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精选6篇】
局外人读后感 篇一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的故事。他是一个冷漠、孤独、无所谓的人,对周围的世界持着淡漠的态度,对他来说,生活只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没有什么意义。
小说中,梅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他却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悲伤情绪,他甚至在葬礼上抽烟,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讶。在他眼中,死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值得过多关注的。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冷漠,他对他的女友玛丽也没有太多的感情。他甚至在小说的结尾,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还是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和悲伤。
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人如果对生死都没有太多的情感,那他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他为什么还要活着?梅尔索的冷漠和孤独,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在他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交流和情感,他只是一个局外人,无法融入这个社会。
但是,我又在想,也许梅尔索的冷漠和孤独并不是他的选择,而是他在这个社会中被迫扮演的角色。他所处的社会是冷漠和无情的,人们彼此之间没有真正的交流和理解。梅尔索在这个社会中也只能选择冷漠和无所谓,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习惯了成为一个局外人。
读完《局外人》,我对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不能像梅尔索一样,对生活和关系漠然无感,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我们应该活在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
局外人读后感 篇二
《局外人》是一本让我深思的小说。主人公梅尔索的冷漠和无情,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和不安。他对于生活和死亡的态度让我无法理解,他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对他来说,生活只是一种无聊的重复。
梅尔索的冷漠和孤独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也像梅尔索一样,对生活漠不关心,对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无动于衷。他们似乎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他们只是机械地过着每一天,没有任何的欢乐和悲伤。
小说中的梅尔索在面对死亡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和悲伤,他对待死亡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的不解。生命是如此的宝贵,为什么他对生命如此的冷漠?为什么他对死亡如此的无所谓?这让我深深地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局外人》,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许梅尔索的冷漠和无情是他对这个社会的回应,是他对无意义的生活的反抗。他是一个局外人,他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他对生活和死亡的态度也与常人不同。
但是,我们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局外人,我们应该珍惜生活,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我们应该对待他人的痛苦和需要,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赋予生命以真正的价值。
局外人读后感 篇三
在图书馆还书桌上偶遇上的一本书,以前似乎听谁说起过,但是很模糊。顺手借阅,但一读,就不可自拔。一口气看完了,仍觉得回味有余,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篇记录。
书中一开始写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记录,但是从这些平常中显示的不平常让人细思极恐。我认为那是一种洞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时称之为冷漠)。
我们的记录还做不到如此详实,这似乎是作家的一项技能。在狱中的一段描写让我其实感觉到,那也不失为一种锻炼的方法:因为在狱中无所事事,需要打发时间,主人公开始回忆,一开始回忆大的框架,然后是物品,再然后是细节,再然后是每个物品的框架……细节……以前忽略的事情,也会被无限的回放变得历历在目。
再能“看到”更细节具体的时候,应该是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饱满。我联想到了,冥想。虽然主人公是被动的但确实是产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时候反观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质,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诉控,我能有什么更好的回应?还没有答案……
局外人读后感 篇四
《局外人》讲述了一个主角一步步从职员被审判成为一个死刑犯的故事。
原本,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他只是请了两天的假参加母亲的葬礼;只是不小心连上双休日休了四天的假;因为和母亲的疏远,感情上的疏离,没有在葬礼上流泪竟被当作是后续蓄意杀人的审判结果的重要依据。葬礼结束后情感的压抑,使得他想去游泳放松,又偶遇了倾慕已久的玛丽;两人互生情愫,度过了紧接着而来的周末,也成了判定他品行不端的利刃。与邻居萨拉曼诺的交谈,丢失的狗,主角给出的去宠物招领中心等待的建议,似乎又不停为他的冷血无情作出丰富的佐证。
可是,这些又与他遇上雷蒙德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雷蒙德不过是个皮条客,打了自己的女人,又因为他的建议重新叫来女人并且羞辱殴打,还因此觉得找到了知己,与主角攀谈成了朋友。于是,主人公的命运似乎滑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受辱的女人叫来了几个阿拉伯人,矛盾不断升级。可是在雷蒙德的盛情邀请下,主角跟随他一同去了马森的家中,一路被阿拉伯
人跟踪。最后,阿拉伯人的刀,主角想稳住事态意外夺到自己手里的雷蒙德的枪,以及最后主角因个人受到的挑衅与冲击而接连开出的四枪……
一段段故事,一个个遇到的人,他们似乎并无关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萨拉曼诺会继续寻找他的狗,继续咒骂他的狗,继续怀念他的妻子;玛丽会遇上一个新的男友,坠入新的恋情;雷蒙德会继续他的皮条客事业,与另外一个或两个女人发生纠纷,惹出另外的事情;马森依然会为雷蒙德拔刀相助,亦如他的妻子也会依旧在院子里洗碗;机器一样的小个子女人会去盯着另外一个又一个罪犯,不断地打字记录一桩桩新的罪行;塞莱斯特的饭店还是会经营下去;那些阿拉伯人呢,可能会为了他们的同胞去伤害另外的人;牧师依旧会高高在上,审视一切信众的灵魂,企图用泪水和声音感化他们。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主角看来,似乎只有已故的母亲在行将就木时分依旧想去找寻‘未婚夫’的这种从头来过的希冀能够解释他的压抑:他觉得自己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局外人,每个人都孤独又自由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走着。他是被审判的死刑犯,那么,其他人呢?他自己被坚定地审判成死刑犯的依据呢?他是出于防卫开的第一枪,可是后面的三枪呢?又是谁赋予的谁审判另外的谁的权力呢?主角为什么又固执地不肯与牧师交谈呢?因为他根本就不认可自己被他人审判这件事。最后的情感爆发,所有人都会审判,就连宣扬能够宽恕一切的神父也会被审判。
我们似乎都是无辜的,我们似乎都是有罪的。可是,何为无辜,何为有罪?
读完全书,竟然没有任何涟漪,却又觉得暗流涌动。一种弥漫全书的压抑和绝望,对死亡的反思,对普罗大众的观察,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局外人读后感 篇五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描述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宛转曲折的心理描写,主人公对一切都超淡然。
虽然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反思,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如果跟母亲感情确实一般,没有想哭的冲动,又为何要假装难过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难道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时间吗?这些问题也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
答案当然不是。
虽然这小说最后也显示了,与世俗的入世、投入和执着相比应该下地狱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狱。所以在与世俗做抗争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主人公最后与神父的一番对话才显示自己临死前对于世俗观点对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绪,但他依然对于自己生死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许会试着在法庭发言为自己夺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尔索对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受到了威胁”这是作者对摩尔索的评价。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大众意识比想象的更浅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如果你没有摩尔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
局外人读后感 篇六
正如局外人的书名一样,主人公默尔索一直处于抽离的不作为性格中,对事态充满理性冷漠。母亲在养老院病逝,服丧时不显悲痛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过世次日与女友看喜剧电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欢;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不为自己做任何伸张辩护,辩护律师也几近无奈放弃。命运仿佛无形中为他安排好了一条既定的轨迹,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车。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动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和司法体系中,杀了人的他也无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尔索防卫过当迷迷糊糊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罪并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其罪行进行判定,而是根据他这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其他行为来作为量刑的依据,比如他对母亲过世的冷漠、与女友的嬉戏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让人诟病的事情。仿佛不是因为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处于死刑,而是他对母亲的不孝等道德败坏的行径让他处于死刑。不得不说这真是极其荒谬的。
看似是谈主人公的荒谬,其实是反应社会的荒谬。终其一生,希望我们能活得不像个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