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通用6篇】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篇一

《孟子梁惠王上》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一篇名篇,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重要交流。通过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孟子的智慧和他对于君王责任的理解。在这次对话中,孟子与梁惠王就仁义、君臣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展示了他对于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独到见解。

首先,我被孟子对于仁义的阐述所深深触动。在文章中,孟子告诉梁惠王:“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他认为,仁义是天下之大道,君王应该以仁义为准则来治理国家。他说:“臣闻天下有道,则废百家之言,以道为教。”这表明孟子认为仁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君王应该以仁义为指导,为人民谋福祉。

其次,我被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所折服。在对话中,梁惠王问孟子:“臣请问王:何谓臣?”孟子回答:“所以事王者也。”这一简单的回答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君王是人民的公仆,他的责任是为人民谋福祉。只有君王以身作则,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最后,我被孟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所震撼。在文章中,孟子告诉梁惠王:“王之国,一人之所赏罚,一人之所怒怨,一人之所贤不肖,臣竊为王危之。”他意味深长地指出,君王应该以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国家事务,不能偏袒私情,否则将会危及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他还提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点,强调了君王应该注重人民的福祉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通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我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智慧和对于君王责任的理解令人钦佩。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更是对于我们如何理解仁义、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国家治理的重要启示。我相信,只有以仁义为准则,注重君臣关系,以公正的态度来治理国家,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篇二

《孟子梁惠王上》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一篇名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孟子对于仁义、君臣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等重要问题的思考。阅读这篇文章,我被孟子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智慧所感动。他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孟子对于仁义的阐述引发了我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在文章中,孟子告诉梁惠王:“人之有道也,若巨海之有波澜,千川之有源。”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差异。仁义是人性的根本特征,人们应该以仁义为准则来对待他人。这使我深思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是否能够秉持仁义之道,以公正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其次,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理解给予了我对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思考。在对话中,孟子告诉梁惠王:“所以事王者也。”他强调君臣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君王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谋福祉。这使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是否能够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否能够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只有领导者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最后,孟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政治伦理的思考。在文章中,孟子提到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关键不在于制定法律,而在于法律的执行。这使我意识到,政治伦理的核心在于公正和效能,政府应该以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国家事务,并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通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我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他的智慧和对于仁义、君臣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思考令人钦佩。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更是对于我们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理解君臣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的重要启示。我相信,只有以仁义为准则,注重君臣关系,以公正的态度来治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篇三

  2010年暑假,利用休息时间翻了翻尘封许久的四书五经,在读至《孟子·梁惠王章》时,见孟老夫子与齐宣王针锋相对,旁征博引,利用梁惠王的诸多谬论式的发问,避实击虚将自己的论点反拨回去,同时还起到了谆谆诱导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我对孟子的辩论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与个别后进生对峙时,可以轻松的拆招破招。昔有章沧授先生分析归纳孟子“不同凡俗的论辩技巧”: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地辩驳答难,二是引出话题,抓住要害,步步紧逼,势如风雷,三是对比论辩,尖锐深刻,淋漓痛快,从而形成了孟子“锋芒毕露、剜心入骨”的气势与风格。另外,孟子辩论颇具技巧和方法,能够在说服别人,且不得罪对方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自己的不吃亏。

  自古君王只要沾上“声、色、货、利”一点,对于治国平天下都有影响,而齐宣王全都爱好。幸好齐宣王很坦诚,一一向孟子表白。孟子则是将其所讲的问题,像打太极拳一般反弹回去,变成了自己的论点:行王道,施仁义,君民齐心,以宽政达到统一。

  齐宣王向孟子讲说自己喜欢音乐,孟子马上以上古陶冶心性的礼乐来讲解。宣王把头一摇,称自己喜欢的是流行音乐而非高雅音乐,孟子却说,爱好现代音乐并没有什么不对,提出“独乐乐”与“众乐乐”哪一个更快乐的问题,只要你能够把这好乐的精神推广开来,与民同乐,方可君民无隙,齐国得以治理顺畅。

  在这里,孟子没有采取全盘的否定,说齐宣王听流行音乐不合礼法,而是更换看问题的角度,易于君王实行,便于王者接受,将一个不愉快话题的阴影化于无形。

  又如,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檀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先说说“好货”,齐宣王说自己喜欢金钱物资,孟子佯装不懂地说,作为一国之君,喜欢财富是应该的,就像周朝的先祖——公刘开创基业时,积极的从事经济发展,创造财富,救济国人的话,齐国必富强。看来孟子毕竟是圣人,提醒宣王应扩充好货的境界。

  再说“好色”,孟子引用《诗经大雅绵》中说,古公父潇洒,带着美人骏马。清晨水边兜风,来到歧山脚下。盖起宫舍新居,相伴美人安家。那时在古公父的领导下,姑娘们都能找到如意郎君,小伙子们没有一个打光棍的。现在大王你好色,也没什么关系,只要能像古公父那样,将心比心,让天下的男女皆成眷属,天下百姓家庭美满,这岂非是大好事。

  由这篇文章,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孟子的辩风。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找准对方荒谬言论中一丝有点正确感的内容,将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师的立场上来,使其在无话可说的状态下,再由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缺点,辨证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还要说一句的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不要觉得无药可救。因为,在孟夫子的教育理论里,“好货好色”都可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度一些呢?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篇四

