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500字(优秀4篇)
《论语》读后感500字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学所编纂的一部记载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我在读完《论语》之后,深受其启迪,对于人生、教育和道德伦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让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深邃。例如,《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教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很有启发的思想,让我明白了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
此外,《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让我明白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从而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读完《论语》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学习、教育和道德伦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我明白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会将这些智慧和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读后感500字 篇二
《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读完《论语》,我深受触动,对于人生、教育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明白了追求兴趣和热爱的重要性。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真正热爱并享受其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明白了要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幸福感。
在教育方面,《论语》给我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让我明白了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这对于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很有启发的思想,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此外,《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孔子强调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让我明白了要善待他人,以及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的榜样。这个观点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读完《论语》让我获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人生、教育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让我明白了要追求兴趣和热爱的重要性,以及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我会将这些智慧和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更大的努力。
《论语》读后感500字 篇三
好读书,好读书。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读书才会得到知识嘛。月亮升起来了,星星还在天上顽皮的眨着眼睛。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原来我正在背论语。这时间,我突然读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十分耐人寻味。是啊,我和黄智杰、王泽华这三个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吗?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特长,黄智杰是我们中间学习最好的。当然,在他的带领下我的作文和数学都大大的有进步啊!我的特长是体育,所以我是他们中间的体育委员,我的游泳、跑步、篮球,都是呱呱帮的啊!王泽华是一个心细的人,所以他是我们的杂物委员。所有活动都是他安排的,每次活动我们都进行的顺顺利利的,这都是他的功劳啊!
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汉。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阴招,我们三个都要肝胆相照的朋友,生死关头也要共同度过,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黑过去的,光明就要来临了。
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要用自己的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便永在!
好一个孔子,好一句经典的论语啊!
《论语》读后感500字 篇四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
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