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精简6篇)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一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以摄影为主题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拍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摄影的魅力和艺术性。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摄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生动地描述了他在不同场景中的拍摄经历和所见所闻。他不仅展示了摄影的技巧和构图的要领,更重要的是通过镜头捕捉到了瞬间的美感和情感。每一张照片都像一幅画,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摄影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我明白了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和一种表达的方式。摄影是艺术,是一种用光与影、色彩与构图来记录和表达的艺术。每一张照片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它们通过静默的画面传递着摄影师的情感和观点。而摄影师则是画面背后的故事创作者,他们通过选择和构建画面,用心去感受和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作者通过摄影的方式,发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和细节。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在街头巷尾、公园湖畔、乡村小巷等不同场景中的拍摄经历,让我意识到身边的环境和事物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通过摄影,我们可以用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平凡中的不凡,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读完《把栏杆拍遍》,我对摄影的热爱更加浓厚,也更加明白了摄影的意义和价值。摄影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表达方式。通过摄影,我们可以用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通过镜头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摄影,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美丽,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二
《把栏杆拍遍》这本书以摄影为主题,作者通过自己的拍摄作品和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摄影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魅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展示了摄影的多样性和美丽。他通过镜头捕捉到了生活中的各种瞬间,无论是大自然的风景、人们的生活场景,还是细小物件的细节,每一张照片都让人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和力量。这些照片让我明白了摄影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让我们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通过镜头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除了展示摄影作品,作者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拍摄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他提到了自己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如天气的变化、光线的问题等。这些困难让我意识到摄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摄影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同时,作者也分享了自己在拍摄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让我明白了摄影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把栏杆拍遍》,我对摄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摄影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摄影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摄影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细节,记录下那些珍贵的瞬间。同时,摄影也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镜头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总的来说,读完《把栏杆拍遍》让我对摄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更是一门艺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摄影,我们可以用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受生活的美丽和多彩。摄影,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摄影。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三
读完《把栏杆拍遍》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感人,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奇迹,使“我”明白了青山不老的含义。《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那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用了十五的时间在这如此险恶的地方植树造林,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和五位老汉的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坚定信念;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三番五次的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种树。
“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这是作者在文中对老人的评价。我认为周恩来和华罗庚都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作者把老人与政治家周恩来和科学家华罗庚相提并论,体现老人虽然很平凡,但是他造福后代的奋斗的精神和周恩来华罗庚是一样的。
现在,有多少人还愿意耗费自己一生心血去做这些呢?“我要一直守下去,直到我守不动的那一天”这是一位苦守边疆52年的一位老人所说的一句话。他从24岁起,就一直守卫在边疆,没想到这一守就是52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巡边、放养,每日重复如此,无法想象,这么多年,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这样76岁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草原。
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只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加幸福。
良久,我沉思着。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四
南宋的墙上挂着矛和盾,另一张脸在下面走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南宋时期,战争四起,乱世纷争,生与死的扭曲,血与泪的翻滚,终于,翻出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爱国、凄惨的辛弃疾,揭示了他从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过程。
读多了繁杂枯燥的文字,回头来看这篇散文,只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原来散文不只有少女执红牙板,还能有好汉唱东流去!我不由得赞叹,这篇一流作者写出的一流文章。
辛弃疾,在从前的我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怒也笔墨,哀也笔墨的诗人,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弃疾,也只能是辛弃疾,他本该一生叱咤战场,却只能将豪情壮志压缩再压缩,滴在诗里。他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战士。王勃、李白、陈子昂,他们将才华投掷于山水,而辛弃疾却一心为国。因此,华夏历史中,属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红的。
自古乱世出人才。乱世春秋百家争鸣,安史之乱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个辛弃疾。如今我们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却也失了在乱世中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华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辛弃疾一样站起来,千年以来,浩气永存……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五
辛公已远,壮志不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残阳如血,沙尘飞扬,辛弃疾手持钢刀利刃在阵前冲锋杀敌,他的胸膛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此时正逢金人入侵,辛弃疾满腹豪情凝聚在了钢刀利剑之上。
然而,天不遂人愿,自从南宋与金人讲和求得苟安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了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赴沙场、浴血杀敌,只有将无尽的悲愤融入笔端,留下一声声呐喊与叹息。
辛弃疾的词不是由笔写成的,而是用利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而写就的。读辛弃疾的词,我们仿佛能够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声声的哭诉,仿佛见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的怅然形象。
南归之后,辛弃疾内心的爱国之情变得更加浓烈,作为一个亡国浪子,他并不安于苟生,他那颗爱国心把他全身烧得发热,不管他身处何职、身处何地,他心中总不忘国耻与国恨,在这些年间,他忧民情、志复国,但国家却怕他、怨他、忌他、烦他,于是辛弃疾满腔的情怀只能化为泡影。
统治者的苟安,注定了南宋的灭亡,辛弃疾纵然拍遍栏杆,也无济于事,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岁月无痕,人去楼毁,栏杆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充分体现了一位胸怀大志,欲血洒战袍,为国捐躯,到最后手中却只剩一根羊毫软笔,只能笔走龙蛇的词人——辛弃疾,欲为国战斗,却被国家抛弃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南宋词人,代表作《破阵子》、《水龙吟》等。他不怕小人,只为报国。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时便启用他,没用时便弃之不顾。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之外,没有人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词。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想象。只有经历过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横刀立马,才能写出有实战经验的诗句。
有人说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可苏轼的豪放只在“大江东去”,而辛弃疾则是胸怀大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他的词中,我感到了无名的愤恨。还有人说他是婉约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细雨”,而辛弃疾无法报国的情感,千言万语说不尽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归后40年,他有二十年没有入朝为官,朝廷对他只准旁观,不许插手,不能插嘴。可他还是心系祖国,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顾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将军,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个愤恨而又无奈的白发老人。无奈啊!朝廷为何不用?为何?为何?辛弃疾的诗词与其他文人的并不一样,别人的诗词是用墨写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在他的诗词中,我看到了无名的愤恨和无奈,莫名的心酸和无尽的惆怅。
在南宋的兵荒马乱中,辛弃疾原本该是个天生的将军,可他在命运的操纵下,手中没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软笔;心中没有了报国大志,只剩下无尽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