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读后感(优质3篇)
论语中庸读后感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中庸》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读完《中庸》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庸》一文中,孔子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他说:“君子中庸,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中庸即是守中而不偏,遵循道德的准则,不偏不倚地行事。这种平衡的态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太过偏激或过于极端的行为往往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只有保持中庸之道,才能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适度而不过分。
《中庸》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只有自身修炼得当,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人。而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和睦的家庭关系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中庸》还提到了君子的标准。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君子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人的言行一致,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对于一个君子来说,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才能够体现他的品德和价值观。这种高尚的品德标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追求的。
总的来说,读完《中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庸之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只有保持中庸之道,才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将会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中庸之道,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论语中庸读后感 篇二
《中庸》是《论语》中的一篇,读完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意义。
孔子在《中庸》中明确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庸之道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中庸即是平衡、中正、恰当的态度和行为。只有保持中庸之道,我们才能够避免极端,避免偏激,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极端,过于偏激。只有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适度而不过分。
《中庸》中还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只有自身修炼得当,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人。而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和睦的家庭关系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中庸》中,孔子还提到了君子的标准。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君子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的言行一致,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对于一个君子来说,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才能够体现他的品德和价值观。这种高尚的品德标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追求的。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价值。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中正、恰当的态度和行为,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极端和偏激,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同时,中庸之道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会在日常生活中秉持中庸之道,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论语中庸读后感 篇三
论语中庸读后感
导语:读了《论语》与《中庸》,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体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中庸读后感,欢迎各位阅读与关注。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3、中庸读后感
我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4、中庸读后感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
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