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读书随笔【通用3篇】
伍尔夫读书随笔 篇一
"伍尔夫读书随笔"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悟的读书笔记集,记录了伍尔夫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的阅读心得和思考。这本书堪称是一本读者与作者共同探索知识与人性的旅程,每一篇读书随笔都引人深思。
在这本书中,伍尔夫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的阅读,表达了对人类生活和心灵的深切关怀。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矛盾。她对人性的探索不仅局限于个体,还包括社会和文化层面。通过她的观察和思考,读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以及社会的运作规律。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读书随笔中,伍尔夫选择了一本关于人类存在和意义的哲学著作。她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她深入探讨了人类对于自身意义的追寻和迷茫,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她的思考引导读者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更深入的反思和选择。
除了对哲学作品的阅读,伍尔夫还对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在第二篇读书随笔中,她选择了一本经典小说进行分析和评论。她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细致观察,揭示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她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呈现了作家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她的读书笔记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赏析,更是对文学创作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读者通过伍尔夫的读书随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伍尔夫读书随笔”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读书笔记集,通过对不同类型作品的阅读和思考,带领读者们进入了一个对人类生活和心灵的深度探索之旅。每一篇读书随笔都充满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读者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以及社会的运作规律。
伍尔夫读书随笔 篇二
"伍尔夫读书随笔"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和文学品味的读书笔记集。在这本书里,伍尔夫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了深入阅读和思考。她通过对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的解读,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拓展了读者们的思维和认知。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读书随笔中,伍尔夫选择了一本关于人类心灵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她通过对这本小说的细致解读,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深度和复杂性。她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剖析,以及作家在描写情感和思想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对小说的解读,伍尔夫不仅展示了作家的智慧和情感,更引导读者们思考人类的情感世界和心灵的奥秘。
除了文学作品,伍尔夫还对哲学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第二篇读书随笔中,她选择了一本关于人生意义和存在的哲学著作进行分析和思考。她通过对这本著作的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她的思考既包括对个体生活的追问,也包括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通过她的阐述,读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存在和意义,以及人类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总之,“伍尔夫读书随笔”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文学品味的读书笔记集。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伍尔夫展示了她对人类生活和心灵的深切关怀。她的阐述和思考不仅给读者们带来了思维的启迪,更引导他们对人类生活和心灵的深度探索。这本读书随笔集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赏析,更是对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伍尔夫读书随笔 篇三
