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通用6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一
《我们仨》是杨绛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之间的故事。这本书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情厚意和相互扶持。读完这本书,我被杨绛夫妇的人格魅力和家庭观念所感动,深受启发。
书中的杨绛是一个温文尔雅、聪明睿智的女性。她与丈夫钱钟书相互敬爱、相互扶持,在婚姻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他们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对待家庭的态度却非常注重。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对家庭生活充满了爱意和耐心。杨绛在书中细腻地描绘了夫妻之间的互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同时,杨绛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她在书中对待女儿的方式非常独特,不仅关注她们的学业,还注重培养她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她给予女儿们充分的自由,让她们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宽容和支持的教育方式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反思了对待家庭和子女教育的态度。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作者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尽管作者的父母早已离世,但她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通过回忆和文字,将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无法替代的价值。
通过阅读《我们仨》,我对家庭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家庭并不仅仅是亲情的象征,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家庭也应该是一个培养人才、传承价值观念的地方。只有在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杨绛的《我们仨》让我思考了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幸福而和谐的家庭,也看到了一个伟大而智慧的女性。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家庭,更加重视家庭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像杨绛一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为家庭注入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二
《我们仨》是一本打动人心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杨绛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之间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书中,我看到了杨绛和钱钟书夫妇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智慧。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无论是战乱年代还是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都坚持积极向上、乐观向前。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同时,杨绛的故事也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书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塑造了她坚强、勇敢的性格。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人生的真谛,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追求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
此外,杨绛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她通过自己的回忆和感悟,将真实的人物和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她的文字给人以启迪,让我深入思考了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阅读《我们仨》,我对家庭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认识。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家庭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而人生的价值则在于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自我,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只有在家庭和人生的双重关怀下,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我们仨》是一本打动人心的读后感,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的温暖和人生的意义。通过杨绛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智慧和勇敢的女性,看到了一个幸福而和谐的家庭。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更加重视家庭的力量和沟通的重要性。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自我,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只有在这样的追求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三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
再扯两句家庭,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一家人,要珍惜,我爱你。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告诉其他三个人,“我们四”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珍惜这世情缘。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四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五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题记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奶奶在书中写到。这是一个关于她和她爱的女儿圆圆以及她的丈夫钟书之间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们仨’,如此简单的三个字,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却蕴含着多少故事以及对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无限眷恋。
曾经“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
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是杨绛奶奶在失去两个最亲的人或者说是两个要好的朋友后对曾经的往事的回忆,纵然以前再苦再累却还有钟书和圆圆相伴,如今却只剩她一个人……
她曾这样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曾这样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三里河的家曾是杨绛奶奶的家但如今却是她的客栈因为‘我们仨’失散了家也就没有了是啊没有我们仨的家又何尝不是客栈呢。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2016年5月25日,杨绛奶奶逝世,享年105岁。到现在我想我们仨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随相伴再不分开了。
就这样恍然间书已翻到了尽头故事也悄然结束,让我知道了: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一阵清风拂过在我的暑假里,留下阵阵清凉……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六
相亲相爱的我们仨,血脉相连的我们仨,无法分割的我们仨。
我们仨经历了人世间诸多苦难,最终却没换来诸多幸福。天人永隔,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论其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万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论其不平凡,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有所贡献。其实世间哪有不凡,万物皆有灵,有灵则有情,亲情可谓占据大半。在亲人面前,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我们,而我们也会依赖他们。
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画。从懵懂少女,到为人的妻子,再到为人母,这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当然,这中间还有许多故事。文章开头,描绘了一个梦境,一个至亲生命将尽的梦境。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人生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许,将人生当成一场梦,不失为一种豁达。
作者全文行笔平淡,没有呐喊,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俨然像一个旁观者。我不知杨绛先生写此书时是何等心境,但我认为,其实不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却飘散着淡淡的思念。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华苍苍,看淡了所谓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红尘,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两个至亲,普通人应该承受不了。没有先生强大的心境,也理应学会豁达,而不是为生死之事沉沦,要为他们好好活着。
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爱因斯坦眼中,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成败何足道,看破烟云,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