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读后感(精彩5篇)
《为政》读后感 篇一
《为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荀子对于政治的思考和他的政治理想的坚持,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我被荀子对于政治的悲观态度所触动。荀子认为,政治是一个人性本恶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争斗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指出人性的自私和欲望无法被彻底改变,因此政治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种悲观的政治观念,使我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荀子对于君主的要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领导国家和治理社会。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同时也要有智慧和能力来管理国家事务。荀子的这种理念,使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荀子对于教育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的品德和智慧才能得到提升。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向善,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使我深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感。
通过阅读《为政》,我对于政治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荀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明白了政治的本质和君主的责任,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典的政治哲学著作,更是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现实社会的重要指导。
《为政》读后感 篇二
《为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荀子对于政治的思考和他的政治理想的坚持,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我被荀子对于政治的悲观态度所触动。荀子认为,政治是一个人性本恶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争斗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指出人性的自私和欲望无法被彻底改变,因此政治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种悲观的政治观念,使我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荀子对于君主的要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领导国家和治理社会。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同时也要有智慧和能力来管理国家事务。荀子的这种理念,使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荀子对于教育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的品德和智慧才能得到提升。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向善,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使我深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感。
通过阅读《为政》,我对于政治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荀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明白了政治的本质和君主的责任,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典的政治哲学著作,更是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现实社会的重要指导。
《为政》读后感 篇三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以德束之以刑罚来惩治做坏事的人,以品德教育来约束想做坏事的人才是上策。
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
《为政》读后感 篇四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为政》读后感 篇五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
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