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优质3篇)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一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七月和安生在高中时期的友谊、爱情和成长。这部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对青春期的回忆,也让人深思友情和爱情的真谛。
电影以七月的视角展开,她是一个内向、自卑的女孩,对于学习和成绩有着极高的追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生,她是一个活泼开朗、自由奔放的女孩,对于学习并不那么在意。两个人的性格差异使得她们在初识时并不合得来,甚至互相看不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逐渐发现彼此的优点和魅力,开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友情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七月和安生在彼此的帮助下,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摆脱了对外界的束缚和压力。她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惑。尤其是在高考前夕,安生为了帮助七月走出阴影,毅然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一幕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思考了友情的真正价值。
除了友情,电影中还展现了深沉的爱情。七月和安生都爱上了同一个男生——陈寒。陈寒是一个温柔善良、有责任感的男生,他在两个女孩之间游走,最终选择了七月。这一情节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复杂和痛苦,也让我思考了爱情的选择和坚持。安生虽然失去了陈寒,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而真实的。剧情虽然简单,但却贴近生活,让观众能够有共鸣。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尤其是周冬雨和马思纯的精彩演绎,让人们对七月和安生的形象感到真实可信。导演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到位,使得整部电影更加贴近观众的心灵。
总的来说,电影《七月与安生》通过讲述七月和安生的故事,展现了青春期的友情和爱情的美好和复杂。它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思考了友情和爱情的真谛。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青春片,更是一部让人感动和思考的作品。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二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让人动容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女孩在青春期的友情和成长。这部电影不仅让人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也让人思考了友情和成长的意义。
电影以七月的视角展开,她是一个内向、自卑的女孩,对于学习和成绩有着极高的追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生,她是一个活泼开朗、自由奔放的女孩,对于学习并不那么在意。两个人的性格差异使得她们在初识时并不合得来,甚至互相看不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逐渐发现彼此的优点和魅力,开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友情是电影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七月和安生在彼此的帮助下,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摆脱了对外界的束缚和压力。她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惑。尤其是在高考前夕,安生为了帮助七月走出阴影,毅然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一幕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思考了友情的真正价值。
除了友情,电影中还展现了深沉的爱情。七月和安生都爱上了同一个男生——陈寒。陈寒是一个温柔善良、有责任感的男生,他在两个女孩之间游走,最终选择了七月。这一情节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复杂和痛苦,也让我思考了爱情的选择和坚持。安生虽然失去了陈寒,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而真实的。剧情虽然简单,但却贴近生活,让观众能够有共鸣。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尤其是周冬雨和马思纯的精彩演绎,让人们对七月和安生的形象感到真实可信。导演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到位,使得整部电影更加贴近观众的心灵。
总的来说,电影《七月与安生》通过讲述七月和安生的故事,展现了青春期的友情和爱情的美好和复杂。它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思考了友情和成长的真谛。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青春片,更是一部让人感动和思考的作品。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三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导语:人们绝对需要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经历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七月与安生》正是这么一部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影《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1】
七月比安生要复杂。表面上七月是一个乖孩子,学校的三好学生,家里的乖宝宝,一切沿着既定轨迹走着。与安生成为好友也许是计划外的事,安生奔放叛逆,与七月格格不入。可是安生的洒脱自由,也是七月内心的羡慕。七月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安生。与安生的相遇是选择也是宿命。
安生流浪各地,七月跟着她的明信片走遍世界,却从不离开家乡,其中一个原因也许就是害怕自己真实的内心被激发而不可收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七月十分羡慕、甚至嫉妒安生。七月羡慕安生的忠于内心和胆大妄为。说实话,每个人心中都有叛逆的因子,其实大多数青春期的乖乖女多多少少羡慕过那些坏女孩,幻想过自己像他们一样抽烟喝酒打架,呼朋唤友,和不同的男孩子谈恋爱。但是大多是人没有遇到一个像安生一样的朋友。
可是,想象总会被现实击碎,七月心中的安生尽管叛逆,却是真实的忠于自我的那个人。在两人同游上海的时候,七月知道原来安生这些年为了生存也曾放纵,她讨厌这样的安生,也讨厌当年逼走安生的那个自己。
“我恨你,可是我也只有你。”无论他们如何相互伤害,永远会被紧紧绑在一起,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无法剥离。安生曾经替七月过她向往的生活,而七月就像安生心中完美的白月光。
把我的胳膊借你靠
安生,人不如其名,一点都不安生。学习不好、不听话、叛逆,没有家庭温暖的安生有自己的一层保护壳。遇到七月以前,安生是孤独的,遇到七月以后,安生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安生心中,七月是她唯一的朋友,甚至是亲人。
所以在第一次从七月口中听到家明这个名字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以后七月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七月,朋友的爱会被分走一大部分。她又一次感到了孤独、不安甚至是背叛和嫉妒。
“我爱你,所以我不希望你去爱别人。”也许,安生从始至终都没有爱过家明,她只是不想让家明抢走七月。这无关性别,而是从没体会过亲情、友情的安生的一种独占心理,希望在七月心中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那个人。
