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实用6篇】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篇一

国学经典《大学》是我在大学期间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本经典著作,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的学问。在读完《大学》后,我对于教育、修身养性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大学》是一本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书籍。它通过一系列的篇章,解释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书中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深深被书中的一句话所触动:“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个人才能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安宁。

在读完《大学》后,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故学者,必有初,师之;学者,必有师,友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师友的存在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师友的引导和教育,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在读完《大学》后,我也对于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提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质,要保持忠诚和诚信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过错,勇于改正,以成为更好的人。

通过读《大学》,我也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书中提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道德和礼仪来治理一个社会,能够使人们保持自觉和自律,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我深深被这种思想所感动,也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遵守道德和礼仪。

总之,《大学》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智慧的国学经典。通过阅读《大学》,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修身养性的方法以及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大学》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为人们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篇二

国学经典《大学》是一本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重要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其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的学问所震撼。在读完《大学》后,我对于教育、修身养性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大学》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篇章,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书中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深深被书中的一句话所触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知止、定心、静心,我们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智慧。

在读完《大学》后,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故学者,必有初,师之;学者,必有师,友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师友的存在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师友的引导和教育,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在读完《大学》后,我也对于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提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质,要保持忠诚和诚信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过错,勇于改正,以成为更好的人。

通过读《大学》,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书中提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过程,我们要学会适应和应对。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柔软的心态,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而言之,《大学》这本国学经典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大学》,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修身养性的方法以及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大学》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为人们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篇三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做到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爱《大学》这本书,爱里边的名句,爱圣贤的智慧,更爱《大学》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后,我要努力钻研这本书,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篇四

  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读了《大学》后,我虽然不太懂其中的奥秘,但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欢《大学》中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理解这三纲领就是去恶从善、改正缺点,弘扬光明的德行,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呢?诸葛亮告诉我们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恬静才能修身,只有俭朴才能涵养品德,只有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内心宁静才能高瞻远瞩。

  《大学》这本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须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刘蓉少年时在屋子里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这屋有一处洼坑,每次经过,他总要被绊一下。刚开始,感到很别扭,走着走着也就习惯了。有一天,父亲看到他被绊一下也没感觉,就很生气,大声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国家呢?”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这就是《大学》这本书教给我们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从修身开始。比如,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而现在却不努力、不学习,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对现实,到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只有一直向着一个目标出发,不断努力,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标!要在家孝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在社会不为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名利所困,对朋友要守信。我学《大学》,感到很有收获,今后,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篇五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 “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 谋私、贪 污受 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篇六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相关文章

有味汪涵读后感500字【精彩3篇】

芒果台主持人汪涵的个人首部文字作品《有味》,即将于2010年1月9日出版。该书由新锐传媒公司星光UP投资制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汪涵除了展现自己在文字方面的超人能力之外,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
读后感2017-06-02
有味汪涵读后感500字【精彩3篇】

读《水浒传》有感(实用3篇)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久慕其盛名,不想,竟在上个暑假能一睹其风采。《水浒传》讲述了一百单八好汉聚义梁山忠义堂,替天行道。最后,受朝廷招安,而南征北战的故事。在《水浒传》中,我最喜欢张顺。张顺...
读后感2019-08-02
读《水浒传》有感(实用3篇)

中外艺术家故事读后感(通用3篇)

这本书讲述了喜剧巨星卓别林,雕塑大师罗丹,印象派画家的始祖莫奈,咏唱生命之歌的柴可夫斯基,全能天才达芬奇,与命运进行抗争的强者贝多芬和音乐神童莫扎特。我在这些人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大部分人的家庭式不...
读后感2011-09-04
中外艺术家故事读后感(通用3篇)

《亡羊补牢》的读后感(通用6篇)

《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
读后感2017-04-08
《亡羊补牢》的读后感(通用6篇)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实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麦琪的礼物》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
读后感2012-07-03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实用6篇)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体会400字(最新6篇)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心得体会4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红楼梦》读后感...
读后感2013-06-07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体会400字(最新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