  孟子为了实现他所信奉的“仁政”,奔波于各国,游说于各诸侯之间。然而,孟子的游说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一点作用。孔子说,春秋无义战。而在战国更是如此。即使这样,孟子还是希望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能够为天下苍生谋求哪怕只是一国以内的和平。而前往了被秦国所打败,亟需重振国威的魏。然而,第一次见面梁惠王就说了“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对于梁惠王而言,利吾国就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却不明白怎样的利才是利吾国。于是,就有了孟子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在孟子眼中,以“仁义”实于天下,将使天下皆幸矣。这种利不是小利,不是个人之利,而是以百姓为优,以天下为先的大利。但在梁惠王眼中,如何帮助自己重获土地,重新获得昔有的声誉与威望,这种利才是他所要的利。但这只是蝇头小利,只是为了梁惠王一个人的一己之私的私利。所以,后来孟子又有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所以,司马迁说:“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孟子明知梁惠王只是这样的一个庸人而已,却还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化他,那么就可以有利于整个魏国百姓。只是,这样的希望最终也成为了泡影。

  孟子,不是不讲利,只是不讲私利,不讲小利,他所追求的是大义,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义。这样的坚持,使得孟子没有能够像驺衍等人一样取的生前的光辉,但这样的坚持也使得孟子为后世的人留下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始,曾有好友壶遂问他:孔子为什么要做《春秋》?意思即是问他为什么要做《史记》,当时,司马迁说明了两个理由:一为刺讥,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批判意识,辨明是非,决断疑惑,增强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为治国者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让他时时警觉,把握前进的方向。二,则是颂扬。但是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迫施以宫刑。智者修身,仁者爱施,忠义之士好施舍,忍受耻辱必须勇于决断,行事在于立名。此五者,是君子立于世的根本。所以,祸之大者莫过于利欲熏心,悲痛之极莫过于伤心,行为的丑陋莫过于侮辱祖先,耻辱之极莫过于宫刑。

  而司马迁就接受了这样的耻辱,是一死了之还是忍辱偷生?司马迁选择了后者,原因,就是孟子所说过的“利”。对于司马迁而言,自己一死确实可以解脱这种在世的耻辱和痛苦,但是,那样既不能完成《史记》的重任,也会被认为是求生乏术,罪大恶极,不能自免才去死的。如果活下来,那么《史记》就可以完成,那么至少为后世后人留下可供学习参照的只言片语,为后代的君王治理国家,后来的贤臣义士提供一点依据,为百姓创造一点福祉。就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司马迁在屈辱中完成了《史记》。

  这样的利与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在孟子与司马迁的身上得到了映证的。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篇五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们尊称为“亚圣”。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一些对话,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篇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梁惠王上》里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这句话深深寄托了两千多年前孟子希望构建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与孔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敬老、养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人之生命体肤受之于父母。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父母生养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然而,人世间最难报答的也就是父母恩。孝敬父母长辈不能等,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待,莫等失去时才后悔没有及时行孝。

  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当前全国约有1.67亿老年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他们年纪大了,有的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照顾和爱护,安享晚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现代家庭形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小型化单个家庭已无力承担赡养老人的重任。据报载,超过七成的“80后”感觉照顾老人力不从心。

  养老问题事关社会的安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切不可等闲视之。首先,敬畏法律。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等6个方面,由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弘扬了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其次,制度保障。要通过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

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消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第三,道德养成。人是社会人,老年人同样害怕孤单,担心被人忽视,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理解和关怀。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为全社会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起一个充满爱心与温馨的和谐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生活尚不富裕的背景下到来的。一句话,“未富先老”。因此,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老干部是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是老年人中的精华,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全力做好老干部工作,真诚服务、真心关爱,着力提升服务的精神和感情含量,使老干部晚年生活的更加幸福。

  关爱老人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

相关文章

读《驭风少年》有感(最新4篇)

读《驭风少年》有感1在地球上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个少年站在他自己建造的风车上。下方围观的邻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他手中的灯泡。一阵强风吹来,带动叶片飞速转动。点点微光在他手中出现,然后一下子绽放出来。...
读后感2015-09-07
读《驭风少年》有感(最新4篇)

草房子杜小康读后感(优秀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房子杜小康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草房子杜小...
读后感2011-07-04
草房子杜小康读后感(优秀5篇)

阅读顶碗少年的心得体会【精简6篇】

“必读书要多,案头书要少。”我以为案头只能摆两本书,一本是精读的;另一本是泛读的,作为调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阅读顶碗少年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阅读顶碗少年的心得体会1在我读过《顶碗少年》这...
读后感2019-06-08
阅读顶碗少年的心得体会【精简6篇】

昆虫记读后感作文(优秀6篇)

昆虫记读后感作文一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名叫:《昆虫记》。它的作者是法国着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法布尔是一个非常热爱昆虫的人。从小她就把口袋塞得满满,塞满很多昆虫。每次,他把昆虫带回去的时候...
读后感2019-03-02
昆虫记读后感作文(优秀6篇)

九一八事变读后感500字参考【通用3篇】

九一八事变读后感500字 (一) 读完了九一八事变后,我感到了无比的气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畔的南满铁路,反污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借此进攻...
读后感2016-05-04
九一八事变读后感500字参考【通用3篇】

骑鹅旅行记的读后感400字【优质3篇】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获得诺贝尔奖,是非常出名的一本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骑鹅旅行记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经典童...
读后感2015-04-04
骑鹅旅行记的读后感400字【优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