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读后感(精简3篇)
500字读后感 篇一
《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讲述了中国历史中的苦难与变迁。这部小说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以及农民阶级在这个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牺牲。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他失去了妻子、儿子,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衰败和农村的变迁。然而,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他依然坚持活着,坚守着对家族和土地的责任和承诺。他的坚持和执着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思考起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福贵的故事,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无私。在面对困境和苦难时,福贵从未放弃过,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族的责任感。尽管他的一生并没有取得什么辉煌的成就,但他的坚守和无私让我深受感动。他的故事告诉我,生命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有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活着》还让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比如福贵的儿子光头,他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逃避和背叛,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自私。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互助。在福贵最困难的时刻,他的亲友们都会伸出援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些细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活着》,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历史中农民阶级的苦难与变迁,也对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小说让我思考起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让我明白了人应该有责任感和执着,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坚守对亲情和友情的承诺。我相信,《活着》会继续影响着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500字读后感 篇二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部作品,通过主人公孙少平的一生,展现了农村青年的成长和奋斗。这部小说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平凡的生活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农村为背景,通过孙少平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和变迁。孙少平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在现实的农村环境中,他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尽管如此,孙少平依然坚持努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孙少平的故事,我看到了平凡的力量和奋斗的意义。孙少平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和梦想的追求。他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种坚持和奋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平凡的人生同样可以有伟大的价值。
《平凡的世界》还让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责任。在孙少平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人,有帮助他的,也有阻碍他的。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行为都对孙少平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复杂,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和责任让我深受触动。这些细节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我们应该珍视身边的人,也应该承担起对他们的责任和关怀。
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实和变迁,也对平凡的生活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部小说让我明白了平凡的人生同样可以有伟大的价值,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责任。我相信,《平凡的世界》会继续影响着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和平凡的价值。
500字读后感 篇三
500字读后感范文
《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这本《活着》是经朋友介绍才知道的,但是我并没有太上心,也没有机会看。难得有时间品读此书,居然吸引我一气读完了此书。
作者在书中以福贵地主少爷从大富败落成一贫如洗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其人生八劫的悲惨和其乐观豁达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人为什么活着。
少爷福贵富有时没有得到良好得教育,一直过着生活放荡的日子,吃喝嫖赌,嗜赌成性,父母的管教,良妻的劝说均不奏效,到输光家业,一贫如洗时才猛然醒悟,悔时已晚。
从此福贵成穷人贫民,承受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与责任。父亲气死了,母亲不堪劳苦病倒了,贫穷中的福贵在为给母亲求医的途中被国民党抓去成壮丁。经历了战争的波折,回到家时福贵的母亲已去世,聪明的女儿因病已成了聋哑人。
贤良的妻子支持着福贵,共同养育着一双儿女,然而,福贵的儿子在读五年级时为救学校校长产后大出血,奋勇献血,居然因抽血过度而死,......然而,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过一阵子平安的日子,厄运总要降临到福贵的头上。给女儿找到女婿成了家,女儿却在产后不久即离开人世,也是大出血。被困苦潦倒拖累的妻子承受了儿子、女儿早逝的痛苦后离开人世。
福贵的亲人只剩下女婿与外孙,爱婿又被一次劫难夺走了生命,饥饿中长大了几岁的外孙,一次,发烧时外公买来很多豆子,难得吃饱肚子外孙的开怀痛吃,结果被豆子撑死了。
我想造化弄人,与福贵生不逢时不无关系。否则,也不至于那么悲惨,但是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在平铺直抒下叙写了那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来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的评价,他对小说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生活,简朴优美未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先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艾来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用。”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民的责任。”书的最后写道:“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时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余华用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来娓娓叙说一个家庭的平凡却不正常的故事。
读完此书,不禁深思,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脆弱的,为什么活着是每个人都应当面对的.问题,并且是亲历的现实问题。不少人认为活着为了享受幸福、快乐、安康、甜蜜......,为了爱情、升官、发财,当达不到时就怨天尤人,甚至丧心病狂走损人害己之路......。其实《活着》引发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这是一个如此宽广而深邃的话题,有时要用人一生的经历才能交上完整的答卷。
死并不可怕,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太多的亲人一次次的离去,承受一次次的打击,确实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生命观。福贵从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纨绔子弟,变成物质上贫乏而精神丰富的明白人,从不能体恤妻子贤良苦心,到发现妻子的美德,痛改人生方向,踏实走勤劳耕作之路,一家人妻贤子孝,其乐无比。
福贵前半生糊涂做人,后半生却不糊涂,在平凡中表现了不平凡。
《伟大的友谊》读后感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今天我就看了一篇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的文章《伟大的友谊》。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马克思在1863年时到了
一贫如洗的地步,他准备让两个大女儿辍学打工,自己带着燕妮与小女儿住贫民窟。恩格斯知道后立刻打电报阻止马克思,并且马上寄100英镑给马克思,让马克思一家度过了难关。后来,恩格斯逃亡瑞士,慌乱中没带多少钱,马克思取出了银行里的积蓄给了恩格斯。到了1883年,马克思去世,他的巨著《资本论》尚未完成,恩格斯就花了11年续写出了这部巨著。这就是伟大的友谊的力量!如果没有朋友的帮助,一个人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矗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在我的身边,同样上演着友谊的故事:昨天体育课时,我,刘金林与好朋友孙睿在一起玩,这时我们的死对头吴岳,夏振兴,夏振旺和韩传旭和我们打起来。 “一个篱笆三个桩,三个好汉七个帮。”我们的好朋友施金含,宋瑞,刘帅池,王经涛,周佳齐,孙苒栋,姜子涵一起上阵,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你看,这就是伟大的友谊!
《读书再读书》读后感
今天我学了一篇名为《读书再读书》的课文,作者引用“商人捡石头”的故事来比喻读书,使我体会到了读书是最贵重的珍宝。作者还通过自己读书经历,表明了开卷有益。读完课文,我产生了一个质疑:读书不是可以让人多活几度生命吗?读书那么好,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坚持读书呢?
我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家中,我问爷爷和奶奶,爷爷说:“有些人家中很穷苦,买不起书。”奶奶说:“有些人要工作还要做家务,所以没有时间读书。”听了爷爷奶奶的话,我问自己:一个人有钱有时间,就会坚持读书吗?我想到前不久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 唐伯虎学画,唐伯虎画山水、人物、竹和山石栩栩如生,常受人称赞。于是一向谦虚的唐伯虎有了自满的心理,不想继续拜师学习了。
他的老师察觉后特意请他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老师让他去开窗,于是唐伯虎去开窗,可是他怎么也推不开墙上的那两扇窗,忽然他发现那窗竟然是画出来的,看起来和真的一样。唐伯虎脸红了,于是向老师请求原谅,并要求继续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大画家。
一个人要想坚持读书,就不能有丝毫自满的心理,因为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就学不到高深的技艺了。读书再读书,需要一个正确的态度,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