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菩提》读后感【通用5篇】
《心的菩提》读后感 篇一
《心的菩提》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人性、生命和心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人,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痛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与伟大。通过他的故事,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和美好,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生活中的一次次起伏和挫折,但他依然坚持追寻内心的真正意义。他通过修行和反思,逐渐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无常。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为了一些无谓的追求而迷失了自己。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心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修行和冥想,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欲望。他明白了物质和外在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善良。这让我明白了心灵的力量和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阅读《心的菩提》,我对人性、生命和心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深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引发了我对于内心世界的思考。它教会了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我相信,只有通过修行和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心的菩提。
《心的菩提》读后感 篇二
《心的菩提》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启迪。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令我印象深刻,引发了我对于人生和内心的深思。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脆弱。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痛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珍贵。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有保持一颗善良和坚强的心,才能在逆境中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其次,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心灵的力量和重要性。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修行和冥想,逐渐认识到内心的平静和善良的力量。他明白了外在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善良。这让我明白了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辛酸,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这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和美好,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心的菩提》,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心灵的力量和重要性,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它引发了我对于人生和内心的深思,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只有通过修行和反思,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实现心的菩提。
《心的菩提》读后感 篇三
每每拿起《心的菩提》这本书,都会让我走进一个空灵的世界,在那里,我的心也为之沉静。里面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都可以引发我的深思。林清玄先生用那么通俗易懂而又清新优美的文字,将博大精深的佛学简单明了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在佛理中深省自己的做法。
这本书用一个个的小故事展现了一个个大道理,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读起来并不费劲。很多时候我都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们看,也许他们还读不懂那些故事里的哲理,但至少在他们的内心会留下印记,而且每篇文章之后议论抒情的文字恰好是这篇短文的升华,学生们是看得懂的,很多孩子看完后和我交流时,都说到了这些文字带给他们的启示。
林清玄用木鱼来提醒大家时刻要保持清醒,不能懒惰。用水的特性提醒我们要安静,不能浮躁。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常和学生分享的:“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但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温暖的状态下才可以起作用,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一株花如果不用全心来凋谢,就没有足够的养分长出树叶;一粒种子如果不全心地来消失,就不会从内在最深处长出芽来。因此,我们的生命不能打折。”
书中《柔软心》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她讲述了一颗柔软的心对我们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拥有一颗柔软的心是何其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可以让我们更有耐心的对待学生,也可以帮我们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所以这本书,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值得一读,值得去品味这之中的深意。
《心的菩提》读后感 篇四
又到了夏天,在蝉声中那热浪连连,我这颗少年的心不禁变得烦躁,心里像种了一颗仙人掌,毛毛的,乱乱的,于是,便拿来一本书去读,希望用书的沉静无言给我的心送来一丝清凉。
眼睛不由被扉页上几句简洁话语所吸引:人淡如菊,情浓如丝。心素如简,文美如禅。
林清玄先生的书就是这般明净,他的作品是世纪之交最清明的文章,也是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林清玄先生爱石,他透过石悟禅,悟理,悟心,他三十二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岁出山,四处参学,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将佛理养化作美好心情,引领人们进入质朴寻常,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陪伴了许多不安的心灵,使人们找到了安静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给我领悟与感触最深的有其中的三篇文章:《佛鼓》、《送一轮明月给他》和《伤心渡口》。
《佛鼓》是本书第一篇文章,是在我心灵最杂乱和躁动时读的,可就这一篇文章,便似清泉安顿了我的身心。它讲述了作者住在佛寺里的所见,所想,所闻。想象着,仿佛也真的听到了那警醒与沉静的晨钟与多变又灵动的鼓声。随着鼓声的'余韵袅袅,我的心一下子沉静了、澄净了,眼前仿佛就立着一棵沉默的菩提树。
而《送一轮明月给他》则使我深切感受到人性大爱,人善大美。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趁夜色在林中散步,走回住处眼见自己的住处遭窃,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正巧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正感错愕时,禅师说:“你走老远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便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错,低头溜走了。禅师望着他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迷失在山林中,感慨到:“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在禅师眼中,小偷是被欲望蒙蔽的人,他迷失自我,不能自见光明,而明月是在黑暗山林中照亮世界最美的东西。结局当然是美的,小偷最终体会到人格的馨香,受到映照走向光明的道路。
我每每在伤心无助时,总会想起《伤心渡口》里的几句话:落花飞舞之后,春天的新芽就要抽出!黎明的天光就要掀起!春蚕土丝自缚的终极,是一只蛾的重生!
是啊,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智慧与启迪是多么深刻。让我们多读书,感觉到“清风匝地有声”,描绘出”记忆的版图“,聆听到“欢乐悲歌”,接收到“来自心海的消息”,走进了“想象的城堡”,品悟到“觉醒的滋味”,最终“走向生命的大美”。让我们寻找心的菩提吧!
《心的菩提》读后感 篇五
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想着笔而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以及内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淡雅、智慧、简朴,使人们尘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灵在自然流淌的语言中受到启迪、感化与洗礼。
《佛鼓》中写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长醒。”
与佛结缘,是因家人皆为信徒。林清玄老师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蕴。他有一颗佛心,慈悲而明净,如同温柔延展的莲花一般。于细微之中见佛理,以凡间俗事说慈悲。这是我所欢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态。品读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盏铁观音,清香袭人,温暖弥漫。 林清玄说:“心若能持平,清静入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 哦,原来是人心变了,或者说是:失其本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人们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种,布网打渔,这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富贵奢侈的思想,渐渐地使人们脱离了本心。他们开始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挣钱,钱,似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抢手的东西,但它确实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分文不值,可笑啊!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只为了寻找自己用血汗钱换来的,也许只有一瞬间的快乐,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
林清玄老师说,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妄执所缠缚,无法挣脱,因而痛苦不堪。若愿得菩提,则须手刃我执,须历过那痛彻心扉的割与舍,才见清明。 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为泥而开放。 若能菩提,若得菩提,要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