嫁人还是不要嫁给不够爱我们的人。
《见字如面》里,还有一封是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以及曹禺回给黄永玉的信,文字真真好,有几句话特别醒脑,叫人燃烧,如遇这样的挚友,如获无价之宝。
曹公曹公!你的书法照麻衣神相看,气势雄强,间架缜密,且肯定是个长寿的老头,所以你还应该工作。工作,这两个字几十年来被污染成为低级的习俗。
在你的生涯中,工作是充满实实在在的光耀,别去理那些琐碎人情、小敲小打吧!在你,应该:“全或无”;应该:“良工不示人以朴”。像伯纳•萧,像伏尔泰那样,到老还那么精确,那么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在纽约,我在阿瑟•米勒家住过几天,他刚写一个新戏:《美国时间》,我跟他上拍练场去看他边拍边改剧本,那种活跃,那种严肃,简直像鸡汤那么养人。
他和他老婆,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轮流开车走很远的公路回到家里,然后一起在他们的森林中伐木,斫成劈柴,米勒开拖拉机把我们跟劈柴一起拉回来。两三吨的柴啊!我们坐在米勒自己做的木凳饭桌边吃饭。
我觉得他全身心的细胞都在活跃,因此,他的戏不管成败,都充满生命力。你说怪不怪;那时我想到你,挂念你,如果写成台词,那就是:“我们也有个曹禺!”但我的潜台词却是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践了你。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这几段文字真是精妙,读了好多遍,依然爱不释手。朋友之间能这样坦诚,已不多见。还能一针见血提出意见,敢于说出朋友的作品哪里不好,直言不讳说不喜欢,试问现在有几人敢于这么做,又有几人不玻璃心勇于接受?
曹禺将这封信表框起来,放在家里,每次深陷“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被势位所误,就拿出来看看;并且还给夫人看、子女看,一家人一起看。
曹禺这样的大师,勇于接受黄永玉年龄要比他小得多,在当时名气还没他大的这位挚友的意见,胸襟气度自不必说,挚友之间理应如此。
在《见字如面》的节目里,王耀庆与张国立,分别读黄永玉和曹禺的信,特别有感染力,感情代入也到位,我忍不住又多听了几遍。
我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关注综艺节目了,没想到挖出这么一个宝贝来,接下来的日子也有了期待,我会继续守护,与过去的人事交叠重逢,也是幸事一件。
写信,是一种牵念。茫茫人海,有人从远方传来一封书信,此身渺渺是何等荣幸。有人劳心挂念,便不应相负。
见字如面,见信如唔,也有未尽之意。如你来信,昔期将至,此信绝不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