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读后感(通用4篇)
《南明史》读后感 篇一
《南明史》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历史书籍,书中记录了南明王朝的兴衰历程和各个皇帝的事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南明王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南明王朝的兴起和建立过程。南明王朝的建立是明朝灭亡后,明朝残余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明末清初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南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努力和挣扎,以及他们在外部压力下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历史细节让我对南明王朝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南明王朝的各位皇帝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明神宗朱翊钧到明思宗朱由检,再到明世宗朱常洛,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才能。他们在治理国家、处理内外事务上都有不同的作为和成就。通过阅读这些记载,我对南明王朝的各位皇帝更加了解,也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这本书也记录了南明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南明王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又悲壮的过程,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揭示,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南明王朝的灭亡不仅是外部势力的压迫,更是内部政治斗争和腐败所导致的结果。这段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南明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启示。而《南明史》这本书正是通过对南明王朝历史的研究和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南明王朝兴衰的窗口,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不断进步。
总之,《南明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南明王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南明王朝的兴衰历程和各个皇帝的事迹,还让我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相信,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南明史》读后感 篇二
《南明史》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南明王朝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详实的史料研究为基础,对南明王朝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史料的梳理和整理,细致地还原了南明王朝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景象。这些详实的史料和数据让我对南明王朝的历史有了更加真实和具体的感受。
其次,这本书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对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追求,强调了史料的可靠性和研究的系统性。通过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的探讨,我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这本书还通过对南明王朝的历史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南明王朝的历史是一个充满变数和矛盾的过程,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揭示,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感受。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历史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问题。
通过阅读《南明史》,我对南明王朝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南明王朝的兴衰历程和各个时期的历史景象,还让我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历史是我们的镜子,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启示。
《南明史》读后感 篇三
明朝虽承祚二百余年,可是总给人一路跌跌撞撞的感觉。偌大一个帝国,近三百年间,竟几无盛世,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直困扰。边务固然是大问题,先有瓦剌后有满清,沿海的倭寇海盗也不停闹腾;内廷也很少消停,悬案一直不断,文官集团不断分化内斗。先人已有很多评叙述,基本的观点是明朝实亡于党争。在此不必赘述,仅就司徒琳一书,谈部分读后感。
司徒琳的《南明史》几乎是国外第一本有关南明历史的专门著作。本书以她在哈佛的博士论文为底稿,增减部分史料,而后,专门到台湾(彼时大陆尚未开放)逐一对所采信之史料进行再次的去伪存真,于论文完成之后十年乃成。书的篇幅不足二百页(不包括前言和参考文献),却全无赘言,称得上是字字珠玑。统观此书,或可窥得国外历史研究之一二特色。
首先,非常注重大尺度上对历史脉络的把握。这点上有些大历史的意思,实际的行文来看,也确实接近黄仁宇的作品。当然,由于我只读过译本,所以不能确认两作者的行文方式或者叙事风格接近或者相同。
第二,对于作者历史观点的阐发非常到位。虽然没有读原文,但是我相信作者在语义的重述方面应该是很花力气的。其观点在除在前言中详细说明之外,在每一章都会强调和重述。
第三,并非事无巨细,但对关键细节的把握非常准确,描述时舍得花大篇幅。并且很注重相关的`背景介绍,比如在介绍郑氏时,对郑氏的发家有一段背景的梳理。
第四,史实的篇幅和议论的篇幅各占约一半,仍有学位论文的影子。因为学位论文是不可能让提交者只罗列文
献调研结果的,必须要有通读史料之后的观点。
在写这段读后感的时候,已经开始读顾诚的《南明史》。顾先生的书比司徒琳的晚二十年,相对来说所占有的史料更是较司徒琳丰富,故而其著作篇幅几乎是司徒琳的五倍。顾先生的作品同样是引证丰富,撰写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标准对不同的史料予以采信。值得一提的是,两著作对于南明史的断代并不相同,起至时间都有稍稍差距。这或是南明史研究一个悬而未决之问题。
最后,司徒琳其书,貌似比较冷门,国内版本较少,我(当时)没有找到电子版。
《南明史》读后感 篇四
顾诚先生花费十年寒暑编写的《南明史》犹如一坛醇酒,酒醒之后也回味无穷,如果现在的图书还是竹简制作的,那我可真要“韦编三绝”喽。南明史不堪回首,忠臣义士、国贼汉奸汗牛充栋,欺诈、背叛、血泪、无耻、民族气节,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民族劣根统统体现在这二十年中。
顾诚先生对明清鼎革之际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得我心。
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他的英名和业绩永远光照史册,激励后世人民为反对压迫和民族征服而献身。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他历尽了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黄宗羲为他撰墓志铭说:“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余屈身养母,戋戋自附于晋之处士,未知后之人其许我否也”可谓定评。
何腾蛟被俘后坚贞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应当肯定。但纵观他的一生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瞿式耜、张同敞宁可束手待毙也不转移。究其心理状态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南明前途已经失去了信心。其次,根深蒂固的儒家成仁取义思想也促使他们选择了这条道路。与其趁清军未到之时离开桂林也改变不了即将坍塌的大厦,不如待清军入城后,以忠臣烈士的形象博个青史留名。尽管这种坐以待毙的做法多少显得迂腐,还是应当承认瞿式耜、张同敞的从容就义比起那些贪生怕死的降清派和遁入空门、藏之深山的所谓遗民更高洁得多,理应受到后世的敬仰。
敬佩之余,也有个人看法。
第一:顾诚先生否认李岩的存在,我认为李岩这个人还是存在的。《南明史》不应让出现于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之间,对明末农民战争起过重大作用,对大顺政权的兴衰起过关键作用的“李公子”置身事外。李自成的政治才干也认识不到笼络士人、招抚百姓的重要性,更加不可能认识到利用民间舆论——“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不能在关中立足,与牛金星卑鄙地诬陷李岩,李自成错杀李岩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假使李岩能够顺利领兵两万平定河南,为关中打下一片战略缓冲地带,潼关之役多铎也不可能全无后顾之忧地与李自成作战。
第二:顾诚先生认为史可法不应该起初打算拥立潞藩,而应该直接拥立福藩。顾诚先生的想法应该说不无道理,但是仅仅因为迅速拥立福藩就可以迅速确立南明政权领导核心?完全不可能,一个封建政权的成败与最高领导人的关系非常大,甚至可以说一个团体的“领军人物”确定这个团体事业的成败。福王素质之差,不可能是中兴之主。在崇祯太子下落不明的情况下,不管立谁都会出现“泓光太子”案,南明统治核心都要受影响。南明依靠史可法一班腐儒,败亡是早晚的事。
罢矣,罢矣。
南明史正面三人:堵胤锡、李定国、张煌言。
南明史负面三人:阮大铖、吴三桂、朱由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