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威尼斯》读后感(精选4篇)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 篇一
《死于威尼斯》是托马斯·曼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主人公冯·阿斯琴巴赫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无法控制。小说中的威尼斯被描绘得如同一个热带丛林,充满了危险和诱惑,而主人公在这个环境中逐渐迷失自我,最终走向了灭亡。
冯·阿斯琴巴赫是一个中年作曲家,他对生活感到厌倦,对艺术失去了激情。然而,当他在威尼斯度假时,他遇到了一个少年波洛。波洛的美丽和纯洁深深吸引了冯·阿斯琴巴赫,他对波洛的迷恋逐渐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欲望。冯·阿斯琴巴赫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只为了能够与波洛保持接触。他的欲望迅速膨胀,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小说中的威尼斯被描绘得如同一个迷宫,冯·阿斯琴巴赫在其中迷失了方向。威尼斯的气氛充满了热情和放荡,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诱惑。冯·阿斯琴巴赫被这个城市深深吸引,他沉浸在威尼斯的美景和文化中,却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和责任。他的欲望让他迷失了自我,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通过《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无法控制。冯·阿斯琴巴赫原本是一个成功的作曲家,但他的欲望让他失去了理智和判断力。他迷恋波洛的美丽和纯洁,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家庭责任。他的欲望渐渐膨胀,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部小说让我深思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但我们应该学会控制它们,而不是让它们控制我们。冯·阿斯琴巴赫的悲剧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生活和责任,不要被欲望所迷惑。我们应该学会平衡欲望和现实,以免最终走向灭亡。
总的来说,《死于威尼斯》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无法控制。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和欲望的关系。我相信,只有通过控制欲望,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 篇二
《死于威尼斯》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冯·阿斯琴巴赫的描写,托马斯·曼成功地展示了欲望和病态迷恋的毁灭性力量。这部小说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人性和爱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
冯·阿斯琴巴赫是一个中年的作曲家,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对艺术失去了热情。然而,在他去威尼斯度假时,他遇到了一个少年波洛,这个美丽的少年深深吸引了他。冯·阿斯琴巴赫的迷恋逐渐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欲望,他对波洛的追求变得疯狂而无法自拔。他不顾一切地追求着波洛,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小说中的威尼斯被描绘成一个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地方。冯·阿斯琴巴赫在这个城市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他对威尼斯的美景和文化深感着迷。然而,这个城市也成为了他的毁灭之地。威尼斯的热情和放荡让冯·阿斯琴巴赫沉迷其中,他忽略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家庭责任。他的欲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通过《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力量。冯·阿斯琴巴赫原本是一个成功的作曲家,但他的欲望让他失去了理智和判断力。他的病态迷恋逐渐控制了他的生活,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这部小说让我思考欲望的本质和对它的控制。欲望是人类的本能,但我们必须学会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所控制。
《死于威尼斯》让我对爱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冯·阿斯琴巴赫对波洛的迷恋不仅仅是一种欲望,更是对美和纯洁的追求。然而,他的追求变得病态而扭曲,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这让我明白了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如果不能理智地对待它,它也会成为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总的来说,《死于威尼斯》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示了欲望和病态迷恋的毁灭性力量。这部作品让我重新思考了人性和爱的本质,提醒我们要理智地对待欲望,以免最终走向灭亡。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我相信它也会给其他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 篇三
任何事物,包括死亡,都不能让追寻美丽的事情屈服。
人活着真难,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却还不愿放弃美丽,人就是这么傻。美不是生命的贪婪,而是生命的本能。这世上能震撼人性的文字是生命的故事,美的传说,而诱惑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永远是生命在突破禁忌寻找美。
一个老男人的美少年之恋,在规规矩矩的世人眼中,不是异类就是变态,可人的骨子里总有那些不容于时代的魂魄。一个人一生都在经历着花开花落的故事,怎样绽放是其自由,怎样败落是其选择。阿申巴赫并不是异样的人,只是时代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只是在细致地探寻生命早已逝去的美丽。
艺术家是人,是人就必须面临着生命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困厄,比人生之苦难更难以宽恕的是完美只是一个终不会实现的幻梦,人生本就是不完全,因此有着放弃生命的人,但更多的却是永不言败的人。难以否认,生命总有无尽美丽,但总归是复杂,人获得新生,往往是从自然里寻找。旅行不单纯是宁静的故事,反而是自我的救赎。可谁知,美终成生命的极限,不是行走在威尼斯,而是魂断威尼斯、死于威尼斯!
