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孤独者》有感【推荐3篇】

读《孤独者》有感 篇一

《孤独者》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太宰治创作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太田垣光司的孤独心理和生活状态,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阅读这本小说让我深受触动,引发了我对孤独主题的思考。

太田垣光司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内心挣扎的人物。他表面上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备受瞩目,然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孤独感。他与周围的人保持着距离,无法真正融入社会。他的孤独并非来自于他的环境,而是源自于他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他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却又拒绝去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关怀。这种矛盾使他感到无法释怀,深陷孤独的泥淖中。

太田垣光司的孤独并不是个例,而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匆忙和肤浅。人们更注重表面上的联系,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常常被社交媒体和虚拟世界所包围,但却很难找到真正的心灵寄托。这导致了人们的孤独感加深,内心的空虚得不到填补。

然而,孤独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在《孤独者》中,太田垣光司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孤独成为了一种驱动力。他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这让我意识到,孤独也可以是一种启迪和创造的源泉。当我们学会独处并与自己建立联系时,我们会发现内心深处的智慧和力量。

读完《孤独者》后,我开始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的孤独感。我意识到,与其逃避和抵触孤独,不如接纳它并与之和解。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孤独,才能找到与之抗衡的方法。这可以是通过写作、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通过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和沟通。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需要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并积极寻找与之共处的方式。

总之,读《孤独者》让我对孤独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还启发我们如何与孤独和解并找到自己的内心寄托。通过与太田垣光司的故事相伴,我更加坚信,当我们学会面对和接纳孤独时,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读《孤独者》有感 篇二

《孤独者》这本小说给我带来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引发了我对孤独与人际关系的探索。通过主人公太田垣光司的故事,我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求安的心理。

太田垣光司是一个极度孤独的人。他封闭自己,远离他人,不愿与他人交往。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不安和痛苦。他害怕与他人建立联系,害怕受到伤害和拒绝。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孤独,但孤独并没有带给他内心的平静,反而让他更加痛苦。

太田垣光司的孤独并非是自愿的,而是社会和家庭环境造成的。他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导致他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感缺失。同时,社会的冷漠和物质主义价值观也让他感到无法融入。他渴望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他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陷入了困境和无助之中。

太田垣光司的故事让我思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没有他人的陪伴和理解,我们会感到孤立和无助。然而,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只有当我们真正与他人建立起心灵的连接,我们才能够摆脱孤独的困境。

另外,太田垣光司的故事也让我反思了社会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们更注重物质的交换和表面的联系,而忽视了心灵的交流和关怀。这导致了孤独感的加深和心灵的空虚。我们应该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提供真正的理解和支持,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读《孤独者》让我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它让我明白了孤独的痛苦和迷茫,也启发了我如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和关怀。通过与太田垣光司的故事相伴,我更加珍视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也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读《孤独者》有感 篇三

读《孤独者》有感

  《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

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不如说是连殳对庸众势利与贪婪的报复。魏连殳对孩子的态度由充满爱,继而怀疑,最后是绝望甚至是报复。他的愤怒与悲哀正是由于自己对孩子们爱得太深,希望启蒙孩子们去反抗大人们那样的庸众的麻木,最后却以悲剧收尾。这又何尝不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呢。

  “我”是小说里的'经历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叙述自我。从《祝福》到《伤逝》,再到《孔乙己》,鲁迅的小说里多出现这种“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态度来叙述,实质上是隐藏着的作者在冷眼旁观,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无尽的悲哀。因此,故事中“我”的变化不得不说更像是鲁迅先生灵魂的自我解剖。

  《孤独者》的篇写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鲁迅在小说里不停地重复着“走”,其实就是他在冲破桎梏的过程中思考得出的结论:以永不停止的行走彻底反抗绝望,在孤独的荒漠中,如苍狼长嗥般悲切而坚定的抗争。用他无情之笔批判着敌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带着愤怒与悲哀,审视着这无法直面的冷酷人生。

相关文章

梦想的力量读后感450字(精简3篇)

梦想的力量读后感这篇课文最让我感动的是:当瑞恩得知70元钱不能挖一口井,2000元钱才能挖一口井时,他没有气馁,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一点活,挣更多的钱吧!”读到这使我震惊了,一个刚满六岁的孩子竟...
读后感2013-06-09
梦想的力量读后感450字(精简3篇)

扫烟囱的孩子读后感(优选3篇)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扫烟囱的孩子》。故事讲述了一个以扫烟囱为生的孩子因为不小心把一天扫烟囱所赚来的30个所尔多(一种货币单位)全部都丢掉了,因为怕师傅知道后打他所以不敢回去,站在一所女子学...
读后感2016-06-08
扫烟囱的孩子读后感(优选3篇)

读名著《水浒传》有感(优选3篇)

自从上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我便爱上了《水浒传》,便去书店买了书。 回到家后,我的脑子里便出现了水浒故事里的108条的英雄好汉,虽然我还不是非常了解他们,但是我相信读...
读后感2017-09-07
读名著《水浒传》有感(优选3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大全(精简3篇)

读后感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流浪地球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流浪地球读后感篇1“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
读后感2014-09-03
流浪地球读后感大全(精简3篇)

红岩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

导语: 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生命换来了民族的解放,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青春与热血,呼唤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红岩读后感600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读后感2015-04-09
红岩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

哈佛家训的读后感【经典6篇】

哈佛家训的读后感范文1暑假里,老师向我推荐《哈佛家训》这本书,它的作者是美国的威廉。贝纳德。书本中蕴藏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我满怀着好奇心翻开书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我读完之后,感触很深。其中有一篇《妈...
读后感2019-08-03
哈佛家训的读后感【经典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