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通用3篇】
读《道德经》有感 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一直让我着迷。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道德原则和人生哲理,这让我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道德经》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烦恼和压力所困扰,容易失去内心的平衡。但《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像水一样,保持平静而柔软的态度,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自己的内心清明和智慧。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真实和谦逊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虚伪和虚荣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往往追逐名利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真实和谦逊的价值。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实和谦逊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德。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建立真实和深刻的关系;只有谦逊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成长。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自然和谐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往往让人感到疲惫和失落,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要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只有与自然相融合,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不破坏生态环境,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深刻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人生的意义。它不仅给予了我智慧和启示,还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我将继续深入研读《道德经》,并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个更有道德修养和内心平衡的人。
读《道德经》有感 篇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的思想和智慧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和研究。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启示,这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快速的成功和高效的行动,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运行规律。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执念,顺其自然地去做事,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内心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忽视了道德的约束和责任。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幸福。只有在内心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谦逊和包容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自我表达和个人权益,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和谐与合作。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谦逊和包容,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只有在谦逊和包容的态度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谐与进步。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深深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还让我明白了道德修养和内心修养的重要性。我将继续深入研读《道德经》,并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个更有道德修养和内心平衡的人。
读《道德经》有感 篇三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着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
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着,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