伍尔夫读书随笔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伍尔夫读书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伍尔夫读书随笔》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不是因为我好学,实在是因为这本书的严肃性让我时常走神,而且中间还有其他书来插队,断断续续地看完根本没有感觉。于是定下心来,重新再看一遍。真正沉下心来看,发现伍尔夫的文笔很生动,时而幻想,时而发怒,时而挖苦,并不生涩,伍尔夫的真性情逐渐展开在我的眼前。当看到她的日记节选中有这么一段,令我会心一笑,“可能是拜伦头脑里的奇思异想太多,他的诗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常常读着读着就走了神,想到外面去看看风景,或者到隔壁房间里去。”我也有如伍尔夫的感受,“书不管好坏,读完后总会让人觉得好像松了口气……”当然,《伍尔夫读书随笔》是一本好书,它的好在于启发我怎么去读书,明白地告诉我阅读带给我一些什么。
伍尔夫一生只做两件事情,读书和写作,但她并没有把读书当做高深莫测的事情,她主动降低门槛,谦虚地对我们说“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她让我们抛开成见,敞开心扉,“成为作者的合伙人和同谋。”这样便“会从那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伍尔夫博览群书,所以在这本书的书评部分,她能横向纵向进行各种比较,有肯定,有批判,字里行间闪烁着无数智慧与诙谐的火花。
伍尔夫与我们相距有八九十年的距离,她所评价的著作更是离我们久远,我们读这些几百年之前的著作有什么意义呢?伍尔夫并没有讲深刻的大道理,她认为书中的描述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生活中的短暂记录而已,旧书随着时代的步伐变得过时,但读一读这些“日见腐朽”的旧书,“有时也会使你感到震惊,甚至为之折服。也许只是一封信—但它描绘出怎样的一幅图景啊!也许只是片言只语—但其中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期待啊!”其实,我爱读这些时代久远的旧书,毕竟它们是经过了几代人,各个种族的筛选过滤,才会落到我们当代,这是多么沉重和有价值的沉淀,不去读一读,可惜了。
伍尔夫所处的20世纪,女性的权益已经开放了很多,但伍尔夫依然为女性的地位忿忿不平,尤其对19世纪女性所遭遇的不公平的愤慨多次在随笔中出现,伍尔夫比当代女性还要强调社会权,实为一位女权主义者。她认为,名著中的女性人物多么了不起,也只是虚构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往往被关在房间里,甚至挨打。” 她感觉“她们一定在暗处向我们张望,在笑,或者在伤心地流泪。”她去图书馆寻找关于女性的历史记录,却没有,找到的却是男人歧视女人的著作,她在悲观绝望中画出一幅画,是想象中的写这种书的教授的画像,愤怒令她“双颊滚滚发热”,她开始在教授脸上画圈,“一直画到他看上去就像一片着了火的灌木丛,或者像一颗裹着火焰的扫帚星—不管像什么,反正是毫无人样的,或者说,毫无人味的。”这让我不由得喜爱上率性的伍尔夫。时光已经走到21世纪,女性地位真的与男人平等吗?很多现象表明并不见得,他依然排在她的前面,不信你在输入法敲“ta”试试。
种种原因,历史上没有出现女性莎士比亚。睿智的伍尔夫创造出一位莎士比亚的妹妹,方便阐述这个原因。莎士比亚妹妹是有着创作天分的姑娘,一点儿不亚于莎士比亚,但她依照莎士比亚的方式行事,最终的命运是“痛苦不堪,最后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自杀了,尸体被埋在城外的某个路口,也许就是今天大象城堡饭店前那个公共汽车站所在的地方。”伍尔夫讽刺手法开始显现,带出现世的地址,就像真的一样。
我都能想象她恨得咬牙切齿的样子。除了社会环境,阻碍女人成为艺术家的还有男人。伍尔夫继续批判19世纪的男人,“涉及到了那种非常有趣、非常隐晦的男性情节—就是这种情节,极大地妨碍着女人的行动。这是男人内心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欲望,总希望女人低他一等,或者说,总希望自己高女人一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男子主义,过去普遍存在,现在依然存在。可见一位作家不仅仅靠着非凡的才能造就,还需要社会的呵护。
受歧视的女性没有创作条件,但对作家的创作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像毕加索的绘画灵感离不开女人。伍尔夫也提到这一点,作家们“曾得到过女性天赋的激发,从而获得了创作灵感。”她接着描述了生活中的场景,也许在哄孩子,也许在做女红,“这似乎很简单,但不管怎么说,不管生活有多复杂,女人做的事总是生活的根本。”这就是女人特殊的天赋,让疲沓的男人看到这个场景便感觉到精神振奋,“心灵仿佛又获得了元气。”
《伍尔夫读书随笔》中最好看的是伍尔夫的书评,虽然大部分书我都没看过,但伍尔夫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让这本随笔就成为了好看的著作。每一篇书评并不仅仅涉及到这一本书,这一位作者,她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评价,可见伍尔夫阅读量有多大,思考有多深。