这世上在对的时间遇上一生为之生死的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需要用生命来寻觅。一见钟情的存在往往是根据我们眼中直观的美丽。阿申巴赫只觉得塔其奥是在自然界或造型艺术中,从未见过的精雕细琢的可喜的艺术作品。这第一次的会面或许只是一种艺术家对美的高度敏感,而当在海滨时的会晤,阿申巴赫才对陌生又熟悉的美具备了生命的共鸣,原来,自然美在生命美面前永远不过是一种陪衬,塔齐奥的希腊美神之容貌,花样之青春,纯粹之心灵,在孕育生命的大海面前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这时,阿申巴赫才深刻明白,美是人无法抗拒的,哪怕是错的,哪怕是得不到的。
人想超脱人生,唯有死亡!人最伟大的地方是不曾拥有高贵的灵魂,却有着追寻美丽的勇气与能力。阿申巴赫的第一次别离是客观上造就的,第二次压抑是人的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光荣圣战,一次次的失败,让其终抵不住美对生命的诱惑,若想得到这种美,就是贪念,若不想得到,也就只能以比美更加深刻的死亡来救赎。
时代中的人的一切都是时代给的,美的丑的,好的坏的,我们都没有选择,但往往越发这样,我们便越不想按照时代既定的方向寻找美,而往往这种探寻美丽的创新之举几乎是要命偿。塔其奥之美对阿申巴赫生命之震撼,让其一不小心爱上美,此刻为其沉迷,终生为其沉沦。人在情感完胜理智的同时,这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敌不过我们眼里的那个人,哪管生死,哪管灾难,哪管时间,哪管性别。
这部作品所描绘的爱情与美丽都是阿申巴赫单方面的沉迷,对塔其奥而言,这个人连过客都算不上。暗恋是世上最省钱的恋爱,却是最需付出更庞大的爱。美与爱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占有,然而,极力想要拥有的却是大多数。阿申巴赫不是不想获得这爱与美,可当其一步一沉沦,在美丽之外所需深思的因素越来越多,他必须取舍。就这样,在似乎永远也得不到的状况下,他选择默默将美留在心间,却又在将伦理道德与是非观念包裹着美的心。伟大的人是既能为美而生,为美而死,更多将欲望限制在人性的规矩里,以便创造更大的美丽。
矛盾的人更加真实,但也是人生大苦的根本原因。美是生命最真实的,但我们都必须戴上伪善的面具活在这个不需要真实的世界。在弥留之际,阿申巴赫满是塔其奥在大海上的生命之美,他用尽仅剩的力气也只为抓住眼前的美丽,奈何生命死去,一个人的美与追寻美丽也会永远与黄沙被埋没。在不少人眼中,阿申巴赫对美的定义与追寻并不合理,也因此是其"死于威尼斯"的根源,倘若他能够放弃这种所谓的执着,或许,就不会死去。
虽然生命已经注定为死亡而存在,但我们从来没有必要为了等死而活着。阿申巴赫需要美,渴望爱,把生命留给了这座水城,可唯独他不欠人生什么。尽管理智偶然战胜情感,但他总体上还是活出了自我,活出生命应有的色彩——美丽。虽然这美稍纵即逝,而且如谜一般,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认可的美丽,是我们的心灵认知的,或许,不会为其他
人与这个时代所接受,但我们仍希望他们不能接受,但也必须尊重!
生命最悲伤的事不是死亡,而是追寻美丽的事情所面对的.大山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越过的。美并不存在,但人有了一颗发现美的心之后,美便存在了。而在一个生命里缺乏美甚至自我都消亡的时候,追寻美的心意与力量无比强大,这时候,就算是死在威尼斯千次万次又有何妨,我们值得为美献出生命。
一生缘只为美,人生太美,活着便就是最大的美丽了,活着的时候,我们还是我们自己,不过有我们一生为之而奋斗的光。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 篇四
托马斯曼的著名小说。篇幅很短,几乎可以一天看完。托马斯曼笔触比较细腻,一开始唠唠叨叨说了好多关于他自己的心事,如何成就今天的成绩之类的。后来直到各种机缘巧合来到威尼斯才开始变得生动起来。他爱着的是波兰美少年塔奇奥,那时他认为的美还是希腊雕塑般的美,蜜色的头发,大理石一样洁白的皮肤,即使在威尼斯的阳光下数日也丝毫没有变色。
对于威尼斯霍乱疫情的描写也能和现在当前的疫情似乎联系起来,人们的反应是那么不可思议,但疫情当下却又每个人都能理解,当局一开始极力否认,然后说是从外国传来的疾病,死亡人数又忽上忽下,没有确定数字,商铺和当地人欲言又止,因为一旦臭名昭著带来的经济上的影响不可估量。
至于托马斯曼在书中承认的性取向等等我觉得早就不该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了,自古从红楼梦到金瓶梅就没有少过男男之爱,到现在同性婚姻已经得到多国承认,这还有什么好惊奇呢。唯一值得惊奇的可能是托马斯曼终身和妻子在一起,育有多名子女,终身未公开自己性取向罢了。但难道不是同性恋者就不能对同性产生什么情愫吗?至少书中对塔奇奥的爱慕只是停留在爱慕而已,并没有太多身体的接触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