安生是个简单的人,但是她不傻。离开家,更多的是因为自己不想成为七月的敌人,也许她敏感地意识到了如果自己不离开,她和七月很可能貌合神离,最终形同陌路,而安生不愿意变成这样。所以她跟着一个合适的人,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开始了北漂生活。这段流浪的日子里,安生与七月一直相互通信,从明信片上知道对方的生活现状,也体会对方的、与自己截然不同的那个令人羡慕的人生
。也许真的是距离产生美,再亲密的朋友之间也需要隔着一个安全距离,在明信片上的七月与安生仿佛回到十三岁初识得美好,带着对方去看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同时拥有自己和对方的两个人生。当然,除了那句“问候家明”。安生真的是在关心家明吗?也不尽然吧。
青春要是永远停留在十三岁该有多好。安生永远可以是七月最重要的那个唯一。
当然电影中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得处理,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一部值得回味思考的电影就可以列入好电影的范围。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2】
整部电影很有岩井俊二的`风格,慢慢地一种嘲讽命运的残酷。配乐和影像风格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曾国祥细腻的风格,无论是技巧还是风格,都呈现出艺术品的特质。至于表演方面,周冬雨奉献了演艺生涯最精彩的表演,马思纯维持了一贯的水平。两个女孩的情感变化,在他们充满张力的表演中,一部部走向没有希望的悬崖。
真绝望啊。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大部分的中国电影愿意,顺理成章。而这部电影,是为了结局而讲故事。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残忍的爆发。两个女孩性格的铺垫,也都为了最后那视死如归的流浪。
两个女孩,仿佛是一个人。但是安生羡慕七月的安稳,七月又羡慕安生的自由。
可是安生不知道,七月的安稳是牺牲了所有关于自由的幻想,而七月也不知道安生的自由是牺牲了所有关于安稳地依赖。两个女孩在不同的风格中凝望着对方,并想成为对方。可他们并没勇气朝另一个自己迈开一步。
安生害怕失去自由,七月害怕失去安稳。
直到安生发现自由久了,想回归安稳,老天都会和你作对;直到七月发现,想一直安稳,却注定被安稳抛弃。
无论什么样的日子,过得太久,日子就会嫌弃你的。
于是七月背起行囊,选择像安生当初一样流浪;于是安生爱上一个普通的男人,选择像七月当初一样,过上安稳的日子。
可是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残忍的事情,因为承受过太多伤痕累累,他们却仍然走上与当初选择截然相反的道路。似乎青春就白白浪费,但青春不会浪费的,走过的就值得珍惜。
虽然只是有一点点无奈。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3】
在我的观影史上,最好的电影都是西方的,后来韩国的一些电影不错,越来越好看,但自从我198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却是:还没有到能够看的程度。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小时候看过些描写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电影,比如《小兵张嘎》之类的(我们小学的一位长着娃娃脸的小女生还被选中在电影里出演一个群众演员——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电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个样板戏,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见过的奇观是:为了一个电影的评价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开会定夺(以大庆王进喜为原型的《创业》)。你能想象美国总统副总统开会定夺一部好莱坞电影能不能上映吗?那个时候大家完全没有电影可看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改革开放之后我去了美国,回来后看到中国有电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传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国际电影节得奖了。我把近年来的获奖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的,一类是现实主义的,前一类如张艺谋的电影;后一类如贾樟柯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经达到了电影艺术的巅峰。然而,不客气地说,属于商业电影范畴的各种类型片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像郭敬明韩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专业导演做的,只能说是蹒跚学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锦华,问她对《小时代》的评价,她老实不客气地对我说:你别跟我提这个,那根本就不是电影)。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类型片还没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来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剧片,票房动辄过亿的都是这类,中国观众对于宣传教育片的反弹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除了喜剧片,严肃一点的全都无法接受,没人看。记得《万箭穿心》上映前,营销忽发奇想,想让文化人来帮助宣传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后想句宣传词。我看后觉得非常好,想的宣传词是:这是曹禺《雷雨》之后最好的一个悲剧。没想到被他们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传语中出现“悲剧”二字,票房就完全没指望了。难道中国的观众已经完全受不了任何严肃和沉重的话题了?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严肃主题的现实主义影片还是在艰难地发展着,我们看到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绘了一个普通的人际关系,一个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过《七月与安生》之后,我欣慰地感到: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准了,而且已经相当好看了。影片描写的是两个女孩的友情,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以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悲欢离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验着她们的友情,她们的友情命运如何?是中断还是延续?最终是个什么结局?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带着这个悬念,从头到尾,不能释怀。一个剧,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这部电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节让人觉得合理、合适、合乎人物关系的逻辑。就像沈从文有一次所说的,写小说的秘诀就在于“合适”,这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国的电影观众除了被宣传受教育和无厘头搞笑之外,也会慢慢成熟起来,而成熟起来的观众需要思考,需要感动,不仅需要被逗笑,还需要跟着剧情流泪,需要能够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引起共鸣的作品。就像那些得奖影片可以被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一样,类型片中也有这样两类:在那些悬疑片、喜剧片中,其中的情节都是人一生也不会碰到的事,其中的人物也是人从来不会在现实中遇到的人,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电影。而我相信,人们绝对需要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经历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就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