“读《蒙田随笔》”中,伍尔夫认为在文学史中,写自己而获得成功的只有蒙田、佩普斯(17世纪英国日记作家)、卢梭(18世纪法国哲学家,著有《忏悔录》)。“能兴之所至地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骚乱、乃至缺陷,不管什么都和盘托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蒙田。”虽然过去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人们依然阅读这本自画像,“他们凝神观望,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面容。”通过一本书,人们认识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模样,那么他便不会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改善或者追随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去探索,将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真正地去生活,自然便会找到幸福感与充实感。我想,这是阅读带给我们的益处。
蒙田写到了旅行,“当我们出发去旅行时,毫无必要预先定好当晚在何处投宿,何时一定要返回—旅程本身就是一切。最要紧,也是最难得的,倒是在启程前能找到一个和我们合得来的人。”这样的主见,在21世纪也不过时呢,虽说是“旧书”,对我一样有指导意义。从旅行说到人生,“美无处不在的;美和善相互毗邻,紧紧相连。所以,尽情享受人生旅途之美吧!不必老想着旅行何时结束。”
在“斯特恩的《伤感的旅行》”中,也提到了旅行对人的意义,“旅行(人生就如一次旅行)是用不着看什么旅行指南的,只要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就行了。”伍尔夫说,“真令人惊异,这种对个人内心感受的强调,这种对旅行指南之类的东西的鄙视态度,其实已颇具现代意味了。”
伍尔夫的评价语言时而温柔体贴,“他(斯特恩)的文笔精确无比,读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他潜到了波澜起伏的人心深处,把人心中极其细微而又瞬息万变的种种情感、幻想和冲动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又把那里的一切都分毫无爽地、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出来。而且,他还把流动不定的东西和稳固不变的东西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就如潮汐退去后的沙滩,看似静态的,但一道道大理石花纹似的波纹又分明显示出潮汐流动的形态。”没有看过《伤感的旅行》,但伍尔夫的这段评语就已经很美。
伍尔夫的评论又时而生动形象,好似具有情节一般,“他(斯特恩)先是把我们引到深渊边上,让我们朝那罪恶深处看上一眼而不由得感到胆战心惊;然后,他便突然把我们引向另一边,又让我们一下子看到大片嫩绿的草地而感到心旷神怡。”
伍尔夫是细腻的女人,也是严厉的`女人,有表扬有批评,不失公允,“如果说《感伤的旅行》这本书有什么毛病的话,毛病就出在斯特恩在本书里总想自我表白,总想要读者承认他是有道德感的。这本书虽然不乏才气,但写法上不免单调。”
在随笔中,伍尔夫经常用对比来评价作家,“哈代的小说和其他一些小说家的作品不同,其中没有某种令人愉悦的东西。哈代没有简·奥斯汀的精美,没有梅瑞狄斯的机敏,没有萨克雷的超脱,也没有托尔斯泰的惊人智慧。”那他有什么呢?我不禁疑问。继续看下去,分析了上述作家的精美,机敏等等之后,伍尔夫说,“哈代的小说即谈不上精美,也谈不上机敏—它们没有那种直射人心的光芒。他的小说中的光芒是向外投射的,首先为我们照亮的是一大片昏暗的荒原和一棵棵在暴风雨中摇摇晃晃的树木。
然后,当我们被引领回房间里时,我们在炉火边看到了零零星星的、互不相干的一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是孤零零的,即使在暴风雨中也依然孤身一人。但令人惊奇的是,当他(或者她)越远离人群而变得孤苦伶仃时,他(或者她)的个性便越鲜明、越突出。”就如我们需要个性不同的朋友一样,我们也需要阅读特质不同的作家写出的书籍,品尝不同的人生。这些作家拥有各自的能力与个性,他们描绘出离我们时空遥远的某个时代某个地点的生活画面,我们会发现里面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也许不为人知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那一面,因为这些作家描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画卷,他们的著作具有了普遍性,也因此流传至今。
灵魂是人类最高无上的,也是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通过阅读,我们也许能发现我们的灵魂。伍尔夫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像一片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一场雷霆万钧的暴风骤雨,或者说,就像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岩浆沸腾、噗噗作响,然而又非常吸引人。他的小说是完全用灵魂建构起来的。”这段话让我想象着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会有多么惊心动魄啊!也许,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会发现灵魂的双面性,善良的人也会有阴暗的心理,作恶多端的人也会有内心的柔软之处。我想,这样的阅读,促使我们叩问自己的灵魂,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
《伍尔夫读书随笔》最后一句话是,“得做饭去了,这是我扮演的另一个角色。”我喜欢这个结尾,因为也正是我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