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4》有感(精选3篇)
读《1984》有感 篇一
《1984》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我读完这本书后,深感作者的预言和警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小说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全面监控和思想控制成为了社会的常态。这个社会被称为“大哥”的体制所统治,人们的自由和隐私被完全剥夺。在这个世界里,思想犯罪成为了最严重的罪行,甚至连内心的想法也不能自由表达。这种情景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某些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对公民的监控和控制,不容许异议声音的存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1984》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在一个被思想控制的社会中,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反抗。然而,他最终还是被体制所吞噬,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但却往往被压制和边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警醒和勇敢,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另外,小说中还揭示了权力和真相的关系。在这个社会中,权力的掌握者可以随意篡改和操控历史的真相,让人民无法分辨真假。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假新闻和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和批判地对待所接收到的信息,不能轻易被欺骗和愚弄。
总而言之,读完《1984》后,我深感作者对于自由、真相和权力的思考和警示。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深思,也让我更加珍惜自由和民主的价值。我们需要警醒和勇敢,保持独立思考和坚守原则,以免重蹈《1984》中的覆辙。
读《1984》有感 篇二
《1984》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以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揭示了权力对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摧残。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思想被完全控制。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我们是否真的拥有自由言论的权利?
在《1984》中,思想犯罪成为了最严重的罪行。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思想隐藏起来,以免被发现。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了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言论审查制度。在这些地方,人们被迫自我审查,避免触犯政府的禁忌。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和声音被压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受到了阻碍。
另外,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试图反抗体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然而,他最终还是被迫屈服于权力的摧残。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当权力的压力和社会的舆论导向存在时,我们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
《1984》中的权力掌握者可以随意篡改和操控历史的真相。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虚假新闻和信息操控问题。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和批判地对待所接收到的信息,不能轻易被欺骗和愚弄。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和辨别能力,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蒙蔽。
总而言之,读完《1984》后,我对于自由、思想和权力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也让我警醒于权力的滥用和信息的操控。作为一个公民,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态度,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以免重蹈《1984》中的覆辙。
读《1984》有感 篇三
这大概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后感,而更像是读后很久之后之感,是读过一本书之后又过了很多年突然因为某个缘由想起了那本书里的某个情节而心生感慨。
我要说的这本书就是著名的《1984》,它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出版)所著小说。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年轻,听说这曾经是一本禁书,是批判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出于好奇心,就特意找来看了。由于各种分析评论都已经先入为主了,所以看了之后除了往政治上想,也没有什么大的感触,因为我本人对政治并不十分感兴趣。 后来,有次和朋友聊天说起这本书,从他口中得之,原来这还算是一本科幻小说,而且在世界科幻小说排名里非常靠前的,在比较常见的世界级别的科幻小说榜单里,是排到第十位的。当时觉得有点小惊讶,原来科幻小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深度,看来作者的确不简单。再后来,具体地说就
是前几天,我收拾房子的时候,翻出了自己年轻时候写的东西和画的画,仔细看了看,不由得觉得有些惊异。当然不是那种长大成人之后重看小学作文那种满带滑稽感的惊诧,恰恰相反,这些东西无论从内容、形势、还是思想上看都挺不错的,积极向上,有种现在的我所没有的激情在里面。最大的问题不是说我的'激情被生活琐事耗得差不多了,而是我居然不记得自己写过画过这些东西!我的记忆力没有这些东西存在的痕迹。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1984》里的一个情节设定,当时集权政府下面有个部门,其职责之一就是修改历史。这是一项日常性工作,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如果集权政府说过的某句话、所做的某个预测与后来的事实不符,相关的报纸便会悄悄收回来销毁,经过修改的内容会被重新翻印。报纸的日期没变,但观点变了。真实的历史不停地被篡改,而且找不到任何证据。
抛开这里的政治寓意不谈,拿我们每个人来说,真实发生的事情以记忆的形式保存在我们脑海里,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忆就等于是我们每个个人成长历史的书面记录,是历史书。有意思的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也是可能虚假成分的。就是说,有些真实的事件发生之后,虽然没有被遗忘,但是却会以一种错误的表述形式记录在记忆里,看好了,不是说当事人当时对事件的主观把握有偏差,而是说当事人在事后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扭曲了自己的记忆。当然,最大的扭曲莫过于遗忘了,也就是所谓的“选择性遗忘”,凡是对自己不利的记忆都会被抹杀。有的时候,某人说自己忘了某件事,可能并不是他或者她要推脱责任,所以要从语言层面上歪曲事实,可能是他或者她在更深的记忆层面,也就是自我意识层面就已经把事实篡改了。所以他或者她才会问心无愧的矢口否认,甚至能通过测谎仪的检测。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这是一句歌词。对很多人来说,年少时候的梦是充满激情的,而现实生活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由于各种原因,梦想最终无法得到实现。这个时候,再想起年少时的梦自然会觉得尴尬,惭愧,心里堵得慌,就是所谓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所以,有些人就会真的不记得年少时的梦了------如果我当初没有想过要追求这些东西,那么现在我手里没有这些东西自然也就算不得是什么失败了。就这样,不断的和现实妥协的过程中,逐渐的模糊了对自我的认知,慢慢的背叛了自己。背叛自己,就不会再有那种梦想受挫的痛苦了,因为曾有梦想的那份历史已经被自己的记忆篡改掉了,于
是就能心安理得的这样活下去了,最终泯然众人矣。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极端的例子就是在面对巨大心理创伤的时候突现出来的非器质性的“失忆”,把自己的过去全部抹杀掉了,唯其如此,才能在这中巨大的创伤下存活下来。不那么极 端的例子,就是日常的点点滴滴的,想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的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曾经是壮志冲天,“气吞万里如虎”。慢慢的自我走形了,变成让年轻的自己都会觉得陌生的自己了。
回到《1984》这篇小说上来,真理部所做的编纂历史的情节,不光光是对某种宣传机器的嘲讽,其实也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编纂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记忆,美化、添加、删减,使得心目中的自己的过去更贴近自己的心理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小说之所以伟大,是因它抓到了某些真实的本质的层面,这种本质是根源于人性的,所以在集权社会里,这种本质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夸张体现。换句话说,小说本身具有一种真实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深度各个层面上考量,只有是真实的正确的东西才能向各个方向上引申,可以引申到政治,也可以引申到人生,毕竟政治也无非就是人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